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希望
字數:3112 加入書籤
2月25日,佛羅裏達,肯尼迪航天中心。對於阿美航天來說,2018年的開端相當不錯。先是“重力龍”飛船安然無恙地讓兩名宇航員體驗了四天的重力生活,並安全返回摘下了首個人工重力飛船的桂冠。緊接著奮進號地麵測試通過,標誌著阿美第一艘核動力大型載人飛行器首飛在即,算是對標了風暴號。而現在,又一枚登月火箭矗立在了發射台上。這是第三枚sl-x,其上搭載的正是阿爾忒彌斯四號的全體乘組,將執行新年第一次登月任務。相比於前兩發sl-x,這一枚sl-x對上麵級做出了重大改進,將原來兩台rl-10發動機的icps上麵級更換成了三台rl-10的半人馬座vi上麵級,月球軌道運力增加到55噸。增加的這9噸運力能幹什麽呢?再加上sl-x發射獵戶座飛船本就有的20噸餘量,可以順便把給‘起源’登陸器使用的oss燃料艙也打過去。oss燃料艙放在了獵戶座飛船的上麵,就像是阿波羅計劃中登月艙的位置,重疊起來後整枚火箭比原來又高了一些,但依然比星艦組合體更低也更輕,顯然不會發生重心問題。更換新上麵級是羅伯特局長以及國會老爺極力督促才搞定的,原來的icps上麵級高不成低不就,需要把飛船與oss分別發射,一次等月就需要至少兩次發射。現在簡化後就意味著每次降低4億美元以上的支出,也更加方便登月任務的進行。執行這次任務的依然是四名宇航員,不過其中有一名居然是帶嚶宇航員。按照原來的章程直到阿爾忒彌斯六號naca才會開放座位給歐洲,現在直接提前了兩次。帶嚶宇航員戴維本人倒是知道為什麽,原先歐洲都指望著阿爾忒彌斯計劃帶上自己,而現在不僅歐空局推進了塞勒涅計劃,還增加了華國這個新選擇。通過天幕係列任務,現在已經有六個國家完成登月行動啦!再加上naca決心大力開發月球的“半人馬”計劃,登月名額也遠遠不像以前那麽緊張,於是“慷慨”地先給帶嚶讓出來了一個,並且算在登陸月表的三人裏。在阿爾忒彌斯三號任務發射三個月後,阿美就又要登月了。飽受質疑的超重助推器可靠性已經獲得了充分檢驗,加上ss星艦組合體,它已經連續發射了6次,最近四次一級都毫無問題,多機並聯已經不再是“離經叛道”。不過為了表示新年第一發的重視,副局長吉姆還是出現在了現場接受媒體采訪,然後注視著slx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騰空而起,再次將四名宇航員送上征途。……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與外界所看到的一片向好不同,羅伯特並未被這種情緒感染,反而感覺越來越沉重。7月阿爾忒彌斯二號的事故是一場災難,但對於阿美航天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事故過後naca逐漸從過熱的追趕氛圍中清醒,重新開始恢複過去的嚴謹和認真。所有人都以為這會大大拖慢進度,但實際上因為各項混亂的計劃重新被梳理,資源人力配置更加合理,外部幹擾因素減少,在小半年的低穀過後發展勢頭反而更高,從slx火箭開始一路高歌猛進。但在進步的同時大多數人卻忽略了大洋對岸的同行也在進步,他們隻不過稍稍沉寂了一會兒,卻將迎來更為猛烈的爆發。根據公開渠道收集的情報資料,華國四大行正在聯合籌備一家新的投資銀行,小道消息稱主要麵向太空開發投資,目的是為航天市場募集資金。毫無疑問,能配得上如此大陣仗的隻有聯合礦業,在後者的大力推動下,月球基礎設施正像吹氣球一樣開始迅速膨脹,遠非傳統宇航路線可比。還有聽說第二架、第三架空天飛機也將投入使用,華陰組織推動的廣寒宮基地也確定了發射計劃。還有無線輸電、高超音速飛行器……naca為之確立了一個又一個對標項目,每一個都是了不得的大計劃,讓羅伯特的精力總是不夠用。除此以外他還要時不時的參加第十三辦公室組織的會議,後者的頭頭大衛雖然被很多人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真本事的確不小。第十三辦公室甚至秘密開展了一個新學科:外星社會學,吸納了三十名科學精英參與,將在未來成為“宇宙社會學智庫”。