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造路飛索

字數:5417   加入書籤

A+A-


    第187章 造路·飛索
    “楚國的權貴,已經食盡了大樹的樹葉……”
    風允望向昭陽,言語犀利。
    直接道:“數百年前,楚國由原本的五十裏,化作如今的荊楚之地,是為進取之意。”
    “如今,在雲夢澤水位下降,大麵積接壤揚粵後,又吞吃揚粵,其也是亦然。”
    “但,如今的楚國,如何尊祖的呢?”
    “這值得探討……”
    “可楚人自己都已經不探討了,楚人們探討的是《周禮》,如何被周禮之國承認,如何變得有禮。”
    “其楚腰纖細,因當初曾侯的一句讚揚,國中就以此為美。”
    “楚國權貴難道不知,楚腰在外,也被稱為蠻腰乎?”
    “獻媚之態,與之取樂。”
    “如今楚之權貴,再不改其性,為楚人正其心,國恒亡也。”
    “……”昭陽沉默。
    風允所言,昭陽自然知曉,可是,豈是一兩句話就能逆改的。
    對此,風允也不再言。
    因為舍棄一些東西,換取一些東西,有一些堅持了一輩子的人是不願意的。
    “風子,百裏先生來報,已安頓許氏一族,待調明許氏詳細,再攜入學之人渡水歸來。”
    風允頷首。
    “抄錄《六書》的情況,如何了?”
    《六書》,君子六藝中,學字的基礎之書。
    這也是風允第一本完整種道的書。
    昨夜風允就依照種道時的記憶,撰寫在了帛書上,以此讓那些識字之人抄錄,以便後麵的學習。
    “稟風子,尚在抄錄,明日可出。”
    風允淡笑。
    “一地,繁衍有水,衣食有農,疾病有醫,傳承有學,外交有路,護衛有心,就綿延也。”
    “既然在曾國贈之一地,那就尋渡河之路,以開闊天地。”
    修路!
    安地是為神農盆地諸國、隨國、楚國之交,主要是被漢水為阻,難以行商,遂少交流。
    但其運輸之法……
    造船?
    風允尚無此技藝。
    飛索!
    是了。
    其隻需在一側建高,斜飛渡水即可。
    另一側也是一般,斜飛而來。
    如此,隻需兩個斜坡高台,以滑輪來省力,調整方向,以便將貨物拉上高台。
    再以滑輪控速,行向對岸。
    雖呆板在一地,卻比造船工藝簡單。
    “安排人,多種些麻,以作繩索。”
    飛索外,無法造船,但還可造小舟,以便捕魚,就是不知許氏能否行此工藝,常年在山野中的揚粵是少有這項技藝的。
    安排之後,風允這才歸去。
    他需去安排從郢都帶來的草藥,大火炙烤倒是溫暖,可之後河風一吹,不少人都有了風寒之象,如此,需盡快就醫才對。
    ……
    翌日,就傳來百裏奚重病歸來的消息。
    風允聞之,令人帶上昨日分揀好的草藥,前往百裏奚的居室。
    果不其然,是風寒。
    風允發髻間的青枝一動,就見,代表《黃帝內經》的銅爐異寶,飛出,轉瞬間在院外化作一碩大之器。
    “架柴,引火!”
    “諾!”
    “將這些草藥放入鼎中,水沒過……”
    一整個早晨,風允都在為安地之人熬煮草藥。
    其間,還向幾位年輕人講解草藥之性,人體五髒五氣,醫治之理。
    除此外,風允在草藥醫術上,還行巫醫之禁邪氣之術,以此驅寒邪之氣,祝之而康健。
    “巫醫之術是百越國傳承,此番我留在典籍宮,你們卻是要待看畢《神農百草》《黃帝內經》,人體五行之論後,方去學習。”
    “其也稱祝由術,心需誠,向天地借五氣,學需實,要了解人體病因,才能以病之緣由,祝而康健……”
    醫事,不可馬虎。
    風允此時如同一位嚴肅師長,一一說於幾人聽。
    “切記,治病時,醫者不可以藥石而痊愈,應引人體之餘力而痊愈,以免再病時,無餘地也。”
    ……
    “諾。”幾人以隨身攜帶的竹簡為記,仔細揣摩,而此時藥湯也好。
    “拿過來,這副藥再加一味,以小鍋熬煮。”
    “百裏奚先生渡河染水汽,操勞而病重,此時不能以舊方而醫。”風允在一旁的草藥中又找了一根草藥,截斷一部分,這才遞去。
    “沸騰後,送服之。”
    “諾。”
    不多時,除卻百裏奚外,在外作農的人,也紛紛被召回,其有生病跡象者,紛紛飲用,未有跡象者,另煮一鍋,改方而預防。
    風允又送去藥方與藥物,讓剛才的幾位青年人送去對岸,以做預防……
    如此,幾日以來,安地再無風寒病者。
    這日,風允居於殿內,為安地安排造路之線路,飛索之邏輯。
    而窗外,竟下起雪來。
    如今,典籍宮也已封頂,此時正為室內裝潢,在典籍宮側殿擺放座椅,以便為學字之堂。
    他一會還得去看看。
    就見,昭陽從外,匆匆趕來,其發髻間,多是白雪,與其冷漠之態倒是襯托。
    “風子,不知可否賜方,郢都與揚粵,這幾日都有風寒病重者。”
    “特別是揚粵,發熱死去者,已有百十人。”
    聞言,風允蹙眉。
    “楚國無醫乎!”
    “怎會讓風寒如流,不截阻之?”
    昭陽訥訥,卻難解釋。
    風允也了然了,庶民的死,與權貴何幹,哪來這般體恤呢?
    “拿去,昭陽司馬倒是不同於別者。”風允起身,在殿中的書架上,略微翻找,就找到了早先寫的藥方。
    遞給昭陽。
    昭陽一禮。
    “是屈原大宰來人秘傳,昭陽才知曉揚粵之情。”
    說著,外麵的項燕小心探頭。
    風允望之,招手。
    項燕這才敢入。
    “拜見風子。”
    風允觀望,這項燕此時,已是一身戎裝,看之,應是提前,破格入軍。
    “多謝風子,此番燕才能前往揚粵,為揚城之將。”
    揚城。
    外遣的小將。
    風允不語,這是項氏自己的選擇。
    昭陽將藥方遞出,交給項燕。
    “拿去給屈原大宰。”
    “諾。”
    項燕接過後,對風允一禮,緊忙離去。
    “看來屈原在揚粵,也並非一言論調啊。”
    風允望著項燕遠去。
    思索。
    “屈、昭、景…”
    風允一笑,搖頭。
    這是此三氏之間的牽扯,風允遠望即可。
    昭陽道:“屈氏並非隻有一人。”
    “嗯……昭陽司馬不用說與允聽,這是屈原自己選擇的道路,我能相助的也隻是河灘之沙,一二也。”
    “走吧…”
    見昭陽不語,風允起身。
    “典籍宮幾日來,在巢咒之下,建築速快,如今已然完工,且去一觀,引學子入學,安地之事又少一件。”
    “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