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
字數:6155 加入書籤
【接下來是很有意思的兩個未入流職業。織染局&鐵冶所。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
洪武7年,朱元璋在天下設立3個鐵冶所。這些一共產出了905297斤,這個數據比大明會典少了一半。蓋因這些鐵冶所以外,實際上還存在著其他的礦場,未計入。
折算成現在的數據,明初鐵產量為9232噸。
什麽概念呢?
橫向對比,一直到670年左右,即300年以後,外國裏,年鐵產量最大的俄羅斯僅2400噸。
縱向對比,是元初的3倍,是南宋初年的6倍,是北宋中晚期的22倍。】
老朱大大吃了一驚:那麽大一個俄羅斯,鐵產量竟然那麽小?
這可遠出他的意料之外,雖然他並不特別在意鐵產量多少,但比別人強,尤其是比那未來要當他們大哥的俄羅斯強,就叫他不禁驕傲起來。
大又有何用?外強中幹罷了!
【鋼鐵,號稱工業的糧食,它的產量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
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都要依托大煉鋼鐵,鋼鐵工業因此是被視為工業之母一般,決定國家工業化基礎的決定性產業。
洪武年間,明政府的鐵產量高到能在內庫放好幾年的量,朱元璋認為采鐵勞民,就下令停止鐵冶所工作。】
這兩段話連在了一起,老朱的神色又晴轉多雲了。他覺得那後輩,不會是在罵自己吧?咱可隻是在愛民啊!
【明初官營鐵廠占據絕大多數產能,民營微不足道r沒有統計數據。它得以發展,是老朱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
河北磁州臨水鎮,元朝曾設鐵冶所,下轄5戶人,每年產鐵百餘萬斤。有個小吏就諫言,請朝廷在此地重開鐵廠。
朱元璋不悅道:就沒聽過“天下無遺利”。
且利不在官,則在民。民得其利,則利源通而有益於官;官專其利,則利源塞而必損於民。今各冶鐵數尚多,軍需不乏,而民生業已定,若複設此必重擾之。
親,你是想害5萬戶人家投身鐵冶嗎?杖責,流放海外。挺時髦
的,直接送出國了。】
老朱替後輩劃重點:重點是在送他出國嗎?重點是在咱上麵這段話,講得多好啊?
他轉而對朱棣道:
努力點,你看看現在大明的版圖,這不愛百姓,不恤生民的家夥,流放海外都不用走多少路!
不止朱棣,大家也隻能唯唯諾諾。還能和老朱爭辯啥呢?
【國家不設鐵廠,那鐵礦百姓是可以采的。還會有明朝官方開了鐵礦,感覺采足了,於是關閉鐵廠,開放民采的情況。
洪武2年,工部說,各處開爐3年了,內庫貯3743萬斤鐵。——這是在明朝積極鼓勵屯田,給開荒百姓免費發鐵製農具;大力發展造船業;頻繁對外用兵的
情況下,開3年官營鐵冶所,就能庫存充足。
老朱下令,各處停工,令民自采,每采5塊鐵,給朝廷上交塊鐵就好。
自此以後,民營鋼鐵業逐漸站了起來,永樂元年-宣德9年的30年間,民營產量翻了6倍。並在明代中後期,取代官營成為了主流,還形成了以製鐵為基礎的工業小城鎮。”居民四五十家,多以鐵冶為業,至嘉靖數倍於昔”。
明代設立一個縣的標準就是要求200戶人家。按這句話,就是嘉靖時,幾乎一整個縣的人都在幹鐵冶。
這很牛了,我們隻是因為鋼鐵之都是唐山,從小被植入了錯誤的鋼鐵產量印象,那畢竟是一個占
地3萬平方公裏,一個2022鋼材產量3億噸、粗鋼產量24億噸的巨無霸啊!全中國的粗鋼產量
也不過0億噸呢。】
傅友德本來已經覺得自己心如止水,再也沒有什麽能叫自己失態了。然後他的茶水又噴了出來。什麽……什麽?多少……多少來著?
朱權頭暈目眩說:“他們兔朝不是隻有4億人嗎?那不是等於每個人有200多斤鐵嗎?要那麽多鐵幹什麽啊!
“什麽啊,4億人用‘隻有’來形容,合適嗎?”其他人說朱權了。不是鐵,是鋼!又有人補充道。怪不得有那麽多高樓大廈,看上去都需要鋼來製造——
“我們是他們
的……”鬱新試圖算一算。
別算了。茹冷靜道,不要以己之短,較人之長。我們有什麽長於對方的?楊士奇突然問。
大家一時沉默。片刻後,朱橚弱弱說:“我們……古文學得比他們好?”
【導致官營沒落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還是勞動和付出不成正比。
參考著名的遵化鐵冶廠,全場民匠220人,軍匠4人,民夫365人,軍夫927人。
軍匠工資是裏頭最高的,每人每年給糧0石,冬夏衣服布2匹,棉花2斤兩。其他人的工資就更沒啥好說的。往往一次服役6個月,0月份幹到次年3月,要春耕了把你放回去種田。
跟他們一起打工的還有罪犯,這些人是來廠子裏打工服刑,待遇更爛,就給口飯。】
朱橫在那涼薄道:“可以啦,大侄兒八品以下全部給錢,還要他們自帶幹糧幹活呢。我爹也……
老朱言簡意賅:堵!
