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書 卷二十四 劉提 王平 張驍傳第四
字數:4920 加入書籤
劉提,桂陽人,家世為小販。直梁末動蕩,荊土多寇賊,提為人所劫,手殺二賊,以是揚名。會郝應起義,提往投之,以為營將。高帝投郝應,提觀帝非常人,傾心結交,遂為情好。華容之戰,從聖王破陣有功。
崇寧八年九月,從帝入川,每戰陷陣,頻為帝所稱。帝既稱王,以為涪陵侯,平西將軍。開陽元年,帝東出函穀,以提佐李柯良守漢中。
二年秋,郭孝成畔於川中,聖王將兵至漢中以距之。孝成既至,聖王部署諸將,以劉提將兵千餘留城中。聖王臨出城,陰與提曰:“待兩陳交兵不可分,君擂鼓發兵,大作聲勢,似帝來援之形,勝負之分,悉在君矣。”
聖王出擊,乃大挫孝成軍,劉提見勢,命雷鼓,發城中軍,陽大軍勢,鄉陳,大呼帝援已達。孝成軍既受襲為挫,又以為帝將兵至,遂慌亂,懼而奔逃,相踐踏者眾,降者亦多,於是大破畔軍,梟首孝成。以功擢為益州刺史。後兼護蠻校尉。
劉提在益州,綏撫蠻爨,開誠布公,以是境內稱治,華蠻安居。
八年,益州郡人(注曰:益州下有益州郡)高桓挑動蠻獠,作逆於南中,提傳檄蠻中,曉諭降下,同逆者往往幡然醒悟。提遂乘勢與高桓戰,大破之,高桓南遁,盤踞永昌。
九年春,提急遣大兵二萬,拔越山嶺,入永昌,逕指洱海。桓大驚,勒兵距提。提使人立柵於洱海東,持沮高桓,自領精兵八千,渡自蘭倉水,潛行襲不韋(注曰:永昌郡治所在不韋縣)。桓後聞之,乃撤兵西回,直提圍不韋未下,提所部諸將皆言可距高桓於城外,提曰:“非也,今我圍不韋,彼城內已勢疲糧盡,若放高桓入城,正可瓦解其冀望,耗消其糧草。”於是撤圍,高桓得入城,提複圍之,召集諸郡兵馬續至,有眾三萬餘。
九年冬,桓果糧盡,欲突圍,提深溝長壑,桓擊之不能破,遂夜將親兵,使人偽擊官軍於南,而自於北門逃遁,衝圍得以身免。南奔閩濮、鳩僚(注曰:閩濮、鳩僚者,南中族類),假二部之兵,北入益州郡,益州郡多桓舊黨,於是皆畔反入桓。
十年春,提略定永昌,遂東還,欲剿高桓於益州郡。三月,提將眾三萬,自即水(注曰:即水,南中一河矣)東渡,逕趨連然(注曰:連然縣,在滇池西)。高桓悉發華蠻同之者四五萬人,前來距之。提悉兵與戰,不利,退屯十五裏以持之。高桓屢挑戰,提皆不應,惟距之而已,諸將皆言欲戰,提獨曰:“我,天子命官;彼,一虜寇耳。名不正,言不順,作逆不忠,而諸族同逆之人,蓋為勢所脅矣。今我若久持之,彼人自當明於形勢,相與降散也。”
至於秋,果如提所料,同高桓者見其難成,以同逆為大罪,紛然棄走,日去者千計,高桓眾日益離散。提於是悉眾來攻,大破之,禽高桓於陳,梟首送洛陽。帝嘉提功,擢拜益州牧,護蠻校尉如故。
高帝混一九州,十五年春,以劉提為益州牧,都督益州諸兵事,成都留守,護蠻校尉,封巴西侯。
