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p6
字數:6790 加入書籤
儒醫?
老朱咯噔了一下。
“萬事扯到儒……”他看了眼夏原吉。
想到剛才夏原吉淚水長流,又想到夏原吉立刻明白了那“國稅、財政、發改、審計”……還是把話隱了下去。
算了算了,唉,這皇帝,是好當的嗎?老朱悶悶。
隻能說,夏原吉現在雖然官位不顯,但真的很得老朱的寵愛。
兒子們都要嫉妒了。
【還是以戴思恭為例,他算是醫學世家,父親戴士垚,戴士垚的從叔祖戴清、戴泳,都是詩書俱通,以儒飾醫。
戴清是元朝時候的昌國州醫學學錄。
戴泳和當時大儒吳萊、柳貫元儒林四傑之一)交情非常。
戴士垚的弟弟,戴良,在朱元璋打下金華的第二年被推舉為學正,可等到朱元璋凱旋回來,就棄官而走。
後來元順帝授予他江北省儒學提舉,不久後他看到事態敗壞,又去跟了張士誠。
洪武十五年,他被叫到京城,想給官,又以老請辭,第二年自殺了。
這是極為典型的儒+醫混為一體的元末明初讀書人家庭。
我們都知道,元朝主體民族人數較少,實行的包稅製,實際上讓當時的一大批士紳活的很舒服,比朱元璋動他們的利益時,舒服多了。明初,他們不願意出仕朱元璋。
這種拒絕出仕,不但是讀書人,同樣的,其實還有和他們極為密切的醫者。】
“這吳萊、柳貫,不是宋景濂宋濂)的師父嗎?”皇子們說。
“是師父很稀奇嗎?”朱元璋冷道,“這戴良,還是宋濂的師兄弟呢。”
他的眼睛再一次紅了。
這一次,不是傷心,而是想殺人的紅。
不得不說,光幕說到這裏,令他再次憶起當初,自己被人棄如敝履的感覺。哼,這幫浙東夫子!
叫他心中的殺刀,再一次蠢蠢欲動起來。
將軍們噤若寒蟬。
皇子們也不敢說話。
朱棡有點擔心,戴思恭的這層關係,父皇過去雖然知道,但畢竟沒有被提起來,現在突然被提起來了,也不知道老戴神醫會不會被牽連。
他正想旁敲側擊一下,朱樉突然冷不丁說:
“父皇,你不要傷心。想必現在他們終於知道了,什麽叫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
朱元璋:“……”
突然之間不傷心了。
豈止不傷心了,甚至還有一股惡寒倏忽升起來。
“來,”他叫內侍,“給咱把秦王的嘴封起來。”
朱樉:“?”
他不可置信地叫道:“爹,我是你兒子啊!”
“你還知道你是兒子?”朱元璋冷冷笑道,“咱是你爹!”
【儒的湧入,使得這些醫者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儒的習慣。
儒者喜歡著書立說,他們把這一點也帶到了醫裏麵,加之北宋以後,印刷業快速發展,明以後,出版稅取消,明朝空前繁榮的各類醫書出現,便是得益於此。
他們更習慣於去探討理論而不再局限於經驗的總結。
前文提過的溫補學派是重要成果,明晚期更是出現了極為關鍵的“溫病”學派。
盡管溫病之說古已有之,但由於張仲景的醫聖之尊,一直無人敢於挑戰“傷於寒”的理論。吳又可的《溫疫論》是後來溫病學派必讀書,但比溫病更重要的是,他寫傳染病“非風、非寒、非溫、非暑,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致”。
是的,他意識到了病毒和細菌的存在,幫助傳染病從傷寒中分裂出來,獨立成說。】
病毒?細菌?菌菇?
朱橚突然悟了:“是不是有這些東西,散在天地之間,雖觀察不到,卻導致大家有了這種疾病?之前所說的黃芩具有較廣的抗菌譜,是不是抗的就是這種菌?”
雖然朱橚看上去悟得很明白,但其他人,很抱歉的表示,自己並不太明白。
朱橚也不管他們,自顧自地琢磨著:
“既然明晚期這吳又可意識到了這一點,那此後數百年間……”
那後來的人,是不是甚至觀察到了病毒和細菌的存在?
傳染傳染,如果都是這種按不見的病毒細菌所致,那麽,把這些東西給隔絕了,不就好了嗎?
可這問題,正是,都看不到了,又要怎麽隔絕呢?
“不管怎麽說,”朱橚喃喃,“先試著捂住口鼻?”
“病從口入?”
大家看著這樣似乎有些瘋魔的朱橚,感覺到了一點點的害怕。
【他們整理古方,整理本草,在分類學上都漸漸有所成就。
他們使得中醫的傳承變得更容易,知識的門檻因為大量醫書的出現擴散而降低。
通過著書立說,他們掌握到了話語權,和更高的威望,促使傳統的世醫也開始轉型,渴望家族裏有人當儒士,或者自己成為儒醫。
前文提到的,為什麽禦醫的招牌不好使了呢?