而他現在正閱讀著十三辦公室提供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每一個字都需要認真分析,以及時調整應對策略。在舉國之力的頂尖大腦共同作用下,“外星文明”總算有了一些最粗糙的輪廓:首先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根據信號技術水平判斷,外星文明科技水平應當不高於人類50年;然後是一個壞消息:外星人一定不在太陽係內,所以說明它們掌握了最起碼的跨星際航行能力,領先人類至少50年。總結:外星人宇航技術領先50年,其他技術水平待定,應當也屬於才跨入星際門檻的文明,所以它的家園,或者據點、飛船不會離太陽係太遠。比人類強很多,但是也沒有強到難以想象直接放棄掙紮,所以很大可能精英們不用集體逃亡苟延殘喘,可以試試拚命發展掙紮一下。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推翻原來的深空計劃,因為掙紮就意味著需要建立太陽係——至少是柯伊柏帶範圍的防禦網,建設一支不弱的防禦力量。小行星帶以外的巨行星都是天然的堡壘,未來太空艦隊都需要依托那裏存在,所以還是得幹活。另外報告中還附上了一些未得到大部分成員認可、或者缺少足夠證據支撐,但也有一定可能的說法:有樂觀派學者認為外星人不一定就是惡意的,大衛的能量威脅論也不一定適用於所有文明,外星人很可能早就界入到人類生活中。這個說法的最有力支撐是阿爾忒彌斯二號任務的“第五人”事件,第十三辦公室經過仔細研討隻給出了兩種可能:要麽華國人偷偷摸摸多塞了個見不得光的人上去,或者有其他陰謀;要麽是外星人搞鬼,是它們篡改事實或者早就和華國人勾搭上了!雖然後一種可能很令人氣憤,但也說明外星人不一定就非要滅絕人類,可以交流就有回旋餘地。也許它們監視人類隻是出於好奇或者其他無害目的,總之沒有必須消滅人類那麽糟糕。樂觀派的看法隻獲得了極小一部分讚同,畢竟大衛的能量威脅論是從生物本能以及科學基礎的方向出發,基礎牢靠程度高得多,樂觀派的理想成分還是太多。但不管怎麽說,高層總算不用時時刻刻提心吊膽了。十三辦公室另外提出了一項要求也獲得了通過:建設一台超級太空望遠鏡,口徑達到60米。現在在軌運行最大的太空望遠鏡是哈勃二號望遠鏡,口徑達到2.4米;計劃今年發射的華國“巡天”望遠鏡口徑是4.2米。而正在研製,預計2020年5月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口徑則劇增至6.5米,將成為世界最大口徑的太空光學天文望遠鏡。十三辦公室希望建設的60米級超級光學望遠鏡,主要目的則是為了對整個太陽係實現監視和防禦,空閑時候也能拿來觀測星體。這樣的超級望遠鏡,甚至足以觀測近一些的恒星係中行星表麵狀況。如果用於太陽係防禦,它就能夠巨細無比地展現人們想要的所有細節,提供相當的警戒能力。當然其中的加工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光是那個規模的反射鏡就足以讓光學公司頭疼不已。在大口徑光學望遠鏡中,其實常規的透鏡,也就是透明玻璃鏡片應用並不多,廣泛應用的是裏奇-克萊琴式雙曲麵反射鏡,用曲麵鏡代替透鏡聚焦。不管是再純淨、再好的透鏡,都將不可避免地受到衍射光和散射光影響,除非透光率能做到百分之百。而曲麵鏡用的材料非常豐富,例如韋伯望遠鏡使用的鈹反射鏡,巡天望遠鏡使用的是碳化矽反射鏡,都比透鏡成像更精確。製造這個規模的反射鏡其實還不算特別大的麻煩,歐洲已經在開發40到50米口徑的地麵觀測天文台,努努力並非不可能。而且反射鏡不需要一體式設計,例如韋伯望遠鏡的主鏡就是由18塊六角形反射鏡組成,60米級超級望遠鏡當然也可以,但數量也不能超過30塊,否則控製係統就太精密複雜反而不可靠了。十三辦公室暫時管它叫“希望”號,預計在2025年之前投入使用。然而這隻是他們預想的太陽係警戒網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還有在月球或者太空建設引力波天文台的計劃,用於探測可能的引力波通訊或者其他異常表現。在人類具備太空反擊力量之前,這些工作至少不會讓人類死到臨頭才反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