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獻計
字數:6403 加入書籤
看著秦世厲滿臉難以掩飾的興奮神色,李治平和秦不庸都一時沒有言語。
李治平當然是在等著發問,而後他隻好勉為其難地把兩件事該如何關聯與利用說出來,他要讓這一切成為秦世厲的意思。
秦不庸則是在考慮這件事說下去究竟妥不妥當,畢竟如今還是秦雷做主的時候。
這是件前無古人的大事,天雷宮早有這個實力卻一直沒有走出這一步,事關重大,不是旁人該議論的。
但秦世厲有這個資格,隻不過,他忘了他還太過年輕,還不懂得這內裏的凶險。
李治平正是看出了秦世厲可以被利用,才向他拋出了這個誘餌。
秦世厲終究是沒有忍住,問道:“依李首輔的意思是,這個機會可以利用?”
秦不庸臉色一變,急道:“世子,這...”
秦世厲揮手打斷,道:“本宮有言在先,隻作閑談。”
他也知道這是越權,秦雷還在位,這件事就必須由秦雷決斷,但他還是忍不住想聽一聽。
李治平道:“其實,尊者多慮了。相閣典籍載古通今,世事有其規律,隻說那姬姓王權,王權一統前,亦是部落爭端多年,戰爭,陰謀,層出不窮,那時還隻是今日之中原一地。像當今十城分立,外八城遠隔千裏,未有數十年循循漸進是不可能完成一統的。”
先要打消秦不庸的顧慮。
但一說數十年,秦世厲原本的興奮勁就退卻了一些,年輕人總是急於求成。
秦世厲道:“不見得吧,若鐵了心要一統,我天雷宮和大秦就不能彈指間接管了各城嗎?”
李治平微微搖頭,道:“若要如此,早可接管。但治世不能如此簡單粗暴,這就是下臣說的有實無名與有名無實,如今局麵可算是有實無名,照世子所說強行接管,那也隻能算是有名無實。若不能做到有名亦有實,則不如不接管不一統,維持現狀即可。”
秦世厲道:“你說過有名無實與有實無名一樣,長則必亂。”
李治平道:“是,昨夜之事就是亂的征兆。”
秦世厲道:“那要如何才能既有名又有實?”
李治平道:“姬姓王權八百餘年,期間至王權作古前百餘年,一路繁盛,照此本應繼續繁盛下去,可又因何作古了呢?那場異獸浩劫為王權劃上了終點,可若沒有那場浩劫,姬姓王權亦走向了衰敗。因何?因曾經姬姓王權勵精圖治,以百姓民生安危為本,王權以庇護百姓為己任。至作古前百餘年始,當權昏聵,棄百姓而沉迷聲色犬馬,致人倫崩壞,王權自此不得人心。那後百餘年,姬姓王權已是有名無實。既有名又有實,即是姬姓王權前七百年,王權以百姓民生為本,以庇護百姓為己任。若能長此以往,則長盛不衰。”
這一段話,實則有針砭天雷宮之嫌,但秦世厲並不懂,他對天雷宮做過的事不那麽清楚。不但是他,連秦不庸其實也不清楚,天雷宮曾經禍亂姬姓王權的事,他們並不自覺如此,隻是因為他們的心裏沒有百姓。
不論怎麽說,那都是千年前的事了,有些事身在其中的人並不認為他們做錯了,他們隻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天然與世間百姓和各道門對立而已。
就如老虎捕食,老虎會認為他做錯了嗎?不會。
千百年來,天雷宮為了壯大自己,清除威脅,他們會認為自己錯了嗎?不會。
道不同而已。
李治平說的以百姓民生為本,以庇護百姓為己任,秦世厲對此嗤之以鼻,但這關係到一統王權,關係到前無古人的名聲和地位,秦世厲還是問道:“具體當如何做?”
