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九十七章 選拔人才
字數:3448 加入書籤
“陛下,我倒有一人推薦。”
鄭森也是躊躇了很久,聽到朱由棷的話,才大膽出言道:“我在巴布亞,才新認識一位舊人,名叫黃宗羲,他的父親正是後七君子之一,崇禎帝也曾稱他為,忠臣孤子。”
“大明竟然還有這樣的人物,我不知道?”
朱由棷接過黃宗羲履曆,才出言道:“這樣一個人,竟然不能被朝廷任用,而選擇了前往倭省尋求發展,看來是朕的失職啊。”
聽到朱由棷的話,樞密院和內閣的眾人都沉默了下來,而劉靜軒則解釋道:“陛下,雖然大明如今的府縣、鄉裏,建設起了不少的學院,童試、鄉試都正常進行,但會試、殿試,卻從未舉辦過。”
“這些學生中的部分人雖然成了舉人,但並沒有入朝為官的資格,黃宗羲等人也是考慮到這一點才會另謀出路吧。”
因為普及了教育,童試每年都會舉行,主要是由各省學政分別主持,不過已經取消了院試,隻留下了縣試和府試兩個階段。
而鄉試則是更高級別的考試,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司分別舉行,但更高一級的會試和殿試,卻因為朱由棷忙於軍事而忽略了,當然內閣的工作重心也在經濟上,劉靜軒便沒有提過這件事。
實際上,通過鄉試的人員,成為舉人之後,已經足夠擔任官職,但隻能擔任教喻、縣丞、主簿等小官,難以滿足這些人的抱負。
朱由棷雖然對這
種科舉製度有所厭惡,但實際上這也是古代最為公平的一種考試,很多寒門子弟也因為科舉,有了發展抱負的機會。
“如今已經是七月,早已過了春闈的時間。”
劉靜軒也提議道:“陛下,我提議從明年開始,恢複三年一次的會試和殿試。”
大明真正的平定,也是從去年收複西域開始,朱由棷之前也並沒有對這方麵,作過具體的規劃,但隨著大明百姓的增多,這些基礎官員的數量也增長起來,大明也需要發掘更多的人才。
朱由棷也想過,模仿後世高考的製度,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全國性選拔人才的方式,但如今的大明還沒有富足到,普及義務教育的程度,離這一想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既然如此,便從明年開始會試和殿試吧。”
朱由棷思考了很久,終於出言道:“不過朕的想法是,所有百姓在初等學府的學習費用,逐漸全額由朝廷來承擔,而在這期間,也甄辨出一部分適合工匠的人選,少數人通過考試,繼續進入高等學府,最後再進行全國性的考試,選用其中的人才。”
“這些人除了入仕為官外,也可以擔任起教育的責任,而這些擔任師長的人,也應由朝廷來選用和統一支付酬勞。”
朱由棷的這個觀點,其實和後世,技校和高中的區分本質相同,當然對於科技的鑽研也需要高精尖的人才,他也繼續說道:“對於科
學院人員和財政等方麵的細化培養,也要繼續進行,這些通過全國考試的人才,將有機會進行我大明的這些部門,進行定向培養。”
“也就是說,初等的教育是普適化的,甄選出人才後再進行專項培養?”
劉靜軒最先聽懂了朱由棷的意思,接著問道:“可陛下,這些士子學習,便是為了出仕為官,讓他們擔任工匠,他們很有可能不願意。”
朱由棷也明白劉靜軒的意思,“士農工商”的等級觀念,在此時的人們心中仍然根深蒂固,不過他也回答道:“朕所要求的,對高級工匠的補貼,便是為了讓大明的百姓,改變這樣的老思想,工匠,特別是高級工匠的地位,不應該被忽視。”
“必須要逐漸改變,百姓們這種對於階級觀念的想法,所有對大明建設做出貢獻的人,都要受到尊重。”
“可這樣一來,農民的地位又降低了啊。”
劉靜軒反駁道:“這些百姓們的子女,都參與到了工匠以及高級人才的選拔當中,甘心耕種的百姓就會變少。”
朱由棷對劉靜軒的擔憂,自然很理解,若是以前,他也會擔心這一點,若是所有百姓,都不願意耕種,反而全民進行到了,這種考試晉升的途徑中,對大明的根本,也是一種動搖。
但如今,力學所已經在研究內燃機了,一旦這種裝置研究成功,各種機械也能應運而生,利用機械代替原始耕種,將
百姓的生產力解放出來,也隻是時間問題。
朱由棷也出言問道:“你們可知道力學所,正在研究的內燃機有何作用?”
“內燃機研製成功,自然是運用於軍艦上。”
韓東和回答道:“有了內燃機之後,咱們大明的軍艦,就可以擺脫大量帆手的使用,也不用考慮海風,可以馳騁在任何地方。”
“沒錯,內燃機的作用,正是擺脫人工的束縛。”
朱由棷接著說道:“而農業方麵,也可以研製出相應的機械,對播種、收割等一係列過程,用機械的方式代替繁瑣的人工。”
“你們所擔心的農民減少的問題,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解決,未來的大明,會逐漸用農機的操作人員,來代替這些農民的存在,也就是將人力解放出來,投入工匠和研究者。”
“原先的朝代,以及之前的大明,之所以不敢過分重視商人和工匠,便是有你們的這種考慮,但這些都可以通過內燃機的研製而解決。”
朱由棷的話,也是徹底顛覆了他們的觀念,他們從來都不敢想象,會有這樣的一種世界,這樣一來,大明該會有多麽的強大。
“不過,這樣的想法很難實現,還需要各位一起來努力才行。”
朱由棷自然明白,想要完成這樣的宏大願望,不能考朝廷的強製行為,那些耕種的百姓若是失去了耕種的機會,便也失去了生存的根本保障。
他也接著說道:“不過,
這樣的情況,要在大明擁有大量機械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首先要朝廷足夠富有,能承擔得起,這些失去田地後,百姓的養老問題。”
“在幾代人之後,這些百姓的人口結構逐漸改變之後,大明才能進一步地,推動這一政策。”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