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書 卷十一 諸宗室世家第一
字數:6140 加入書籤
高帝出身寒微,龍興嶺表,內無兄弟,外乏宗親,以是王族孤葉,帝胄頗闕。暨於太宗之時,討伐不孝(注曰:言太宗誅廢太子),於是夷滅廢太子之家,禁錮諸弟,遂使宗室親戚,羸弱不支。於是趙氏跋扈,廟堂乏可倚之叔伯(注曰:晉王、宋王、唐王者,不在京也;在京之皇親,又多無權也),賊獻篡逆(注曰:賊獻者,趙獻也),盡誅皇門。幸太宗曩分封諸子就國,使宋王能舉義旗,晉王可匡社稷。然趙氏已屠戮皇家,故中興光複之後,王侯猶弱也,至於韃靼肆虐,東都隳淪,又罹一難矣。以是我秦東都一代,皇宗常無盛力,帝族每乏輔臣也,惟晉、宋、唐三王光複天下,匡正乾坤。今廣錄諸王公事,為《諸宗室世家》,三王以特建大勳,故別有《世家》。
高帝五子:酈貴妃生廢太子序,餘貴妃生太宗、魯王庠,潘昭儀生代王龐,淩婕妤生越王廬,太宗自有《本紀》。
廢太子序,字天倫,母酈貴妃,孕廢太子十三月乃生,帝聞之頗喜,曰:“久而乃生,必為我良兒也!”
既長,頗好詩書棋畫。時帝常曆戎馬,以廢太子非其才,每留之於長安,使聖王教之。
開陽十六年,為皇太子。廢太子既好文房之事,頻與墨客交通,有東海何駱、平原匡恩、魯郡嚴湛、河東薛安、會稽孔補、豫章虞城、桂陽趙拓,號曰“東宮七友”,每談論詩賦,點校文章,以此終日矣。然時太宗為並州,頻立戰功,名震大漠,太子頗患之,以是亦圖建功名於戎場。
十九年春,帝大議群臣,欲加兵鮮卑。太子請為征討,帝許之,以太子為都督征討諸軍事,都督步騎十二萬出盧龍東鄉,以清白衣鮮卑。
太子自詡英謀,頗以己是,專力輕進,無有節製,留輜重於後。鮮卑遂誘其深入,要於醫巫閭山,太子遂失利,士馬死者十四五,副將韓豐為鮮卑所虜。
既敗還,推尤於韓豐,且言其已降鮮卑,朝議抄沒其家。豐妻郝氏慚憤自裁,韓豐得問,於是畔入鮮卑。自是之後,太子名聲頗損,帝不複以兵事與之。
時太宗建功沙場,頗受武將推奉,太子常自危。帝亦以嗣位為慮,問於聖王曰:“卿弟以為,太子與小狼王孰可奉纂皇極也?”聖王每曰:“此君家內事,臣不能預矣。”太子聞之,益憂,圖太宗之心更甚(注曰:為後其不發帝喪而討太宗張本)。
二十一年五月,帝崩於萬聖宮,臨終戒太子曰:“我家起義於南土,門第不章,汝既無叔伯,當以兄弟為臂膀,不可自截肢體矣。”既崩,太子問於太子中庶子嚴湛曰:“今小狼王擁重兵於河東,我若奉位,彼安能從我?”湛對曰:“可秘不發喪,矯詔令小狼王入京。”廢太子從之,秘喪而矯詔召太宗入京侍疾。先是,太宗與帝有約,以為軍國大事,在邊為密,求帝每與己詔,改“奉天皇帝”之皇字“白”下“王”為“土”。帝臨崩憔悴,忘言此事於太子,以是太子事泄。
太宗遂以“吊帝喪,誅不孝”為名,起於晉陽。朝臣聞之,逼問於太子,太子始言帝未崩,臣皆求見,太子不能製,言帝方崩,發喪,即位柩前。
七月,太子進諸官階一級,大賜群臣,普赦天下,召聖王、明王入洛。
二王既入洛,太子曰:“朕不發喪(注曰:時廢太子已即位,故稱朕),以憂小狼王圖逆故也,今果如是。彼謀逆遘亂,請二王讚朕誅之。”
太子又問兵部尚書、司隸校尉郜芝曰:“當何如?”芝對曰:“以小狼王之勇,憑河而守,傳檄四境,此上計;派遣大將,阻於河北,此中計;人心未穩,興師北討,此下計。”廢太子用其中計,使二王絕河沮之。
太宗至於野王,明王軍六萬距之,小狼王禽明王於陳,軍遂降潰。