李治平道:“下臣先說為何這數百年來,天雷宮不一統王權。其實,這件事也並非無人動過心思,我李家祖輩也曾有人試圖完成秦氏王權一統,但未果。這又是因何?先不論黃城,隻說外八城,分立之初,因各城道門主持開化之功,道門當權,名正言順,至今如此。又因天雷宮與大秦當年強立各城監察司與執禁團,此後約束不當,致各城百姓對天雷宮和大秦視如猛虎,而各城道門於各城與我天雷宮和大秦勢力周旋,又使得他們深得民心厚望。當此情勢下,我李家祖輩想要從各城道門手中收歸王權,就招致滿城反對,若要強行收權,不單與各道門為敵,各城百姓亦要殊死抵抗,天雷宮當然可以強殺強壓,但若把人都殺盡了,那麽,即便收取了王權,又有何用?”
這一番話,讓秦世厲和秦不庸聽來不住點頭,一統王權看來還真不是天雷宮如何勢大就足夠的。
李治平看了看兩人,又道:“但如今黃城的局麵就截然不同,大秦隨時若想收歸黃城當權,手到擒來。這是因為黃城數百年來與黃龍觀隔斷,致使他們無主心骨,又與大秦毗鄰,隨時兵鋒所向,他們不敢反,如此多年,我大秦稅賦一再強加,黃城多年來民生一再凋敝。這時若昭告把黃城並入大秦,哪怕每年隻減免一層兩層賦稅,即便黃城城主不答應,黃城百姓也會轉向大秦。這樣一來,黃城納入大秦,就有名有實,黃城的子民就是大秦的子民。”
說到這裏,秦世厲和秦不庸明白了。
秦世厲道:“也就是說,要王權一統,需先把各城道門與當權分開?”
李治平躬身道:“世子英明。”
秦世厲道:“可數百年都無法把他們分離,這時候又怎能分離?”
李治平道:“當初可以把黃龍觀與黃城分離,是因為有座黃龍山,也因足夠近,可以約束到數百個預備雷震,而外八城不同於黃城,道門都在城內,若要再每城都派上數百個雷法第五重修為的天雷宮門下監禁,一則沒有那麽多的人可調派,二則,就算從七野把雷震調去,這些人可也不好約束,極容易造成無法控製的局麵。”
對於秦氏宗室而言,天雷宮內部的危險比外部大得多,秦世厲和秦不庸相視點頭,這麽做肯定不可取。
秦不庸道:“你還是沒說該怎麽分離。”
李治平道:“下臣剛才已說了,出於天雷宮內部的安穩考慮,天雷宮不可強行介入各城道門與當權分離之事。所以,隻剩下一個選擇,那就是讓他們自願分離。”
秦世厲和秦不庸麵麵相覷,如果有人讓天雷宮和大秦分離,隻作為無關世俗的道門存在,天雷宮會願意嗎?直可謂天方夜譚。
以己度人,天雷宮不願意,各城道門又如何會願意?
秦世厲和秦不庸不禁笑了出來。
李治平卻不以為意,道:“世子和尊者認為不可能?”
秦世厲搖頭失笑道:“他們若願意,又怎會等到今日?”
李治平道:“那是因為過去沒有時機提出來過,而昨夜之事正是一個機會。”
繞了一大圈,又說姬姓王權,又說黃龍觀與黃城,又說道門與當權分離,讓秦世厲和秦不庸險些忘了李治平說起此事的起因正是借昨夜之事。
秦世厲和秦不庸收起了笑臉,對剛才的失笑他們還感到了一絲自慚形穢,正說如此大事,他們怎可失態,於是,又端正了形容,聽李治平繼續說下去。
李治平道:“任何事的改變都是需要契機的,遑論如此大事。遙想當年,世人也不信能從世代久居的中原之地遷出外八城來,若無道門牽頭,此事也斷不能成。但那時,誰又能想到金行、火行、木行會甘願遷出宗門久立的三座聖山?唯有我李家先祖斷定此事可行,並一手觸成。”
這件事,秦世厲和秦不庸倒是很清楚,也是因這天大的功勞,李氏一門得以世襲大秦首相之位。
李治平今日所說的事若是能成,其功勞也不下於他的那位先祖。
兩件都是事前看來完全不可能的事,前一件成了,後一件難道就不可能嗎?何況獻計的是出自同一血脈的人。
秦世厲蠢蠢欲動,道:“李首輔請賜教。”
李治平好似驚慌地躬身抱拳道:“下臣不敢。下臣隻是想,昨夜那火行的人已經到了黃龍山,想必他不可能一出言城就直奔天雷宮眼皮下的黃龍山,出城已是圖謀不軌,既有不軌企圖,那麽,黃龍山就該是他的最後一站。下臣料想,他已私下去過了多城,那麽,隻要找到了他去過各城的證據,道門私通的罪名就坐實了。道界私通,株連百姓,各城早已心下明了,如此一來,是他們有罪在先,依秦典法令,天雷宮有權處置道門和一城百姓,此可謂名正言順,非是無端,各城各道門都無從抵賴。”
秦世厲和秦不庸點了點頭。
李治平繼續道:“法令的存在是為了維持穩定,而非殺戮,殺戮不是目的,也是手段,都是為了震懾而維持穩定。若能得到更好的回報,這個處置權也可作為交易。道界私通意圖謀反是第一大罪狀,要殺要株連多少人都是由天雷宮說了算的,道門該問罪的自然都是一門舉足輕重的人物,城主亦可逼退,百姓更不知可以株連多少。世子和尊者試想,若把這個處置權擱置,換道門與當權分離,他們是願意還是不願意?”