二十年秋,西南夷獠複動,掠犯益州,提攻撫相兼,降破諸獠,遂寧南中。昌武元年冬,設劍南軍鎮,以提為劍南節度使。四年六月,卒,時年六十八,諡曰德,追贈征南將軍、益州牧、都督益州諸兵事、劍南節度使、護蠻校尉。
諸子名並不顯。
王平,字世恭,馮翊萬年人。高帝平關中,平往投行伍。
聖王平孝成之役,平在陳奮戈,所向無敵,手斬郭孝成驍將蔣產,聖王奇之,置在左右,以功使其為營將,每參謀帷幄,協佐聖王,聖王益愛之,以為親近之人,常與談論,累遷聖王雍州長史。
從聖王破郝應於洛南,斬馬隆於涼隴,每戰部署諸軍,人稱幹辦。隨王征河北,與尚和對峙於湯陰,百日不能下,平建言曰:“尚和自恃兵強,可示弱以誘之。”王用其計,陽糧乏,偽退,伏破之。
床山之戰,聖王大敗,匹馬與諸將南奔,既至河(注曰:河言黃河),王泣對諸將,慚愧萬分,欲自刎,王平與趙之揚沮之曰:“人言勝敗乃兵家常事,王自起兵以來,以郭孝成之強,送死漢中;郝應之盛,折戟洛南。何以今日一敗,盡棄前功焉?今日雖敗,河南仍為國有,關中猶在王化,卷土重來,尚未可知,何故在此輕生乎?竊為王思之。”王意乃稍解。
卻狼山之戰,從王破尚和有功,複隨王克定河北。平荊、揚之役,平亦多預。
開陽十六年,以王平為太尉參軍,兼雍州長史。平隨聖王驅馳,常在左右,輔佐謀謨,無不參預,以是雖官職不顯,而名實皆備,人多重之,聖王益以其為可托付之人。
二十年,涼公李柯良薨,以王平為涼州牧、都督涼州諸兵事、武威留守。
高帝崩,廢太子秘不發喪,太宗討不孝,廢太子懼,召聖王入洛,平諫王曰:“皇家內事,太子不發喪,於禮有虧,小狼王又驍勇,王盍如此?”王雖不聽,而太宗聞之,稍喜。
昌武元年冬,以王平為姑臧節度使,封雍侯。
二年四月,聖王兵八萬發自長安,欲伐西域,以王平為鋒,先鄉酒泉、張掖。平按陳逕趨,方軌而前,至於五月,連拔二郡。王遂悉軍乘鋒而進,連拔龜茲、疏勒、莎車、於闐,使平偏師破車師、烏孫。七月,平卷甲倍道而偪車師,晝夜攻破之。遂列陳緩進,鄉道烏孫,烏孫聞訊大懼,請降,平遂平烏孫。
九年春正月,詔王平與益州牧李忠、交州牧遲然將卒十萬伐南詔,平、忠步步為營,應鋒推進,連拔城壘。南詔大懼乞降,平雖許之,而忠乘其不備,銜枚夜進,卷甲兼行,直搗大理,南詔大懼,倉皇出戰,遂大為忠所破,忠虜其國王,錄其府庫。遲然將兵驅掃,遂克定南中。平後責李忠曰:“我已許彼降,君何擊之?”忠對曰:“彼累年擾動永昌、牂牁,不可使為後患。”平歎曰:“此恐非信義者宜為。”
延昌元年八月,吐穀渾寇涼州南境,王平初不以為虞,潦草與戰,不利。平遂知吐穀渾不可小覷,乃整甲勵兵,尋道詭發,再戰克之,斬虜萬級,追獲牛馬萬餘頭。
二年七月,吐穀渾複寇邊,平距之於洮陽,斬首三千級。八月,王平入京獻捷,因請軍餉二千萬錢,時楊零秉持朝政,不許,惟與五百萬錢,平因是歎曰:“觀彼大廈,當過五百萬也。”先是,零於洛北築大廈、園林,耗費巨眾,皆取於公家戶部,平乃有此言。平在京城二旬,觀零黨貪贓諂媚,深惡之。後趙默殺楊零,平聞之,大喜,曰:“除其毒瘤矣。”(注曰:然方除楊零,又來趙默矣)
