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回 解葬經大人問風水 祭祖先…
字數:2745 加入書籤
此時幾人已在一位山民的引導下來到韓信當年躺過的那片低窪之地。映入眼簾的乃是成片的竹林。
洛懷川望著被風吹得沙沙作響的竹葉,猛然想到清代滇南派風水宗師範宜賓曾為《葬書》作注,遂言道:
“先生所言極是,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無水則風到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看來韓信無意間所躺之處竟是一得水之寶地了。”
歐陽修聞聽二人對風水的解讀,猶自不能全然領悟,遂又問向邵雍道:
“但不知堯夫賢弟以為風水之氣究竟指的什麽?”
“風水之氣乃指孕育於五行生克中所生之陰陽氣,此氣因陰陽互動而外溢成風,從而會聚、流布於六虛八荒之間。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而行乎地中者則為生氣。”
“如此說來,風、雲、雨皆為生氣嘍。既有生氣,便有死氣,生氣行乎地中,死氣是否流於地上呢?”
歐陽修進一步追問道。
邵雍望著他那雙求知若渴的眼神,讚道:
“之前隻知哥哥才情橫溢,未想竟還是如此謙虛好學。”
“人生於天地間,焉能不知天地間事?若風水之學果然可信,想我有生之年也要為自己相處風水寶地以蔭蔽子孫後代了。對了,適才的問題尚未回答呢?”
邵雍微微一笑道:
“哦,且以腳踩之處為界,下則為地中。生死二氣之區分乃從氣之流布方式而言。
生氣向內聚,與地中發展變化。死氣則指陰陽二氣由內而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之擴散。”
故土者為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為水之母,有氣斯有水。故曰土形氣行。”
“風水之學高深莫測,令人難以盡知。不如以韓信藏母之處為例,請二位賢弟再進一步為哥哥剖析一番如何?”
“我雖不會觀風相地,卻可從理論上為哥哥解答一二。竊以為當年韓信聞聽二位老者之言將其母葬於此處低窪之地實乃英明之舉。
《葬經》雲:‘地有四勢,氣從八方,葬山之法以勢為難,形次之,方又次之。’
說的是葬山之法首重察勢,次重觀形,再則立方定向。勢者,乃龍騰奔運之象。形者為龍靜之行。方者為理氣之意。
看這處地勢起伏,宛若麥浪,彼時韓信所躺之處位低窪凹陷,形如燕窩,確乃公侯之葬地。”
“可韓信葬的乃其娘親,此與他又有何幹呢?”
邵雍聞言,望向洛懷川道:
“懷川,聞你適才之言,似乎對風水之術並不陌生,不如便由你來為哥哥解答如何?”
洛懷川正背剪雙手四處觀望,聞聽邵雍之言,遂言道:
“先生既以《葬經》為理論根據,弟子不訪也取其中言句解答。‘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
說的是世界萬物皆由地中陰陽生氣而生,人亦在其內。人子之生氣既受體於父精母血,自然與宇宙中因相互感應而存在。此即為‘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欲明白此幾句的含義,理應曉得何為‘遺體’?此二字既指父母自身死後之遺骨,又指父母留存於世上尚健在的、得其生氣之子女。
而本骸得氣,乃言父母為生氣所生,死後之骸骨亦為父母生氣所生。若能得到同類生氣感應,屍體或屍體之骸骨將因受到庇蔭而使能長期存在。
同樣,如果此種同類生氣感應到人子身體,也將得到福利。由此韓信將其母之像葬於此,主其母必得後代豐厚祭祀。又指韓信受其母生氣感應而位列王候之位。”
歐陽修聞言,手撫粗壯的竹竿道:
“怨不得曆代帝王十分在意對祖先之祭祀,亦要在身前選好墓葬,總希望將陵寢葬在龍脈上,想不到還有這層因由在裏麵。
那麽,究竟何為龍脈?其源頭又在何處?還請堯夫賢弟再為哥哥說道說道。”
“《素問??脈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包。’這裏之脈乃之人身之血管,引伸為事物之連貫性。
又《國語??周上》:‘農祥晨正,日月底於天廟,土乃脈發。’這裏之脈又以人身脈動喻土壤開凍。
基於此上,故後人常以脈喻地勢走向之條理與聯係。因山脈其行多蜿蜒曲折,狀與龍似,又龍善變化,遂稱龍脈。
而山脈之出處又為群山起源之處,稱為祖宗山。《禹貢》中將中華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昆侖曆來被視為萬山之祖,龍脈之源。
江河湖海為龍之脈絡,水為龍之血液,故無論龍脈起源何處,不離山水,終歸大海。”.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