八月,太宗濟至河陰,聖王將兵十萬距之,小狼王複禽聖王於陳。小狼王再戰連禽聖、明二王,天下震動,郡縣不守,兵將降伏,遂至洛。太子欲固守,然先是,太子召天下各鎮會兵洛陽,惟雍、司、益、荊、揚、徐州動兵,益、揚、徐三州兵遠,未至,雍、司、荊三州兵已為太宗所敗,以是洛中乏兵,不旬城破。九月初二,太宗入洛,太子遂自盡於宮。
太宗入宮,見太子屍,大罵不止,連斫數刀,欲使犬食之。太宗佐吏楊卿達沮之曰:“彼皇家子,安可如此,且損王度也。”乃止,以庶人葬,時年三十五。
廢太子三子:順、協、耽,洛陽破城之日,盡死於亂軍之中。
魯王庠,字尚文,母餘貴妃,太宗同母弟。開陽十六年,封為長沙王,不之國,仍留於京。二十一年,太宗既鄉洛陽,廢太子以王為太宗同母弟,幽之。太宗入洛,解之,封為魯王。
昌武六年,上表奏請增開洛陽城內商市,詔從之。延昌年間,楊零跋扈,頗有肆虐,庠每抑止其行,零以其皇叔,憚而恭禮。延昌五年,薨,時年五十二,諡曰仁孝。
四子:衷、沄、蓓、坦,悉於洛陽罹趙氏難。(注曰:廢太子之外,高帝諸子之子,名有氵為邊者,嫡生,餘為庶生)
代王龐,字誌宏,母潘昭儀。少喪母,居孝甚哀,骨削難立,高帝為之歎。既長,頗好音律,開陽十九年,與太樂卿鍾虎共定諸祭祀用樂,時論以為合禮(注曰:此附敘也)。
開陽十六年,封為上黨王,不之國。昌武元年,改封代王。延昌三年,薨,時年五十,諡曰孝文。
三子:瀧、博、甫,亦悉罹趙氏難。
越王廬,字公堂,母淩婕妤。開陽十六年,封為武威王,不之國。昌武元年,改封越王。先是,太宗以廢太子之事,頗看防諸弟,諸弟惟可在京中,不能出洛,且隻受王爵,無可有職。七年,王上表求官,不報,王歎曰:“我,先帝小子,安能如何?”散騎常侍阮桓常與之弈棋,聞此言,對曰:“王不能如何聖上,而可以如何東宮也。(注曰:言恐其於太宗崩後,圖謀新君)”王笑曰:“我不如卿矣。”
登豐元年,薨,時年五十二,諡曰肅恭。
六子:灃、呈、浣、漳、籟、柳,漳之外,悉罹趙氏難。
漳,王第四子,好山水,常遊於四境,以是得免趙氏難。光宗中興,以之為越王,以禮部侍郎征之。漳既至,不複能遊,頗憂苦,數乞骸骨,帝優詔不許。永弘七年,複進為禮部尚書。永慶九年,薨,時年六十,諡曰平。
二子:菟、葛,菟嗣爵,泰盛四年薨。其子烀嗣爵,與諸兄弟共罹韃靼陷落東都之難。
太宗七子:楊皇後生孝宗、膠東王淮,淮早夭,不敘;鄧貴人生吳國公裒;鄭昭儀生閩王它,宇即光宗皇考;劉貴妃生宋國公寧,即宋王;譚昭儀生莒國公良,即晉王;王夫人生舒國公京,即唐王。孝宗有《本紀》,三王各有《世家》,此不敘。
吳國公裒,字攸德,母鄧貴人。有孝行,少喪母,居喪,哀戚過禮,以毀悲特甚,為太宗所重。昌武元年,封為吳國公。四年,之國,以吳郡顧途為吳國內史。途協公敦勸農桑,修備政農,平訴寧訟,剿賊撫民,深得吳郡士民之心。
趙氏遘難,宋國公寧起兵,公使部將朱輔統兵三千隨義軍。光宗中興,以公為皇叔,征為禦史大夫。永慶七年,薨,時年六十二,諡曰孝忠。
九子:荃、鑾、典、雛、貝、侑、寬、誌、趣,荃早卒,鑾嗣位,複之國。鑾天正二年薨,其子茹嗣位,直韃靼之難,遣兵三千助兗州擊賊,萬平三年薨。其子皎嗣位,至於西京朝(注曰:即至後秦猶在)。
閩王它,字景德,母鄭昭儀。少口吃,及長,廣覽詩書,文辭頗美,然猶不便於言。昌武元年,封為閩國公。四年,之國。登豐元年,薨,時年三十三,諡曰文獻。光宗中興,追進為王。
