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神奇的華夏銀元(求追訂月票)

字數:5466   加入書籤

A+A-




    從緬甸的勃固回到華夏的都城北京要是走陸路最少也得將近半年的時間。
不過從海上乘坐最新快的風帆戰列艦隻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
在滇緬公路沒有完全修通之前,華夏也很難進一步向印度擴張。
擊敗了荷蘭同英國後,東琉球公司的商隊不僅打通了南洋的商路,也可以進一步開拓到波斯灣以及歐洲的商路了。
根據最新的條約,英國同荷蘭必須對華夏開放非洲沿途的港口,華夏的商隊就有了補給港,抵達歐洲完全不是問題。
當然目前主要還是依靠荷蘭等國商人來消化華夏的貨品。
馬六甲海戰結束後,李獻忠下令華夏國內出口的商品普遍漲價3成,這些歐洲人愛要不要,反正他們也找不到任何替代的產品。
華夏如今掌握了直接的進口渠道,印度以及東南亞的香料在華夏的售賣價格則是進一步下跌。
乾熙二年華夏朝廷的收入達到了5200萬兩,主要是市舶司的海關稅,商稅有較大的增長。
華夏正在由一個內向型的農業國,向著外向型的商業殖民帝國轉變。
但是華夏的工業基礎還很薄弱,而且主要是軍工產品。
荷蘭這樣的商業帝國看似很強大,其實沒有足夠的工業基礎,依靠商業同殖民掠奪要衰弱也是很快的。
所以李獻忠大力推廣小學,以及蒸汽機的研發。
盡管華夏的擴張需要大量資金,但是教育同科研的支出是不能省的。
當然要在全國推廣小學義務教育需要海量的資金同教師隊伍。
暫時華夏的國力是難以達到的。
所以華夏的小學仍然需要支付一定的學費,畢竟資源不足,那就隻能讓願意在教育上投入的家庭先得利。
當然學費的標準很低,每年隻有2兩銀子,絕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可以承受的。
而且地域的發展很不平衡,經濟基礎較好的遼東以及南直隸浙江等地,小學的推廣相當順利。
甚至當地還有不少商人士紳出資捐助。
即便是江西、山東這樣算不上特別富裕的省份,由於重視教育,小學的推廣也很快。
但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推廣就很緩慢。
所以目前階段,利用小學、中學、大學這樣的體係取代科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暫時科舉並沒有取消,當然了對於考試的內容進行了一定的改革。
原先的四書五經也考,不過屬於國學範疇。
科舉的內容變成了國學、算術、地理以及時政四個大類。
朝廷取仕也做出了重大的改革,主要是區分了官和吏。
官仍然需要走科舉,但是吏的招聘,改成了公務員考試。
比如衙役,稅吏這些直接走定向招聘考試。
這位職位雖然不是官員,但是待遇也還不錯,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
另外之前的童試,鄉試等也實行了並軌措施。
國立小學畢業等同於取得“童生”的資格,國立中學畢業同“舉人”出身。
華夏不再專門搞鄉試、縣試這些了。
雖然小學考試的現場還會出現一些年紀較大的考生,但這些人的科舉之路其實已經走到頭了。
許多人都選擇經過培訓後,成為一名教師。
另外京師同遼東也出現了華夏曆史上最早的兩所大學,京師大學以及遼東大學。
為華夏培養各種高級人才。
選擇遼東,是因為遼東現在具備整個華夏最完整的工業鏈。
這些大學生,可以到工廠中去做實驗,這個條件京師沒有。
京師大學偏重文科,而遼東大學則是理科。
此外華夏的第一所專業軍校,華夏軍校也誕生了。
華夏皇帝李獻忠出任名譽校長,茅元儀主持軍校的日常工作。
其實類似的軍官培訓機構遼東早就有了,現在將其正式變成了軍校。
盡管李獻忠有很長時間不在京師,隻是一個掛名校長。
但是根據後世的經驗,這個校長他必須親自擔任。
畢竟後世某光頭,就是憑借了一個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一躍成為了國家領袖。
這和天子門生是一個道理,絕對不能假手於人。
此外去年馬尼拉的金礦也為朝廷提供了48萬兩黃金。
不過根據朝廷的方針,華夏銀行將大量的白銀轉換成黃金作為儲備金,所以這些黃金沒有流通到市場上。
乾熙二年華夏的財政赤字仍然高達2000萬兩白銀。
導致國庫中的存銀進一步減少。
一方麵是華夏帝國迅速的擴張,一方麵是巨大的財政赤字。
戶部尚書範文程這兩年來可是愁壞了,就連白頭發都長了不少。
李獻忠從馬尼拉搶回來的可是大量的黃金,即便如此朝廷依舊是缺錢。
雖然朝廷可以通過民間資本以及銀行貸款籌措款項,但是現在流通的白銀十分不便。
