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舉薦宋應星
字數:2927 加入書籤
胡澥點頭稱是,暗暗琢磨一番,拱手說道:“老朽雖然略有薄產,但是不敢與州衙比肩,捐銀一百兩以襄義舉,陛下以為可否?”
李自成笑道:“先生急公好義,朕自然斷無不許,還要替澧州的士子們謝謝先生,他們有福了!”
說著,他看向郭金台,問道:“將要授予什麽官職,郭卿已經跟練海先生說過了吧?”
這哪能不說?郭金台趕忙答道:“說過了,將授予禮部尚書兼掌集賢館大學士之職,隻是——”
他拉了個長音,胡澥起身跪倒,叩首道:“陛下厚愛,老臣粉身難報,隻是才輕任重,年老體衰,深恐有負皇恩,罪責匪請陛下免授禮部尚書之職,否則萬萬不敢領”
李自成沉吟起來,吃不準胡澥這話裏有幾分真誠,如果人家隻是客氣,他卻當起真來,那可就弄巧成拙
見到皇帝猶豫,嵇筠說道:“陛下,胡澥以年老請辭禮部尚書,臣領會陛下尊賢敬老之意,似宜俯準,可授胡澥集賢館大學士加光祿大夫銜執掌館事,既能彰顯尊榮,又不致過於劬勞,可謂兩全其”
順朝的禮部尚書是從二品,光祿大夫也是從二品,雖然待遇相同,但禮部尚書是實授,光祿大夫卻是虛銜,沒什麽具體工作,可以光領俸祿不做
李自成笑道:“嵇卿這個主意好!先生就不要推辭了吧?”
胡澥確實不好再推辭,否則難免會顯得不識好歹,隻得領旨謝
李自成令其平身,說道:“曆來不乏才具秀拔之士命運乖舛,不能藉由科舉之途為國效力,更有正義不苟之士或遭不公正待遇,或不肯同流合汙,故而隱居山先生掌集賢館為國舉才,應該重點察訪在野遺賢,不使懷才不遇之士隱淪山林,齎誌以歿,徒傷朝廷仁”
這話正合胡澥之意,聞言躬身施禮,說道:“陛下聖明!老臣遵旨舉薦三人:一為益陽郭都賢,字天門,號些庵,天啟二年1622)進士,官至江西巡撫,為官清正,吏治嚴明,後乞病,棄官入廬山,現居新寧石門隘;一為夷陵今宜昌)文安之,字汝止,號鐵庵,郭都賢同榜進士,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清正不苟,有識人之明,所識拔者如楊廷鱗、陳子龍等,皆為一時名士,後為權臣所劾,罷官家居;一為奉新宋應星,字長庚,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人……”
“誰?宋應星?!”李自成驚呼出口,打斷了胡
他不知道郭都賢和文安之是誰,可是宋應星和《天工開物》的鼎鼎大名,卻是如雷貫耳,想不知道都不可
胡澥見皇帝對進士反應平靜,卻對一個舉人關注有加,既意外又不意
意外是由於宋應星跟郭都賢和文安之比起來,可以算是寂寂無名,他沒料到皇帝竟然也會知
不意外則是因為他看了《敕準標點符號用法》,窺一斑而知全豹,明白皇帝必是個講求實際之人,不然也不會留意點句這種小事,恰跟宋應星是同一類人,而同類人關注同類人,自然也是理所應當的
其實,胡澥也提倡實學,所作《翼教七條》裏就有一條反對徒講文理,不揣時勢,主張返虛就實,矯正學風,所以,郭金台遊說他時,他雖然心有所感,但卻持重不語,並沒表態,反倒是郭金台走後,他看了《敕準標點符號用法》,卻又主動趕來了澧
皇帝本就窺破了他的“小隱”之心,令他頗有知己之感,如今又印證了果然是同道中人,更有了惺惺相惜之意,不禁激動道:“正是江西奉新的宋應星,字長庚,萬曆四十三年舉人,官至亳州知州,清廉愛民,博聞多識,甲申歲1644)棄官歸裏,著有《天工開物》一書,堪稱實學大全,恰可康濟時艱,開物成務,實乃不可多得的經世之”
在李自成心目中,十個飽讀詩書的儒士也趕不上一個宋應星,雖然他不認為《天工開物》是教科書所說的“科學著作”,但恰如胡澥所說,那是一部“實學大全”,記錄了種植碾磨稻穀、養蠶繅絲製衣、生產鹽糖用品、鑄造陶器和金銀銅器、製造舟船車輛、家用農具、石灰煤炭、油類紙張等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卻對發展生產、促進工農業進步,有著至關重要的價
“怎麽?宋應星在奉新嗎?”李自成扼腕歎
他曾在寧州的梁口市今修水三都鎮)養傷多日,離奉新隻有一百餘裏,竟然不知道大賢就在身邊,真可謂是失之交
“沒錯,”胡澥不明白皇帝為什麽對奉新耿耿於懷,說道:“宋應星辭官後,與長兄宋應升隱居故裏,因不滿馬士英、阮大铖之流把持朝政,排斥忠良,故而屢薦不”
“太好了!”李自成狠狠一拳砸在自己的掌心裏,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無論如何也要把他招來!”
見皇帝如此堅決,胡澥雖然已經年近古稀,卻又升起了少壯之時的豪情,想要實現自己匡世濟民的抱負,當下說道:“老臣願親赴奉新,說動宋應星出山為朝廷效”
“不可,”李自成固然一萬個想要招攬宋應星,可是如今江西戰亂,胡澥又年事已高,卻也不肯讓他涉險,說道:“先生還是坐鎮長沙為好,可修書一封,朕授予令郎胡璉華行人司行人之職,派他代為前”
這樣也好,胡澥並不反對,胡璉華趕忙跪倒,謝恩領
“胡卿請起,”李自成笑著,又對郭金台說道:“請郭卿走一趟石門隘吧?替朕把郭天門請”
“臣願往,”郭金台趕忙領旨,又說道:“但是還要勞煩光祿公同樣賜書一”
“這是自然,”胡澥點頭,又問李自成:“不知陛下派遣何人往說文安之?老臣亦當有書信相”
李自成抬手一指嵇筠,說道:“嵇省督要去夷陵上任,正是不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