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 興盛的紡織業

字數:4981   加入書籤

A+A-


    今天是賈種民的休沐日,所以,他也罕見的睡了個懶覺。
    在婢女的服侍下洗漱好,正準備吃早餐,他家的老司閽就匆匆來稟報:“官人,天使駕臨!”
    賈種民聞言,頓時一驚,連忙帶著全家人出迎。
    到了前院,與來傳旨的內臣照了個麵,卻是劉惟簡身邊的小黃門張惇,也算是熟人。
    因不是正常的通過中書省草擬、門下省複核的詔書。
    所以,倒也不需隆重的擺香案,全家跪接。
    隻消麵朝皇城方向,拜上四拜即可。
    所以,賈種民很快就拿到了宮中內降下來的德音指揮。
    他鄭重的從張惇手裏,接過那張元書紙,打開一看。
    非常標準的正楷禦筆,就映入眼簾。
    “街道司賈卿:從今往後,京城紡織女戶,若雇工未及五人,可特免其商稅!”
    一個小纂印文,被蓋在文字之上。
    朱紅色的印文,清晰可見——理工主人。
    這是當今官家的私印之一,每當他在內降指揮上,用上此印的時候,通常意味著,此事他非常重視,且會時不時的就會詢問事情的進展或後續情況。
    於是,能不能接到蓋著【理工主人】私印的德音指揮,也就成為了評判某人是否被官家接納為核心小圈子一員的標準之一。
    譬如說程頤,就一直不被人視作當今官家的核心圈子的一員。
    即使他有著【崇政殿說書】這個經筵官頭銜。
    反倒是工部那邊,有個叫李誡的選人,據說曾接到過官家蓋有【理工主人】私印的內降指揮文字,所以被很多人高看一眼。
    連管工部的執政蘇頌,都聽說了他的名字,特意召見過他幾次。
    以至於,不少程頤對頭,都在拿這個事情嘲諷程頤。
    氣的程頤門下的學生,一個個都是憤恨不已。
    於是,與那些程頤的對頭,鬥的更加厲害。
    這幾個月,朝中不少節奏,就是因此而起。
    正是因這【理工主人】的印文,如此特殊,所以在送走來傳旨的張惇後,賈種民也顧不得今天是休沐了,甚至連早餐都沒吃,直接就帶著元隨們,騎著馬到了街道司的官署。
    然後,召集街道司主要官員,直接將宮中內降指揮精神,變成了命令,要求街道司上下執行。
    在街道司中,賈種民的權威很大!
    幾乎就是一言堂,說一不二!
    但,這個事情,不止涉及街道司。
    還和都商稅院、店宅務以及開封府相關。
    所以,賈種民隨後又去了都商稅院、店宅務等有司,將街道司的政策,轉告了這兩個相關機構。
    因為害怕他們聽不懂,賈種民特意暗示了一番。
    最後,賈種民又來到開封府府衙,拜見了如今的開封府府界諸縣鎮公事範育以及新拜的開封府推官羅適,將街道司的政策,告知這兩個人,算是報備。
    範育是三個月前,才從知河中府任上,為官家親除為開封府府界縣鎮諸公事。
    從旨意下達到入京麵聖,再到正式上任,也就一個多月,所以沒有受到不久前的府界胥吏弊案影響。
    至於羅適,則是府界胥吏弊案中的最大受益人。
    從知祥符縣,一躍而為開封府推官。
    在蔡京、張商英等過去開封府重臣,都已被罷黜的今天,他就是實際上的權知開封府。
    而這兩個人,都是很聰明的官員。
    對官場上的事情,爛熟於心。
    在聽了賈種民報備的街道司政策後,他們就立刻下意識的知曉了些什麽?
    一顆心,忍不住的撲通撲通的跳動起來。
    他們可都是親眼目睹了,當今官家是如何責貶蔡京的——七月,蔡京坐府界胥吏弊案罷,責貶為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兼安南都護府都護、管內勸農使、管內觀察處置等使。
    放在元豐,這確實是貶黜。
    但在如今,這就是妥妥的明貶暗升!
    很多人都猜測,蔡京廣西一任後,就可能會拜執政了。
    更不要說,這些天汴京城中瘋傳的有關蕃官、蕃將們所得到的天子許諾之事了
    所以啊!
    當今官家,對那些給他背黑鍋的、賣命的人,是真的舍得!也真的大方!
    既然如此,這朝中上下大臣,但凡心存進步之心的,人人都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所以,送走賈種民,這兩人便各自以自身身份,簽發了官榜子,行文開封府上下。
    如此一來,就算是將趙煦的政策,落實了下去。
    整個開封府,上到府衙,下到下麵有司,人人都接到了上麵的通知——從即日起,開封府境內,紡織女戶,若雇工未及五人,一應商稅皆免。
    同時,為了拍宮中馬屁,同時也是為了向宮中證明,自己是實心用事的忠臣。
    從開封府到下麵官署,都各自加碼推出了相應的優惠政策。
    比如說,街道司為了鼓勵女戶紡織,就針對性的減免了紡織女戶家庭的衛生費。
    左右軍巡檢則加強了對紡織女戶家庭治安的巡邏力度。
    都商稅院則拿出了紡織女戶可平價買撲相關原料的政策。
    本來,這些政策一時半會,也難以影響到開封府,更不可能掀起太大波瀾。
    因為,曆來官府政策若無強力推動,都隻會在本衙門內打轉。
    了不起,外界能有些消息靈通人士得知。
    但普羅大眾,想要知曉、接觸,卻是千難萬難。
    這是因為文盲率很高,很多人不識字。
    同時,也和官府大多數政策、法令,都是強加給百姓的負擔和義務。
    少數不屬於此類範疇的政策/法令,又通常和百姓無關。
    故而,在過去,大部分百姓對官府政策/法令要麽不知道,知道的則都很反感。
    可這次卻是不一樣了。
    因為,這是一個鼓勵性的優惠政策。
    而且直接指向了,如今真正的藍海——紡織。
    在過去幾個月,汴京城的紡織業,因為太母車的出現,已有興盛勢頭。
    開封府的吏員都是看在眼裏的,這些人也都是動心的。
    隻是,因為種種顧慮,才不敢下場。
    如今,官府直接鼓勵大家一起紡織。
    甚至推出了優惠政策!
    那還等什麽?
    這些人,紛紛行動起來。
    他們有資金有人脈有場地,購買或者請人製造一兩台太母車,然後雇人紡紗,簡簡單單。
    在這個時候,汴京新報,適時的插了一腳。
    在吏員們紛紛開始在家【創業】的時候,在頭版頭條開始了連續報道。
    甚至,直接把一台太母車,每天紡紗所得的利潤,都登載了上去。
    這下子,整個汴京城都轟動了。
    有能力、有動力的人,紛紛行動起來。
    太母車在汴京城的普及勢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鋪開。
    短短半個月時間,汴京城的紡織女戶數量,就從不過數百戶,激增到了近千戶。
    一時間,汴京城中的各大廂坊,都能聽到太母車從早到晚的機杼聲。
    而在汴京城外的九廂十四坊,各種規模的紡織作坊,也開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從九月開始,汴京城中,隻要是個有些身家的商賈,都已在進入紡織業,或者準備進入。
    大宋的民間紡織業,就這樣迅速的興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