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燈塔(28)城市內部
字數:5012 加入書籤
子彈頭的灰黑色地鐵車駛入站台,考察團魚貫而入。車廂內部布置簡約而清潔,左右各一排座位,車頂兩排扶杆拉手。
之所以采用比較老舊的設計,是因為一層的麵積也不過是比14平方公裏略大一些而已。以磁懸浮地鐵的速度完全可以勝任。
“可惜啊,恩芙蘭和她的團隊堅持不願意使用直接行駛在街區的有軌電車。”車廂內壁的液晶屏上顯出尼婭的頭像,“否則下雨或者是下雪天,那種叮叮當當的鈴聲會顯得很有情調。”
藍壘夏當然知道舊時代的有軌電車的。他也承認複古氣息彌漫在街區當中的感覺會很讚。尤其周邊是再配上歐式洋房。
很多年以前,尼婭設計過一款類似背景的冒險遊戲,藍壘夏作為唯一的內測玩家,操縱著角色東奔西跑,貢獻出自己在軍校的課業時間,去幫助年僅六歲的電子姬打發無聊。
每當角色尋找寶箱或是劇情線索從塔樓上跌落或是不慎跌入海裏,白領喇叭袖服飾的電子姬就會竄進畫麵叫嚷著:“笨死了,笨死了。你要不要回檔重玩?”
歲月如梭,已經十年過去了。
然而米拉爾人可不認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他們看來那些不過是粗陋的原始造物罷了。
藍壘夏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景物,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和心儀女孩並排而坐的下午,柔和的陽光透過玻璃照射進來,他可以看清空中浮動的塵埃顆粒。
那時他們還小,天真的以為隻要再過些年,當自己再長大一些,隨著能力的增長,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報站台的聲音把藍壘夏拉回現實,他才發覺已經過去兩站了。
“下車吧。”他說,“去看看居民的生活。”
為了劃分方便,居住區和商業區以及工作區有不同的字母和編號,這就使得居民小區裏麵除了成排的公寓樓外,就看不到其它建築了。
不過話說回來,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生產力,大多數物資都是配給製,也就不可能存在小賣部,超市這類事物。
公寓樓外形看起來似乎是個扁長形的盒子,白色的邊框,藍綠色的玻璃窗,灰黑的底色,有橘黃色的燈光從樓裏映出來。
整體極其簡約,卻又透出股輕奢感。
事實上,用於構築這些公寓樓的材料一點也不簡單。它們總體都屬於智能複合材料,是機敏複合材料的升級版本。
機敏複合材料隻能作出簡單線性的響應,但智能複合材料能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程度能非線性地使材料與之適應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可以說在機敏複合材料的自診斷、自適應和自愈合的基礎上增加了具有智能的自決策功能。它是材料學、電子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等眾多學科與技術的交叉產物。
“這可是我的功勞。”尼婭的影像不無得意得說。
“這裏采用了可編程的生物水泥,可自動修複,經曆漫長歲月也不會坍塌。”
“這裏采用的是鉑金合金。合金由10%的金和90%的鉑製成,所得材料的耐磨性比高強度鋼高100倍。與大自然中的鑽石、藍寶石等材料處於同一級別。”
“這是高強生物材料。該材料由源自木材和植物體的纖維素納米纖維製成,最終結構的拉伸剛度為86千兆帕(gpa),拉伸強度為1.57gpa,比蜘蛛絲強度強8倍,而且可生物降解。”
“嗯,這是碳纖維金屬複合材料。”
“這些玻璃窗可不是簡單的玻璃哦。它是工程塑料抗衝擊超薄柔性玻璃wi0μm,它的外麵附有一層層壓高分子塑料,使其可彎曲而又不會折斷。”
尼婭帶領眾人走在樓道裏,如數家珍地一一介紹。
保羅斯等一眾米拉爾人隻有感慨人類的科技水平的強大。
然而話說回來,麵臨戰爭的威脅,加上地底特殊環境,本身就要求建築物盡可能堅固。
“這是地麵的肉罐頭,買一個嚐嚐?”一個米拉爾老人在走廊擺攤兜售貨品。
“你這好像過期了。”年輕人拿起來打量一下說。
“咳,過期問題不大的。”老人繼續推銷,“500克肉呢。吃慣了合成口糧,不想換換味道?”