三子:光宗、路、韜。初,光宗嗣位,既入纂皇極,以路嗣國。
路,閩王第二子,以與光宗同母弟,光宗甚愛之,頻召之入京與宴,及歸國,亦常與帝書信往來。高隆三年薨,時年五十二。其子遊嗣位,韃靼作難之時,遣部兵二千北鄉助青、冀州破虜,至於西京朝。
孝宗二子:郜皇後生恭宗,薛貴妃生巴國公玉。
巴國公玉,字子璞,母薛貴妃。昌武元年,以嫡孫封為巴國公,四年,之國。趙氏遘難,公發國卒三千餘人助荊州刺史劉儻。天正六年薨,時年六十八,諡曰仁。
五子:整、烈宗、扶、援、祿,援早夭。整嗣位,韃靼寇亂,巴中氐酋田塵作亂於巴境,整討破之,複遣兵二千與關中,至於西京朝。
恭宗蚤遇弑崩,無子。
光宗七子:劉皇後生哀太子寘,孟貴妃生獻文太子宇,李貴妃生穆宗、蜀王欒,高貴妃生中山郡公歡,阮昭儀生日南郡公遐,馮貴妃生南陽郡公胤、會稽郡公赫。遐、赫早夭,此不敘。
哀太子寘,母劉皇後。光宗中興,以為太子。母劉皇後薨,寘居喪盡禮。初,光宗愛貴妃孟氏與其子宇,欲以宇為太子,惟以哀太子嫡長,不能廢。劉皇後既薨,帝欲以宇母孟氏為後,以孟氏寒門,乃罷,以鄧氏為皇後。然鄧氏無子,帝乃愈以易太子為懷。
六年,帝於朝會問群臣以易太子事,晉王、唐王等諸臣聯名上表,以為國本不宜有動搖之釁。帝每歎曰:“我若公侯,安有言此者?”(注曰:言臣當盡從帝意。然臣者,匡複天下,輔正君王,何能徒迎旨遵命而不所諫言乎?)太子性至孝而怯,既頗知帝旨,常謂人曰:“何乃使父如此?”於是鬱鬱寡歡,常日哀苦。
八年,帝複議易太子,李晚成抗表固執,罷。九年,複議欲易太子,李晚成再抗表固諫。太子既孝而怯弱,知帝固欲易之,乃憂病而死。時年二十二,諡曰哀,天下悲之。
哀太子無子。
獻文太子宇,母孟貴妃。光宗中興,以為魯王。太子母孟貴妃,頗有美色,且能揣帝意,以是帝特寵之。又太子生而貌美,善迎上意,甚得帝歡心,以是帝常有改易國本之意。
九年,為太子,且受詔監國,尋罷監國。十年,帝複有疾,使太子監國,退養於宮。
永慶元年,罷監國,以太子兼雍州刺史,鎮長安,關西軍政事悉委之,自是,皇太子往往留鎮長安。太子在長安,修擴學校,廣敦教化,關西翕然沐其風俗。
八年正月,太子詣洛陽覲述,帝勞之,甚嘉其績。二月,太子歸長安。九月,帝不豫,常嘔血,急招太子詣洛陽。太子至,帝囑以國事,誡勉甚切。十一月,帝複康泰,太子歸長安。
九年,太子疾篤,是年四月,薨於長安,時年三十,帝大悲痛哭,諡曰獻文。
獻文太子二子:篆、鑰,篆改封韓王,鹹於洛陽罹韃靼之難。
蜀王欒,母李貴妃,穆宗同母弟。光宗中興,以為東萊郡公。穆宗即位,進爵為蜀王。高隆三年,之國。韃靼荼毒河北,遣部兵五千北助並州擊胡。萬平三年薨,時年五十六,諡曰德。
兩子:房、閱,房嗣位,至於西京朝。
中山郡公歡,母高貴妃。光宗中興,以為中山郡公。天正六年薨,時年四十七。
四子:填、塗、鷗、亭,填早夭,塗嗣位,至於西京朝。
南陽郡公胤,母馮貴妃。光宗中興,以為南陽郡公。高隆二年薨,時年二十九。二子均早夭,國除。
穆宗三子:冉皇後生熹宗、太原王竺、北平王竿。竺、竿隨熹宗討韃靼,薨亂軍中。
熹宗三子:中宗,今上大皇帝,寧王燈,中宗事見於《通紀》,寧王燈至於西京朝。
史臣曰:有秦宗支,本固不盛。而討伐不孝,禁錮諸王而不任;趙氏僭篡,屠戮宗室於囹圄。故四海賴強藩以捍衛,廟堂仰門閥以垂拱,如何其乎!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