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多思(霸王+14)

字數:5941   加入書籤

A+A-




    素憐早就接到秦魚要來邯鄲的消息了,他做足了充分的準備,等的心焦如焚,等他一轉頭,就看到秦魚的一刹那,都沒敢認出來,眼前的這任俠少年,真的就是他那個從小養的金尊玉貴的小公子嗎?
    秦魚得意的衝南孫一笑,趾高氣昂的跟素憐道: “喂,把你們店裏最貴的美酒、最美味的佳肴、最美麗的舞姬送上來,伺候好了,在下重重有賞哈哈哈哈…
    素憐:....
    素憐無奈了: “主君,您又貪玩,自己跑出來了?”得虧他千叮嚀萬囑咐,要主君一定要帶足了人手再來,以防遇上不長眼的,衝撞了主君,現在看來,他的話,主君半點都沒采納啊。
    秦魚無趣道: “自從下了船,我這一路上都這樣走來,也沒見到一個打家劫舍的盜匪?百姓們夜不閉戶,能有什麽危險?
    素憐道: “那是因為這幾年,王翦將軍每年都帶著人巡視河內到陶地的商道,盜匪自然會少,但並不是說,就沒有見人落單就起歹心的賊人了,主君,您一身安危係著我們所有人的身家性命,您....—定要保重自身啊。
    秦魚:看看,看看,這還沒怎麽著呢,勸諫就來了,做主君都要這麽麻煩了,要是做了秦王,嘖,不敢想。
    秦魚:“好啦,我都知道了,暗中跟著不少人呢,好不容易出來一趟,還不讓我好好玩玩,真是的。
    素憐見南孫點頭,知道主君安全無虞,素憐也不自討無趣,對秦魚笑道: “小人自然是信任主君的。對了,主君可要見一見公子政?公子政隔日都要來我這裏玩一回的。
    南孫轉頭忍笑,秦魚輕咳一聲,對素憐道: “我…已經見過政兒了,我已經跟他約好,等會在你這裏見麵的。
    素憐微微睜大了眼睛,這…主君這是才進城吧?怎麽就見過公子政了?
    南孫將他們走在街上正遇到公子政和公子偃打架的事說了一遍,最後總結道: “素憐,你要做好準備,咱們主君剛入邯鄲第一日,身份恐怕就已經暴露了。”
    秦魚還在掙紮: 沒那麽容易的,你們可不要滅自己威風,長他人誌氣,趙國君臣沒那麽聰明的。
    素憐的臉色都變白了一分,南孫扔下最後一擊: “隻要您跟公子政接觸,就已經進入趙國君
    臣的眼了,您暴露是遲早的事。而且,您這走到哪漏到哪的體質,真的是不適合玩扮演啊。
    南孫對素憐道: “你也別怕,就算主君光明正大的來到邯鄲又如何?趙國君臣還不得以國禮接待,求主君不要做多餘的事嗎?
    素憐笑笑:你說的是。隻是,那笑容,怎麽看怎麽苦澀,主君要真是扯著大旗坐著軺車大大方方的來邯鄲,說不定什麽事都不會有,現在主君微服私自來邯鄲,說不定趙國君臣會多想,以為秦國又要謀算趙國什麽了。
    這樣,說不定衣美人會繼續落入趙國的眼中,以及,若是趙國將消息添油加醋的傳到鹹陽那邊,說主君到處亂跑,會不會..