四年,趙默既殺楊零,秉持朝綱,以王平軍中勳望,欲尊攏之。九月,遙授平為司空,平屢辭,曰:“老奴何能至三公?”優詔不許,平乃受司空,猶留鎮涼州。
登豐元年七月,回紇寇西域,為西域長史馬鏡擊走之。八月複來,乃詔王平要之,平按甲潛行,出其不意,大破之,回紇遂遠遁,累年不敢再犯邊塞。
三年五月,卒,時年八十一。諡曰武莊,追贈司空、涼州牧、都督涼州諸兵事、姑臧節度使。
四子:征、虞、封、登。虞最知名,光宗中興,以為散騎常侍。
初,趙獻陰有不軌,欲為篡逆,惟以王平猶在,不敢發事。王平既卒,登豐三年六月,趙獻即僭逆篡位。
張驍,字伏虎,廬江尋陽人。少果勇,每以仗義為懷,常欲展誌於沙場。士尚舉義,驍欲往投之,直士尚阬降卒於九江,驍聞而惡之,遂西投郝應。
直高帝在應軍中,驍隸屬帝軍,從帝轉戰,每役搏殺鬥陳,飛步無沮,軍中號曰:“飛虎將”。
從帝入川,頻戰有功。帝北征關中,驍從明王拔陳倉,又從帝克長安,開陽元年,拜安北將軍。又隨帝拔潼關,陷弘農,略地於河南。
二年八月,帝使驍將兵一萬,攻東郡,驍緣河拔白馬、濮陽,與梁軍隔河對壘。梁東郡太守鄒昕固壘於河北,欲阻驍。驍擂鼓張旗,揚聲欲絕河攻壘,陰使人於別地潛運小舟,驍親將驍勇之士二百人,乘小舟渡河。既渡,昕來攻,驍挺戈舞戟,奮戰距之,河南諸軍遂盡渡,大破梁兵,驍手斬昕,乘鋒北平東郡。遂與帝會師於東平,圍之,驍率軍先登拔城,以功為東郡太守。後任成為兗州刺史,驍兼兗州長史。
聖王床山之敗,尚和欲絕河南鄉,兵偪白馬,驍陳兵擂鼓,大張旗幟,嚴甲以待之,和望而卻步,還河北。聖王伐士尚,任成使張驍率眾與高歲合兵南鄉,略定下邳、廣陵。
帝混一九州,以功受驍尋陽侯,拜會稽太守,兼揚州長史。時刺史冉季,文士也,惟垂心政化,揚州軍戎之事,悉委於驍。
皇秦雖取揚州,然會稽、丹陽、吳郡之地,山越盤踞,其跋扈者往往結寨,每劫掠百姓,殺害令長。驍推誠綏撫,編戶良夷,以孤作逆之人。
十七年五月,越人孫暢煽動奸惡,聚眾萬人,偪山陰(注曰:會稽治所在山陰)。驍遂結陳距暢,六戰皆破之,暢越會稽山而南遁,逃竄越夷之中。驍遂推鋒而下,傳檄諸郡縣,招撫良善,尋寨除逆。暢迥蹙無計,西奔丹陽,教唆華夷,結柵沮驍。驍率輕兵開山辟穀,推鋒突進,次第拔其寨壘,暢計無所出,遂降,驍械送之於洛陽。複撫慰山越,內之入籍,以長吏治之。
十八年,以功除揚州牧,建鄴留守。二十一年,加都督揚州諸兵事。
昌武四年,病卒,時年六十六,諡曰壯武,追贈征東將軍、揚州牧、都督揚州諸兵事。諸子名不顯。
史臣曰:劉提、王平、張驍之輩,悉高帝創業之時,戎馬驅馳之虎將。其或戮力於沙場,或鎮守於一方,建功立績,章威揚名,以是位至嶽牧,顯榮封疆,英雄男兒,當如是也!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