因為即便是官府鑄造的銀錠,也經常會短斤缺兩。
民間的現銀交易還是要過秤。
商業上的大宗交易,商人們早就習慣了使用遼東銀行的銀票代替現銀。
但是對於民間交易來說碎銀子依舊十分麻煩。
而且各級官吏往往會加征火耗銀。
因為將征收來的碎銀子重新鑄造成銀錠會有一定損耗。
所以官府在征收正稅的同時還要加征火耗銀。
這些火耗銀由於沒有定額,往往成為了官員的斂財工具。
有些地方火耗銀遠遠超出了正稅。
雖然華夏朝廷規定地方的火耗銀征收一律不得超過3%。
但是銀錠的反複燒鑄仍然是一件十分浪費資源的事情。
即便是官府鑄造好的銀錠,那些奸商同小民依然會刮去一些份量,使得實際交易中無法直接使用。
李獻忠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李獻忠令戶部鑄造了一批華夏銀元。
這批銀元采用了後世“袁大頭”的配比,銀百分之88,銅百分之11,錫百分之1。
這批銀元正麵是李獻忠的頭像,背麵是龍的圖騰。
硬幣的邊緣有一道一道規律的刻痕,宛如鋸齒,起到了防止刮蹭的作用。
這樣一來想在銀元上刮下銀子難免會留下痕跡,杜絕了人為的刮蹭。
這批銀元一經投入市場就受到了歡迎。
因為銀元比銀子方便太多了,民間無須再繁瑣的稱重,也不用擔心銀子的成色,可以直接按照麵額使用。
官府也取消了火耗銀的征收。
明代的一兩為37.3克。
一元銀幣價值一兩白銀,實際重量為33.6克。
相當於用9錢的重量就製造出了1兩的價值。
此外實際含銀量隻有88%。這樣一來隻需花不到8錢的銀子就能創造出1兩的價值。
去掉一些鑄造成本,每一枚銀幣可以獲利18%。
就相當於朝廷將手中的財富增加了18%。
李獻忠下令以後華夏市麵上隻認銀元,停止了白銀的流通。
白銀想要使用,必須先到遼東銀行兌換成相應的銀元。
這樣一來,一兩白銀就可以當成1.2元銀元來使用。
隻要不斷地將白銀鑄造成銀元,朝廷就可以不斷的增加收入。
如今華夏市麵上流通的白銀至少有5億兩以上。
將他們全部轉化成銀元,朝廷可以獲利1億銀元。
這樣一來華夏朝廷的財政赤字一下子就被消除了。
而且那些喜歡用白銀到華夏來采購的西洋人,也要先用白銀兌換成銀元,被華夏朝廷宰割一刀。
商人們都不是傻子,知道銀元的重量有貓膩。
可是這種銀元采用了最新的水力機床壓製以及高清模具鑄造技術。
使得國內的仿造者望而卻步。
他們製造出來的銀元,外觀模糊,一眼就看出是仿冒的。
最終他們也隻得接受這個現實。
因為李獻忠已經取消了白銀的貨幣屬性,普通的白銀已經不能被當做貨幣使用。
銀錠隻能像銅錠一樣,成為一種大宗商品。
荷蘭人更是氣急敗壞,大罵華夏人不講武德,變相掠奪了他們的財富。
不過罵歸罵,荷蘭人很快就看到其中的巨大利益。
很快荷蘭政府也有樣學樣,開始推出了類似的荷蘭盾銀幣。
原本荷蘭已經開始準備推行紙幣了,不過李獻忠的這一波騷操作使得歐洲各國爭相模仿。
於是原本逐漸淡出的金屬貨幣又一次煥發了青春。
但是不久後他們就發現,這招對華夏人一點用都沒有。
很簡單,因為華夏人在貿易中完全占據主導地位。
華夏的商品無論是絲綢、瓷器、茶葉,還是玻璃香水這些,在歐洲可都是硬通貨。
很容易換成歐洲本地的貨幣或者是金銀。
所以華夏的商人根本無需因為兌換貨幣而被荷蘭人或者其他歐洲人給宰割一刀。
但是歐洲人就不一樣了,現在華夏幾乎不需要他們的商品,他們無法采用以貨易貨的模式,來規避兌換的掠奪。
於是這種掠奪方式就變成了單向的。
荷蘭人自詡為商業之國,但在銀元這件事情上卻隻能被華夏人宰割。
但是他們並不甘心就這樣認輸。
既然正規的渠道走不通,那麽他們就開始仿製華夏的銀元。
盡管沒有鑄幣的模板,但是華夏的鑄造工藝,歐洲人也能達到。
經過了幾個月的努力,荷蘭人終於仿製出了一批華夏銀元。
盡管無法做到百分百一樣,但是如果不仔細甄別很難發現差異。
如果將這些仿製的銀元,混在銀元中一同使用,相信華夏人也很難發現。
於是為威廉為首的荷蘭商人足足鑄造了500萬枚華夏銀元。
當然了出於謹慎,威廉決定先少量使用。
他們首先對華夏的市舶司,少量使用了假幣。
李獻忠之所以采用後世“袁大頭”的鑄造工藝,是因為“袁大頭”還有一個十分簡單的辨偽方法。
隻要對著銀元吹一口氣,放在耳邊就會發出響聲。
這也是他看中這種工藝的原因。
狡猾的威廉並沒有全部使用假幣,而是將三成左右的假幣混在了真幣中一同使用。
不過即便是如此華夏的市舶司還是第一時間就發現了貓膩。
這早就在李獻忠的預料之中了。
所以市舶司並沒有當場打草驚蛇。
得手的威廉以為是占了大便宜,於是開始大量使用這些假銀元。
看到這些荷蘭人終於上鉤了,華夏的市舶司開始出手了。
他們很快就以使用假幣逮捕了威廉等人。
理由很簡單,威廉等人並沒有在華夏銀行兌換銀元的記錄,哪裏來的大量銀元?
