第九十三章 王孫論賢(下)
字數:4918 加入書籤
秦國想要試探他,那他為何不能用這樣的手段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姬昱也在利用他們為自己編寫故事,所以在一言一行上都有所講究。
再看他們的態度就能夠夠確定,是秦國新任上卿由餘耍的手段。
閱夫子之前就與他談及過由餘,他做事不擇手段,如果百裏奚是春日之花,那他就是冬日之水。
百裏奚對於民生向來是十分看重,他提倡以禮義教育加以開啟民智,百裏施加仁義,千裏之地施於禮樂。
而由餘看重的是百姓的利益,他提倡實地稅負,合理運營。
在統治者的眼裏,顯然是由餘的能力更為出眾,因為他能帶來更多的利益。
他是西戎之地少有的賢人,處理政事和辦事能力都不是常人能夠比及,隻是沒想到這樣一個人在西戎竟然得不到重用,還給秦國挖了牆角。
不得不說由餘是一個人才,在秦國沒有能力東進的情況下還想從中分一分屬於秦國的利益。
隻可惜,他笑那由餘少智,百裏無謀,都沒有想到他姬昱的眼界竟會有天穹那般高遠。
在這樣的眼睛中,這樣的計謀已經無用,他願意當個傻子,去騙那些騙子。
姬昱現在缺少的是思想上的完善和百姓的信服,那樣他才能以改善民生,實現抱負,而秦人也同樣給了他這個機會。
既然論賢,那就用他的思想去同樣的試探著當今的天下。
從一開始,他就明白了一個道理。
思想和主義是比力量更強大的武器,因為人會死,而思想和主義不會。
他被囚於晉國,武器和人力都會受到製衡,可思想不會。
而想要肉身翻牆,就必須做到思想翻牆;
雖然姬昱知道這個時代的人不會接受後世那樣強而有力的思想,可他卻知道一種適於他傳播大義的思想。
以仁義來傳播名義,等到適合的時間再開製百家之流,那樣天下之下都是他的門生,而從中再選擇適於之道扶持而建門閥,這樣天下都將會被改寫,而他的誌向也能得到實現。
姬昱揉了揉眉心,做人好難,而做一個開道者更難。
不過誰讓他選擇了這樣的道路呢?
......
時間回到正軌,而作為訪者不可能隻是為了這些話而來,他們還帶來了不少秦國的珍寶,隻是現在還沒有贈送給王孫昱。
春秋之時,氏族來往喜歡在聊天之後送禮、在宴前送禮,而拜訪之禮要在訪完之後才能送,要是在拜訪之前送禮,要是事情沒有辦好的話反而會有所難堪。
仲行手中拿著竹簡,感慨萬千。
“王孫,您不承認您的賢能這才是賢能啊,哪像那些為仁不仁者,說的都是仁,可做的都不是人事。又作派頭又說仁話。
我曾見窮苦之人一年無新衣,除去節日之外都不會穿新衣,怕新衣弄髒、怕丟失、怕盜竊。
窮苦之人窮到擔驚受怕,抓著的東西真的不想鬆手,那樣一些嘴說說著自己賢明的人,說到底和那窮苦之人又有什麽區別呢?”
姬昱笑了笑,沒有再去謙讓,這個時候再謙讓的話就說不過去了。
像仲行所說的,沒有眼界的人隻會思考眼前的得失卻沒有想到更長遠的未來。
“人的高貴,不是在於衣著的華麗和富裕的家境,而是人的魂靈。
高貴的人不會在乎受到的損失,沒有條件地願意為天下受苦難的百姓開辟一條溫暖的道路,這才是高貴的本質。
一個貴族,如果在雨中,有侍仆立傘;如果有一個庶民摔倒在地上,他能夠舍棄傘的庇護而去扶起,那他就是高貴的。
一個官吏,如果做馬車行駛在道路上,占據了大多位置,不便過道;如果有進城賣豆賣柴人路過,他能夠下車而讓這些人先行,那他也是高貴的。
一個庶人,如果常年累月經營田地、遵守禮法、不做惡事,那這樣的人也是高貴的。”
仲行又連忙打開竹簡,又拿起略有紅腫的手開始刻錄,認真起來的他眼中盡是激動的神情,瘋狂的樣子讓姬昱見識到了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麵貌。
“王孫您說得太有道理了,要不我就跟著您學習吧。”仲行刻錄之間不由說道。
針虎撇了一眼連忙扯他的袖子,低聲道:“你我三人都立下過誓言,要為了秦伯而死,可現在怎麽能夠投身於他人之下呢?盡管王孫有道理,可你也不能追隨於王孫啊。”
仲行麵色上的瘋狂沒有絲毫變化。
“我向王孫學習,正是學習他的道理報效秦國,有王孫這樣的賢人,我向他學習之後不是能夠更好的為秦伯而死嗎?”
針虎和奄息恍然大悟。
“我們要學習您的理念,實現自己的抱負!”
姬昱有些無語,這些秦人說話的聲音很大,打的算盤他在不遠都聽得一清二楚。
“爾三人身為秦使,怎麽能夠留在我這裏呢?這是不合周禮的,要是秦伯怪罪又或者因此起疑,那倒是我的罪過了。”
三人恍然大悟,連忙稱謝,並讓身後的侍從去告知馬車上的秦仆,那裏有他們所帶來的禮物。
他們在拜訪之後贈送了美玉十件、布匹若幹、羔羊十來隻,還有秦國來的婢女和歌姬。
對於婢女和歌姬,姬昱都回絕了,他說年紀尚幼不宜接近女色,這讓子車三子再次感慨王孫的高尚品德。
看看人家,年紀不大說的道理卻是一點也不少。
他們回去之後一定會教育孩子,讓那些秦人的孩子都好好的向王孫學習。
隻是秦人教育孩子的手段可能會有一些粗暴,對於他們來說可能不是美好的回憶。
在馬車旁,三人看著王孫的屋舍佇留許久。
他們來此獲得了道理,實在是不願意離開,隻是他們身為秦使,有著相應的職責。
來後不久又要離去,這是使者的職責。
他們不能一直待在訪地,要是因此而泄露出秦國的情報的話後果可不是他們能夠負責的。
在顛簸的馬車上,奄息三人在一輛馬車上一起鑽研抄錄的言行。本來秦使有三車,可卻因為這竹簡,都擠在了一起。
這個時代能夠記載言行的大多是君主和大臣,不過對於有德行的人倒是格外寬容,不然史書上也不會記載那些看似無關的賢人了。
隨著他們在返回秦國的路上,遇到一個人就停下,訴說他們訪賢的故事,如果遇到書生,還大方的讓生看竹簡抄錄。
秦人大度,有什麽話都想和人說,一路上走走停停反倒是把王孫論賢的故事傳出去了。
《王孫論賢》:
有秦三人訪王孫......
.....
物者,智也,非賢。賢者,仁也,多道。
有賢則有不肖,有德則有缺。
小惠若賢,賢者多矣。大義若賢,賢者少矣。
賢無本,有不同。
下德者,從業有序而出眾者,為賢。
中德者,禮上恩下以德服人,廣懷引薦、國人習擬,為賢。
上德者,下德中德之能皆而有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日常有三省:學乎?德乎?與天下利乎?
王孫生而有儀,不以小德,以求上德者。是故勉勵,今仍有不足,故言不賢。
.....
王孫言貴人....
因為篇幅太長省略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