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金夢石舊事,樂良才抵京
字數:3018 加入書籤
“在下山陰張介賓,不知閣下如何稱呼?”在鈴醫疑惑的眼神中,張介賓自我介紹後詢問道。
聽張介賓這麽一說,鈴醫眼前一亮,也拱了拱手,晃動的鈴鐺一陣響:“鄙人慈谿樂良才,不想他鄉竟遇故知。”
張介賓一聽,也興奮起來,熱情更添了三分,忙道:“那我就更應該盡地主之誼,樂兄,請!”
樂良才知曉二人是半個老鄉,原來山陰是紹興府,慈谿屬寧波府,兩府不僅臨近,界域還常有波動。慈谿日後會成為餘姚縣治,而此時的餘姚不屬於寧波府,反而歸屬紹興府,這也是陽明先生會在會稽修陽明洞,並葬於會稽的其中一個原因。
由此可知兩地之親近,當得半個老鄉之稱。更何況,出門在外,老鄉都以布政使司省)來算。
二人先後進了石仁堂,石仁堂因為是後罩房改造而成,顯得格外清靜。隻有各府下人從後門出入,當然早晚也少不了菜販以及傾腳工們糞工)。
此時午間,倒是少有人影,金英正在查看上午的醫案,聽到陣陣鈴鐺聲,抬頭一看,就見張介賓帶來一青年鈴醫,不由大奇。
張介賓大叫道:“師傅,我出門遇到位老鄉,見已是午時,就順帶邀請前來用餐。你們聊,我去叫師母多備些飯食。”
說完,張介賓便跑了進去。一般三進四合院,廚房常設於兩處,一在正房之東,叫東廚;一在倒座房,客廳旁邊。因金英常在石仁堂坐診,也經常需要給病人煎藥,廚房就在正房東耳房處。
張介賓幾步跨過後院,就來到東廚,笑嘻嘻道:“師母好,飯可做好了?”
“介賓,餓了吧?再等一會,先前煎藥,才開始準備做飯。”師母也笑道。
“沒沒沒,今天還有位客人,師傅讓我和你說一聲,嗯,多備兩人飯食。好了師母,你先忙,我去招呼客人了。”
張介賓說完,也不等師母說話,又一溜煙跑了出去,卻見師傅和樂良才二人正聊得火熱,他不由大奇。
“看到夢石兄現在光景,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樂良才羨慕的說道。
金英卻很是感慨:“對,也有困難時候,那時沒外城,韃子犯境還險些喪命,我把心一橫,拿出全部積蓄,在貴人相助下,就在這內城盤下處宅子,開了這石仁堂,一晃又是二十多年過去了。”
張介賓聽得大奇:“師傅,原來你還有這經曆啊!”
“臭小子,為師的事,你才知道多少?”金英笑罵道。
“我知道了,難怪師傅要從軍征倭,因為飽受戰亂之苦。”張介賓若有所思道。
“臭小子,你知道什麽?”金英和樂良才對視一眼,哈哈大笑。
“我當然知道,二十七年前的庚戌之變,可是繼土木堡之變,我大明的第二恥辱。俺答率軍入古北口犯京師,勤王之師不敢戰,聽憑俺答兵在城外擄掠。師傅定是那時遭受的戰亂,好在菩薩保佑,師傅一家逢凶化吉。”
張介賓說著,還雙手合十起來。
“去去去,我又不信佛,菩薩才不會保佑我的。”金英嫌棄道。
“那就是三皇保佑,城隍爺保佑。”張介賓立刻改口。
“說起城隍爺,還真是,那日我剛從城外舉家進城,結果俺答軍就來了東直門外,並將城外民居皆燒毀。若我再多耽擱一會,這會我一家老小說不定已經擄去草原當牛做馬了。”
金英說起這事,滿是慶幸之色。原來內城九門,都供奉著城隍廟,城隍爺也是眾人最信的神隻。三教九流,販商走卒,常進常出,都會祭拜一二。
“就對了,以後我再路過城隍廟,也多拜拜。”張介賓一聽也是唏噓不已,趕緊說道。
“我進京也有一些日子,都是積一餐,飽一餐,今日幸運,遇著老鄉。”樂良才這時說道。
“可不是嘛,你既然是我老鄉,那肯定得好好招待你,今日你可以大飽口福了。”張介賓接口道。
“什麽你老鄉,我老鄉,大家不都是老鄉?”金英說了一句,接著對樂良才說道:“我這劣徒,太過頑劣,良才可要多擔待。”
樂良才點了點頭,看著這對師徒,滿是羨慕。
不多時,飯菜做好,大家就在後院用餐。飯後,金英感慨道:“離家數十年,也就十幾年前回過一次,都快忘了鄉音怎麽說了。”
張介賓很是好奇:“師傅,大家不都說你是京城名醫嗎?”
“臭小子,你跟了我數月,難道還不知道我是哪裏人?”金英一聽,更是來氣。
“呃,師傅你也沒說過啊。”張介賓很是無辜的說道,他先入為主,以為金英就是京城人,倒沒想過其他。
樂良才也感到稀奇,笑道:“真是怪事兒,張小哥,你竟不知曉,你們師徒都是山陰人?”
“什麽,師傅你也是山陰人?”張介賓大吃一驚。他確實沒有想到自己的師傅竟然也來自山陰。
金英轉過身去,簡直不想理他,這是多大條,才能把老師的籍貫都弄錯。
可他這就冤枉張介賓了,他以為張壽峰早就跟張介賓說過,而張壽峰也以為金英已經告訴給張介賓。加上師娘本就是京城人,而眾人又以京城名醫稱呼金英,這就導致張介賓直接將金英當作京城人了。
卻沒有想到,大家原來都是山陰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