威廉等人自然是不服氣,於是狡辯道:“這些銀元是他們在海外通過貿易積攢下來的,這些就是華夏的銀元。”
市舶司的官員則笑著說道:“你們使用的這些假幣可都在市舶司單獨存放著,還想抵賴不成?”
威廉則說道:“市舶司每天經手這麽多銀元,即便有假幣憑啥說這些就是我們的?”
為了顏色接近華夏的銀元,威廉使用的假幣含銀量也達到了8成左右。
同華夏的88%相差不是太大。
隻是他們沒有使用錫,而是采取的銅銀合金鑄造。
雖然不說是一模一樣,也幾乎是以假亂真了。
但是威廉等人並不知道華夏的銀元是可以吹響的。
當市舶司的官員將一個真正的華夏銀元丟到一堆荷蘭人的假銀元之中,又很快的將其找出來的時候,威廉等人幾乎是欲哭無淚!
原來華夏人還留了這一手。
最終他們隻得乖乖認罪,承認是自己偽造了華夏的銀元。
簽了《認罪書》後,華夏沒收他們的假幣,還是將他們放了回去。
如果不簽,則是直接被斬首,所有資產一律沒收。
威廉等人也隻有打碎了牙齒往肚裏咽。
很顯然他們的這次投機行為虧到姥姥家了。
華夏在得到了這筆假幣後,將其重新融化,鑄造出了400萬銀元。
誠然這是一筆巨款,不過以如今華夏的經濟體量,這些錢也就是一年的貸款利息。
由於朝廷控製了糧食,鹽,茶這些大宗物資的價格,盡管華夏人的收入增加了,不過物價並沒有隨之出現大幅度的上漲。
盡管李獻忠利用了這次銀元使得貨幣注水了18%,但是並沒有出現相應的通貨膨脹。
而且他利用了華夏在貿易出口的優勢,強迫西方各國接受了華夏銀元。
朝廷雖然從中得利了,但是並沒有過多的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不過眼下最大的問題還是白銀。
華夏並不盛產白銀,如今在得到了馬尼拉同雲南後,金和銅的礦產資源得到了大量的補充。
但是白銀仍然隻能依靠外貿賺取。
尤其是白銀鑄造成銀元本身就可以為華夏朝廷帶來18%的利潤。
所以大量的白銀成為了他們的目標。
要去中北美洲奪取西班牙人的銀礦成本實在是有些高,倭國的銀山就成為了李獻忠的目標。
同“翡翠熱”一樣,李獻忠也先是造勢。
倭國盛產大量白銀的事情,華夏人其實早就知道。
但具體有多少,沒人說的清楚。
如今華夏盛傳倭國有無數的銀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整個華夏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對倭國的金銀有著巨大的興趣。
不少商人已經嗅到了氣息。
繼馬尼拉的黃金同緬甸的翡翠之後,倭國的銀山很可能是朝廷的下一個目標。
乾熙三年三月初八,華夏帝國皇帝李獻忠正式傳令朝鮮總督孔有德,令其在朝鮮釜山打造大量運輸船。
三月二十日,李獻忠在遼東開原召見了女真三衛以及科爾沁三部的首領,更是印證了大家的猜測。
同時遼東、山東以及京師直隸,山西各鎮的兵馬都接到了集結的命令。
盡管朝廷沒有正式下詔,不過一場“征倭之戰”已經拉開了帷幕!
感謝各位書友月票、推薦票、追訂支持!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