秦世厲和秦不庸陷入了深思。
久久之後。
秦不庸道:“他們難道不會借機反了嗎?”
李治平道:“一城反又何用,有幾城沒有過反意,可誰也不敢反,就是因為各城都被隔斷了,信息不通,現在同樣如此,隻需各個交涉,逐一進行。隻要有一城點了頭,剩下的就好辦了。”
秦世厲道:“如何就好辦了?”
李治平道:“王權一統,要有名要有實,就要看民心所向。現如今,各城百姓生計參差不齊,百姓很簡單,誰讓他們過得好,誰能保證他們的安危,民心就向誰。曾經各城與天雷宮敵對,各城的監察司與執禁團也多有行為不檢之處,但是,隻要有一城同意道門與當權分離,那麽,當權就是我大秦接管,便可裁撤了各城原本的各司府人員。這樣一來,原本百姓繳納給當權的賦稅雖說是一份,實則是兩份,一份給了當權,一份給了大秦,大秦接管之後就是真正的一份,那時就可在賦稅上做一些減免而不會減少我大秦所收。同時,加強約束大秦公職人員與所派駐的天雷宮門下,嚴令他們不可再與各城百姓發生爭端,再適當的放寬些禁令。如此不出數年,百姓對大秦和天雷宮的往日印象必將天翻地覆。而各城通商不禁,隻要別的城的商賈到這一城一看,氣象截然不同,這新氣象也自然會流傳到別的城百姓耳裏,向大秦的心也會滋生,陸續接管也就水到渠成了。”
秦世厲和秦不庸慢慢理清了李治平的思路,深感可行。
秦世厲哈哈大笑,道:“李首相說破煞象破了,則世間氣象轉盛,如今聽李首輔這一席話,還當真是一派新氣象要來了,哈哈哈...”
李治平道:“容下臣直言,此事非短期內能見成效,當年遷外八城之事也費時多年。如今要改氣象,此舉難行之處亦不下當年。下臣隻是把進程說了,可其中每一個進程要耗時多久都未可知。”
這話是告訴秦世厲不要急功近利,也是讓秦不庸安心,因為時間越長就越有秦雷的參與之機,不至於奪秦雷之功績,也不會讓秦雷猜忌,秦不庸是深怕秦世厲趁秦雷閉關未出之前完成這一舉。
而秦世厲也知隻要秦雷在位,這件事就算是他授意李治平完成的,功績也是秦雷的,旁人隻會說一句秦雷教子有方。他可以先緩慢進行,但最終完成,他要把控在自己手上。
所以,秦世厲毫不在意地道:“不急,不急,你也說了,處置權可以暫先擱置。本宮看,此事,你先探個眉目。”
李治平這時又猶豫道:“下臣...”
秦世厲疑惑了一下,很快知道了李治平的難言之處,道:“李首相若有阻攔,你就說是受命於本宮。”
李治平猶豫再三,還是道:“是。” (www.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