    秦魚見兩人如臨大敵的樣子,也泄氣了,最後幹脆道: “知道就知道吧,就是知道了又能怎麽樣?我就是隨便走走,正好走到邯鄲而已,你們放寬心啦。對了,我已經跟齊商約好了,在衣美人商議經營泗水、淮水航道的事,素憐你注意一下。
    這個素憐也早就收到信息了,此時他就點頭道: “這件事,小人已經都準備好了,唉,隻希望,最後趙國不要橫插一腳才好。
    秦魚: 做生意嘛,就要八方來客,多一個朋友多條路,趙國想參與進來,隻要條件合適,都是可以談的。”邯鄲城能夠成為戰國時期最繁榮的都市之一,不是沒有道理的。邯鄲正處在南北中原交界的中心,南北東西往來的商人大賈們,都會來一趟邯鄲做一回生意,有的甚至在邯鄲娶上一房妻妾,在此安一個家,好能經營中轉站的生意。
    不過,最近幾年,隨著河內蕩陰城的拔起,這個中轉站商貿中心,已經開始出現轉移的趨勢了,等河內四通八達的道路和漂亮便利的城市都建起來,蕩陰將代替邯鄲城,成為新的商貿中心,到時候,邯鄲城,就隻是趙國的邯鄲城了。
    趙國若是有眼光長遠的看到這個變化,想在秦魚的生意裏分一杯羹,秦魚也不是不可以,還是那句好話,和氣生財,有錢大家一起賺,不比打打殺殺的勞民傷財好?
    幾人正說著話呢,有人來報,公子政來了。
    秦魚笑道:小孩兒來的還挺快。素憐,你這個先生的態度,可是關係到我在他那裏是叔祖還是兄長,是信任還是懷疑呢。
    素憐也玩笑道: “主君是想做公子政的叔
    祖,還是兄長呢?”
    秦魚思索: 騙小孩沒好結果的,就以真實身份而論吧。
    素憐恭敬行了一禮: “諾。”
    秦魚和南孫自己去了美人樓的食苑,素憐則是去接公子政。
    食苑其實是一個大型的莊園,裏麵山石盤繞,流水蜿蜒,依水而植各種常見和不常見的花草樹木,除了花草,秦魚還在食樓的左上角大片土地上見到了成畦的菜地和麥田,在某種程度上,食苑算是自產自銷,蔬果絕對新鮮好吃。
    秦魚和南孫去了二樓,點了一桌子的菜,一邊欣賞樓裏的各種表演,一邊等趙政。
    有一點讓秦魚有些詫異,那就是,趙政明明是秦王的重孫,異人在趙國為質子的時候,大家就都叫他王孫異人,以彰顯他是秦王的孫子這個特殊身份,要知道,王孫這個稱呼,可是隻有周王室的子孫後代能用的,世人以王孫稱呼異人,絕對是對他的讚許和稱頌,也是對秦王迂回的奉承。
    但到了趙政這裏,大家反倒都叫他公子政,而不是公孫政,或者是王孫政。
    秦魚覺著,趙人之所以叫趙政公子政,是趙人自己在彰顯趙政這個秦國質子的重要性,畢竟,趙國接連敗給秦國,若是趙國想讓秦國再送質子來趙國,那是不可能的,沒看到王孫異人這個質子沒有王令私自回到秦國,秦王就當沒看到一樣不了了之嗎?
    所以趙國隻有緊緊的抓住趙政這個在趙國出生的質子,才能維係與秦國岌岌可危的關係。讓趙國這樣做的另一個原因,大概就是他與齊商天下皆知的親密聯係,讓“齊國的”衣美人關照一下自家孫輩了吧?