這就是其中之一的解答,能發sci大影響因子和學術期刊和重要學科專著的大佬,會care區區大廠嗎,那都是大廠求著他們吧。】
大家看著朱元璋。
此刻他們還有點擔心,朱元璋聽到這些,會一拍腦袋,說,那就不讓他們出版了!
朱元璋對上他們的視線,能不知道他們所想?不屑說:“咱看起來很像傻子嗎?都說了出版會幫助中醫的傳承了,咱是那種因為一時喜好,就斷萬代根基的人嗎?”
大家仔細想想。
感覺老朱雖然會因為一時喜好就嘎人,但好像還真不會因為一時喜好就做這種事情。
朱棣直言了:“父皇做的事情,都是有其深意的。”
說罷,他斜了朱允炆一眼。
其深意,就是將阿鬥扶起來。
朱允炆:“……”
朱元璋沒有注意到兒子和侄兒的眉眼官司。
他雖然不願意在出版這邊卡中醫,卻也不願意如此坐以待斃,究竟,他是皇帝,天下的所有好東西,都應為他所用!
他暗自琢磨著,這時候靈光一閃,冷笑連連: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們雖然能夠出版,卻沒有那什麽獎,咱給他們頒個什麽什麽醫學獎,那不是天下英雄盡入吾轂中!”
朱棡此時已經學會站在老師的立場上思考了,他搶答:“第一項可以叫做戴思恭獎!”
搶答完了,亦在心中冷笑。
老戴太醫能逃過吾之掌中乎?
“還有這學術期刊,這影響因子?你們議議。”老朱說。
“這影響因子,不太明白,聽上去是很大影響的意思。”代王回答,接著他頗為不滿,“還有這sci,聽上去又是外國的東西的,想必也是那外邦搞出來的,卻叫我們漢人趨之若鶩,唉!”
這未來,實在是令人心裏不暢快啊。
大家也能夠明白,老朱為什麽沒想過要卡中醫出版了。
若是卡了,未來更加糟糕,那豈不是千古罪人?
哪怕是父皇,也要掂量掂量,自己在曆史上的名聲呐!畢竟,他的墓,可是被未來保護著,若是因為一些小小的意外,導致了後代人的誤解,那可怎麽辦?
“這個期刊,是類似邸報一樣的東西嗎?”朱橚問。
“邸報是不是有點麻煩?”大家思考著,“現在的雕版要弄這個,感覺不太合適吧?”
“要不用活字呢?”又有人提議。
“但是活字印的不夠清楚,容易錯漏,而且這是醫學內容,若是錯漏一個字,恐怕害了人命啊。”
老朱一路聽下來,倒是感覺,也許這印刷術,倒是要再研究研究了。畢竟,有了宋朝的印刷術,這書就印得多了,書多了,讀書人就多了,想來,再研究下去,也是個好的循環。
“若是後續,真的印刷了。”朱棣思考著,“也不要太過引經據典。應該要大白話,說明白。這光幕說‘知識的門檻降低了’,也最重要。
之前那符號簡化,能讓人看明白,學的更快,這醫書也得如此,講個分明,淺白點,才是正理。”
【儒的習慣,不僅在著書立言上,也在立派上。
《四庫全書》的編者認為“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儒醫們開始強調彼此之間不同的流派。
講究道統和傳承譜係。
哪怕隻是看了醫書,也願意尊對方為自己師父,典型的如名醫汪機,他看了戴思恭的醫書,便視自己為對方弟子。
不過他被歸屬於新安學派。
新安,一個地名,是如今的徽州地區。
類似的像王賓,也看了戴思恭的書,因在吳下地區名聲大噪,歸於吳門學派。
元朝,一個特殊的朝代,它不設中央醫學院,隻在地方培養,雖然讓醫療資源沉澱到民間,也讓他們開始以地域劃分彼此的關係網。
醫由於帶點科研性質,更依賴師父帶徒弟,這種劃分更是具有極強的虹吸效應和聚合效應。】
“虹吸和聚合,恐怕意思就是吸過來聚在一起吧。”
“爹帶兒子,本來就是一個地方的人啊?江南多盛產絲綢,其他地方也有特產,這地域劃分派別值得單獨強調嗎?”其實大多數皇子是不太理解,如果師徒傳承是父子家族的話,那肯定是一個地方的人啊。
“可他們是特產,是絲綢嗎?”這回冷笑的是朱棣了,“他們有些人的背後,還有那群浙東夫子。那幫人,可是想要內王外聖。”
說罷,他特意看了眼朱允炆,若有所指:“權利不會消失,隻會轉移。”
朱允炆:“……”
四叔,我看明白了,今天你對我的意見真的很大,看起來,我的好堂弟因胖致死這件事,確實給了你很大的打擊。
他對朱棣微微一笑,開口無聲:
胖堂弟。
朱棣:“……!”..請牢記
:。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