【工人們動輒遭到官吏打罵,商輅的筆記載“薊州鐵治,皆鬼薪城旦耳,顧十九斃命”。礦工也容易得職業病,朱元璋在洪武30年就指出采煉“病民”,一口氣革罷9個鐵冶所。隻是幾
個月後,工部說我們好久沒開工了,內庫鐵儲存不夠,又下令再煉一年。總之,不給牛喂草,卻要牛產奶。落後的生產關係阻止了官營的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
老朱皺眉:“這是要咱給他們發更多工資是吧?”他看向鬱新。鬱新也無奈:陛下,這財政的問題……
【民營會好一些,礦老板們不但挖礦,還製作鐵製品銷售。製品遠銷海外,賺的飛起。高額的利潤帶動產業分工,還帶動了部分雇傭關係的形成。
待遇自然而然的會好一些。
一些些,終明一代,最發達的廣東也沒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廠,打工仔們多為幫工r學徒,有上下尊卑之分。不是單純的金錢雇用關係。】
本來還在說財政問題的鬱新愣了下。
朱棣此刻道:“所以工人們不止希望有更多的錢,還希望有更高的地位。還希望沒
有什麽上下尊卑之分,這樣才能夠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朱樉已經學會偷偷把堵嘴的東西拿掉了!他抓緊說話:然後就是無產階級革命啦!他們不要太尊貴!我們才是仆人!
【ps:明朝允許民營,但鑒於工人群體的服從性強,更容易組織成為軍隊。政府對民營礦查的比較嚴。
一般是兩種條件下,允許民營。
、審核後,發營業執照,要求你固定稅率繳納所得;
2、充當承包商,在官府的管理下進行開采。
以上是符合法律法規的,你當法外狂徒偷偷開采無主官山的礦,也可以。隻要別被抓。或者偷偷開采,然後煽動可憐礦工們起義,就像堡宗時期那樣。
老朱這人,真的是個很特別的皇帝。他願意給予民營的生存空間,細致入微起來,連礦業容易致病都能注意到。
但又充滿了曆史局限性,鐵煉夠了就停止,沒有更深入的想過如何更高效的利用明朝遠遠超出藍星其他地區的工業能力。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紡織業上。
大明的超強紡織產出,朱元璋內庫收到了足夠的布料,就下旨各處織染所“且住了,若內有要,就京造。於是革掉了各處官吏,讓一些匠人家小住到南京。】
朱棣:多搞基建,大搞基建,後輩是想和我們說,可不能把那重要的鐵放在庫裏頭,就應該多多采它,多多用它。鐵路雖然造不來,但我們可以造更多的農具。我感覺我們農具造的還不夠多!
【朱允炆新增設了7處鐵冶所,裁革了3處。按照這個記載,他應當是未遵守朱元璋的命令,而是基於靖難之役的需求,照常讓鐵冶所開工。
洪武3年月,朱允炆下令增置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直隸揚州府織染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建文2年月,根據工部找出來的“太祖舊製”,革罷了江西、河南、四川、福建、浙江下轄0處、直隸下轄6處織染局。
沒有更多紀錄了,up隻能模糊的推測,朱允炆可能對於紡織業有所別的想法,但最後仍不了了之,於是突兀的回歸了全部裁撤。】
/>朱允炆默默垂淚。
有個屁的別的想法。
建文2年月,我難道沒有為我四叔殫精竭慮嗎?那時四叔都把滄州給攻了,馬上就要打東昌之戰了!
我就是有再多的通過紡織,把大明變好的辦法,也沒有辦法了!四叔真是折斷了我通過紡織業,把大明帶向工業強國的道路啊!他呢喃道。
?大家。
你這杆子爬得好快啊。
【相比他,朱棣的行為有趣的多。
他的行為指南一以貫之的“隻聽爸爸對我有用的話”。所以當他看到朱允炆把織染所裁了個精光蛋時,很精明的說:
我爹舊製,織造若“夠用時”再停。——什麽時候夠用呢?吏部會意的說,啊,那我現在先選官把缺的人都填上。】
朱棣為自己辯白:“我這哪裏與我爹的行為不一致了?爹是不夠用了就繼續造啊,那我也覺得不
夠用,也就繼續造了,哪裏錯了?說什麽隻聽對我有用的話,我分明是對我爹的話一比一複刻!
【鐵冶所,反手造了個明代最大的遵化鐵冶所。順便給大明鐵製品開發了新銷路。鄭和下西洋時,每個官員帶50口鐵鍋,每個士兵帶0口鐵鍋,共72萬口鍋,合計720噸。
按照《大明會典》弘治年間的明朝官方定價,一個大明鐵鍋計75文,而朝貢國的進口紫檀木、
象牙、烏木625文/斤。
一個鐵鍋能換300斤象牙。
鄭和一次出行帶的鐵鍋,含淚虧本跳樓價,僅值萬噸+的象牙。
至於絹,每匹250文,僅能換區區200斤象牙。白瓷盤,每個6250文,換000斤象牙。
愛來自瓷器,lvefrhappyfrevercha。太真實,太貼切了。
我們永樂帝,懂什麽鐵冶,懂什麽織染?都是內庫不夠用,不得不含淚無法執行老爹在天之靈的祖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