“需要多少信用點?”年輕人有些動容。
“不貴,才五個。哎,別走啊,我們再商量商量?”
考察團的成員相視一笑,一群人向著老人的地攤圍了過去,細細打量一下,關於地表貨物還真不少。多的是副食品和款式各異的衣服。
“老人家,你手裏的這些貨品都是從哪裏來的呢?”藍壘夏問道。
“我兒子是’荒野獵人’啊,每次隨著運輸團前往周邊城市都可以收貨很多東西。工業建築類的就上繳,一些小玩意就帶回城市了。”老人頗有些自豪地說,“另外難民進城前,多少都有些自帶物品的,我也低價收購點,再找合適的人賣出去。”
“運輸團這麽快就轉民用了嗎?”藍壘夏有些茫然,他待醫院時間久了,很多情況都不了解。
“運輸團還是軍用的,但隨著地下城市難民增加,幾百輛汽車根本不夠用。不過經過幾次清理後,道路安全性一直在提升,所以也就允許民眾加入。多幾百輛車,一次就能多拉好幾百噸貨,減輕生產壓力。”保羅斯回答說。
藍壘夏一想也確實如此,現階段哪怕運回一堆磚頭和廢鋼筋都可以加快建築進度。畢竟以人類科技,並不存在絕對的無法回收垃圾。
“你向這樣的個體戶收稅嗎?”藍壘夏低聲問尼婭。
“他們可以豐富貨品種類,要不是覺得管理麻煩,我還想搞小額貸款呢。”尼婭回複說。
告別老人,考察團在尼婭帶領下來到了一處尚在做細節處理,但主體結構都已經完工的房間。
“這就是普通居民的居住區域了。”尼婭說。
牆麵是粉白色的,一張可折疊式的觸摸屏貼在牆體中央。不過沒有任何可以選擇的節目,大多數時間都是尼婭用來通知的,通知居民起床,通知領配給物資,通知集合啥的。偶爾尼婭心情好,也會應住戶要求播放一些搜集到的影片、電視劇,或是陪孩子們聊聊天。
房間結構簡單,入口為廚房,然後就是臥室。
居民們擁有發放的電磁爐,以及配套的供暖通風設備。
臥室內就是一張床,類似於土炕的構造,床底可以存放一些東西。床頭的一麵牆體,嵌有床頭櫃,打開後裏麵是配發的三套衣服。
由於是地下全封閉環境,因此本質上來說,不存在夏季和冬季。居民僅需要少量衣物。
“給人一種幽閉感,待久了不會得幽閉恐懼症麽?”藍壘夏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廚房和臥室加在一起,目測也不過20平方米的樣子。而且也沒有衛生間,尤其是沒有窗戶。
這讓他想起了最早的宇航員待的空間站。
“沒有獨立的盥洗室也很不方便。”他又補充道。
“為了趕工程進度,隻能把不必要的東西去掉。”尼婭解釋說。
地下的施工難度自然要比地麵高上許多,每一塊麵積都需要發揮自身的作用,而眼下地麵的工廠最終是需要搬入地下的,何況入城的人數還在持續增加中。
“另外,就是想要居民們多交流,因此才把盥洗室省了。”尼婭說。這倒是實話,淋浴加蹲坑式廁所,也就二平米罷了。
至於為何沒有大一些的居室,藍壘夏不用問也很清楚。目前最多的就是單人間。災變中很少有完整的家庭被保存下來。就算被保存下來,因為上學和工作等原因,家人也不一定團聚,交通和通訊都癱瘓了嘛。
以目前的狀態,就算是在同一座城市裏的不同城區,人們都不一定有辦法聚到一起。
而災變期間,人們想得更多的還是活下去,結婚和生育都被放到一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尼婭的做法是對的,她壓縮私人空間,然後擴大公共麵積,建立公共盥洗室,工廠食堂,大型的市民廣場,公園,讓人們不再想著躲家裏,而是盡可能多的參加群體社會活動。
當然居民房間也有大的,如果是三口之家或者是管理層則居住麵積會被提升到60平米,並增加相應設施。至於90—120平米的大戶型則相對稀有了。
“參觀完了住房,我帶你們去看看食物開源,包括工程肉培養室以及植物種植室吧。”尼婭啟動了電梯。
映入考察團眼簾的是大片的蘑菇。準確的說是室內多層床上從培養料裏麵長出來的蘑菇。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