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郭金台歸順
字數:2882 加入書籤
李自敬離開後,郭金台站起身來又要跪拜,李自成擺手說道:“幼隗已經拜過了,不必再朕這裏有四個職位,你可以任選一一,兵部宣教司員外郎;二,禮部儀製司員外郎;三,國子監司業;四,集賢館學”
李自成言簡意賅,郭金台卻有些發懵——問都不問他撒謊回鄉,卻跟著嚴起恒去了攸縣的事?
李自成見他發呆,心知為了什麽,笑道:“古人雲: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不遠而複,先典攸朕堅信幼隗你一定會回來,果不其然,你真地回來回來了就好,往事不必掛”
郭金台心中感慰,躬身說道:“微臣一時糊塗,慚愧無以言表,承蒙陛下不棄,微臣銘感五內,非竭智盡忠無以為報,但是雷霆雨露,俱是天恩,臣不敢挑三揀四,但憑陛下驅”
他這不僅僅是客氣,更是因為四個職位中有兩個他根本就不知道是幹什麽
儀製司執掌嘉禮、軍禮以及學校、科舉等事務;司業是國子監副職,協助祭酒執掌儒學訓導之政,可是宣教司呢?集賢館呢?
很多朝臣都覺得皇帝敏銳,李自成也確實不遲鈍,但卻遠沒達到朝臣們傳說的那麽神奇,很多時候都隻是誤打誤撞,瞎貓碰上死耗子罷了,比如顧君恩,由於皇帝下旨“牛金星案”不得牽連,便誤以為皇帝敏銳,聽懂了隱晦的“不誣無為有”,但其實隻是兩人的想法不謀而合了而
現在又是這樣,李自成並沒意識到郭金台為什麽這樣說,隻當他是客氣,懶得飾口應酬,徑直說道:“若要讓朕指派,朕的意思是,禮部、國子監誰都可以去,幼隗最好就別去了——當然,你若願意去,朕也不反對——宣教司前無古人,發動群眾、教育士兵這些事都沒有先例可循,幼隗做為本省名士,若是肯去,自然再好不過;集賢館也一樣,隻有名士才能說動名士,禮部能召來尋常士人,名士卻要仰仗幼”
郭金台暗想:神塘衝那個講話的武官,大概就是皇帝所說的發動群眾,雖然新鮮有趣,接觸的人卻不免粗魯乏味,可若想說動名士,卻又哪有那麽容易?
於是他說道:“宣教司聞所未聞,臣不敢貿然任事,唯恐有負聖招攬名士則誠如陛下所說,隻有真正的名士方能勝任,臣德薄望輕,但求一人坐纛,方敢就”
誰有這麽大的名頭,竟讓郭金台如此重視?李自成好奇,問道:“幼隗說的是誰?”
“澧州胡澥,文采飛揚,不苟一介,性剛正大,迥異流俗,曾任河南按察司提學副使,因遭不白之冤,罷官歸裏,在澧州刻木山隱”
胡澥,字叔會,號練海,又號鬆石小隱,以副都禦史督學河南的時候,因為清正不阿而得罪上司,被捏情誣告,逮捕入獄,本擬發配邊關,幸得六部正義之士上奏申辯,方獲赦免,去官回鄉之日,開封士子焚香叩拜,擁道泣送,聲名震於朝
這樣一個當代名人,在後世卻鮮有人知,李自成自然也不知道,但是他知不知道並不重要,隻要有人知道就行,當下笑道:“幼隗保舉之人必是好的,若能招致,朕當授予他禮部尚書兼集賢館大學士,執掌館”
掌集賢館大學士跟李化鱗的掌弘文館大學士一樣,都是正三品,這不算什麽,厲害的是從二品禮部尚書,要知道,順朝現在還一個尚書也沒有呢,這官不在於有多大,而在於已經破天荒
可是郭金台卻搖頭說道:“胡澥歸隱之後,心灰意懶,加之年事漸高,所以屢辟不出,隻與裏中人士同遊名山古由於金台同樣不受征辟,故而有幸與之同遊,但彼此吟詩作對、應答酬和尚可,若想說動他出山,恐怕還沒有那個麵”
說那麽熱鬧,結果卻請不出來?李自成難免不滿,問道:“他若不出山,幼隗便不去集賢館?”
郭金台沒料到皇帝把話說得這麽直白,暗暗心驚,急忙說道:“幼隗願親赴刻木山莊,竭盡所能說動他出山,如若勞而無功,還望陛下恕”
這還差不多!李自成稍稍寬解,起身去書架上拿了一本小冊子,遞給郭金台,說道:“幼隗可以把這個帶給他,誰是李誠,你自然是知曉”
帶本書去?郭金台不解,起身接過來看時,見是《敕準標點符號用法》,早在剛剛印出來的時候,就承蒙李自成送過他一本,這才明白皇帝為什麽要提到“李誠”,躬身施禮道:“雖然點句之法漢代以前便已有之,但是殊無體例,難成式陛下此書,博采融會,規範典雅,以簡馭繁,獨具一天下文章,自此眉目清楚,不複有‘無’與‘無欲’斷句之爭,孫叔然所作《爾雅音義》,亦不能胡練海主張實學,若見此書,必有所陛下賜以此書,真奇思”
‘“無”與“無欲”斷句之爭,是關於《老子》中“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應該如何斷句的爭論,河上公、王弼諸家皆認為應當斷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司馬光、王安石、蘇轍則認為應當斷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孫叔然作《爾雅音義》則是指三國時期的經學家孫炎字叔然)發明了反切法,用兩個字相拚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在“直音”、“讀若”之後創製了一種新的漢字注音方法,從此打開了漢語音韻學的大
這兩個典故李自成都不知道,也根本聽不懂,他隻聽懂了點句之法在漢代以前就出現了,不由得暗暗汗顏,趕忙說道:“幼隗言重標點符號實乃小技,三尺童子旬月可通,不值得吹這本小冊子隻是個引子,幼隗先行,朕隨後將親去刻木山拜”
他這是夜郎自大之後,情知雕蟲小技難入方家法眼,惶愧無地,急於遮掩,未經深思便順口說出來的話,可是給郭金台造成的印象卻是虛懷若穀,求賢若渴,頗有劉備三顧茅廬的風範,不由得為之傾倒,感歎道:“陛下如此功成不居,禮賢下士,天下賢德必成百川歸海之勢,爭相投得人若此,誰可與敵?”
有這麽牛嗎?李自成卻有些難堪,覺得今天似乎有點不在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