    總之,趙政這個質子越重要,趙國就越有麵子啊,所以,公子政這個名號,就這麽在邯鄲城叫起來了。
    說起來,趙政這個名字,在此時此地算是很常見的名字了,趙政是正統的贏姓趙氏,所以他的名字叫做趙政,就比如秦魚一直在對外自稱趙魚。
    但在後世,後人則是給這個名字添上了許多的感情色彩,比如,有一種說法,就是說趙政這個名字,是趙人對秦始皇的侮辱和蔑視,後世王朝對秦這個殘暴的王朝修史的時候,也都將秦始皇稱作趙政,好像這樣蔑視始皇帝,就能彰顯自己的正義和仁慈一樣。
    殊不知,可笑至極。
    或許是因為大量的寒門士
    族被諸侯國君納入各國朝堂的原因,這些沒有姓、沒有氏,或者隻有姓沒有氏,通過後天讀書,逆襲到有士一族階層的庶子們,正在慢慢的模糊掉姓與氏的邊界。
    比如,原本隻是連姓都沒有的黔首,通過自身的努力,在軍中獲得軍功爵,又經過軍中文吏培訓和軍官選拔之後,最後官至梅縣縣令的那位梅縣令,他就以縣的名字梅為姓,以後他的後代就都叫做梅某某了。
    再比如,秦國在給蒙嫣和封爵授官之後,秦國的女子,不管是上層還是底層的女吏們,都開始紛紛如她一樣,將自己的姓放在前麵,名字放在後麵,一位姓媯名瑤的女郎,她的名字不再叫瑤媯,而是叫媯瑤了,秦魚的大嫂,也可以不再叫做白露姚,而要叫姚白露了。不過,或許有些死守規矩的老舊貴族,仍舊會守著自家的姓與氏,彰顯家族曾經的輝煌?但那又如何,時代的潮流是不可逆的。
    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昔日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同樣也是榜樣的力量,可見上層喜好對下層的影響,是有多麽的可怕。
    秦魚心想,等到天下統一的那一天,或許姓和氏才會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到時候,諸侯湮滅,封君也不再有,以封地、官位等區分支脈的氏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等到那時候,天下隻剩下嬴姓這一個王族,秦王跟他,還有趙政,才都可以叫做羸稷、贏魚、贏政了,
    秦魚正天馬行空的想事情呢,就見眼前多了一隻揮來揮去的小手,公子政不滿道: “我都聽你的話來找你了,你怎麽不理人呢?
    秦魚笑道:“抱歉啊,我方才在想事情呢,沒注意到你。嗯,等你長的比這桌子還高了,或許我就會注意到你了?
    公子政氣鼓鼓: “我還小呢,等過幾年,一定會比你長的還要高的。”
    秦魚: 好,好,多吃肉,就一定長的很快的。
    說到多吃肉,秦魚不由想起了他小時候,也是跟趙政這樣的年紀,這樣的個頭的時候,秦王和白起總是叮囑他不要挑食,要多吃肉。
    多吃肉,才能長的高,長的壯。
    尤其是秦王,每次秦王在前麵大步走,他在後麵拚命追的時候,秦王都會大笑著停下腳步,然後回去將他夾在腋下帶著他走,然後一邊笑話他腿短人矮,一邊絮叨他每天都要多吃肉,多吃肉才能長
    的快。
    秦魚心下悵然,看的公子政好奇問道: “你是心情不好嗎?你要是心情不好,吃點甜甜的水果罐頭,心情就會好了。
    秦魚突然就有了傾訴的欲望,他道: 方才看到你,就想起了我小時候。
    公子政很捧場的問道: “你小時候是多小,跟我一樣小嗎?”
    秦魚: 是啊,跟你一樣的小,那年,我才六歲,就被大王召見,被授官櫟陽令……
    秦魚跟公子政說起自己以前的故事,說自己是怎麽做官的,是如何得大王的寵愛、重視和信任的,說秦國的上一任相國是多麽的有才華,將秦國送上了國力的頂峰….…
    在他的述說中,聽不到半點對秦王的抱怨和對範雎的怨恨,在他眼中、口中,秦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個讓臣子托付終生的好大王,範雎才華橫溢,有恩必報,是個讓人信服的好相國。
    秦魚的訴說,讓公子政聽的心向神往,好似從他的述說中,就能經曆秦國崛起的波詭雲湧一般。公子政:好想回秦國啊,不知道,我跟母親,什麽時候才能回去呢?秦魚: ...總能回去的。
    公子政看了秦魚一眼,沒有如趙姬叮囑他的一樣,順著話頭請求這位安平君將自己和趙姬帶去秦國。
    在他小小的心裏認為,隻有心甘情願主動提出來的意願才是真誠的,可信的。
    他若是求著安平君帶自己和母親回國,如果安平君不願意,或者勉強答應下來,這樣不好。公子政還想不明白“勉強別人”這種情況會有什麽不好,但他本能的,想要避免這種可能性。所以,他沒再提回秦國這一茬,如果安平君自己想帶他們回去,他自己會跟他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