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印度行
字數:6400 加入書籤
1731年8月10日,正午時分,在無邊的荒漠中,一支長長的馱馬隊伍緩緩地向前移動,沙塵滾滾,驕陽高照,使得周圍所有的景象都變得有些模糊而虛幻,讓人難以看清前方的道路。
馬兒喘著粗氣,不斷打著響鼻,腳步也異常沉重,明顯是不耐荒漠的惡劣環境。隻有那些數量眾多的駱駝仿佛對這一切早已習以為常,邁著堅實的步伐,緩慢而堅定地向前行進著,沙粒在腳下發出沙沙的聲音。
荒漠中的氣溫極高,讓人感到炙熱的氣息,人們流出的汗水很快就被蒸發掉了。馱隊中的人們都戴著寬大的帽子,並用綿軟的圍巾將麵龐完全遮護,以防止沙塵和陽光對他們的皮膚造成傷害。馱馬兩側除了載有大量的貨物,還攜帶了數量不少的風幹食物和水源,以備不時之需。
馱隊中間還有三十多輛馬車,全都堆滿了貨物,使得車輪駛過後,在荒漠上留下兩道深深轍印。
易卜拉欣·汗取出水壺,狠狠地往嘴裏灌了兩口,抬起頭來,微微眯著眼睛,看了看刺眼的日頭,嘴裏發出低低地咒罵聲。
是的,他此時有些後悔帶著人跟著這支駝隊前往印度,去麵見齊國駐印度地區的高級外交事務專員。
按照齊國人的行程安排,他們從坎大哈出發後,將要穿過茫茫的荒漠戈壁,再翻越喀拉特汗國的崇山峻嶺,來到印度河畔,隨後坐船順流而下,抵達齊國的西州總督府所在地津門,在此稍事休整幾日後,便再次乘船,由海路進抵最終的目的地蘇拉特,與齊國高級官員會談。
對於他們想跟齊國人接觸,並雙方展開深入合作的想法,齊國人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讓他們派幾名代表前往蘇拉特進行一番詳細交流。
為了自己的兄長能獲得齊國人的支持,易卜拉欣·汗當即表示願意代表納迪爾,親自趕赴蘇拉特,與齊國高級官員會麵。
盡管納迪爾幾乎占據了整個呼羅珊地區,並且還將阿富汗的赫拉特地區納入勢力範圍內,看著地盤是非常大,人口也算豐裕,加上還擁有五萬餘戰力強大的軍隊,妥妥的展現出一副王霸之基。
但自家人知自家事,作為納迪爾軍事集團中的核心人物,易卜拉欣·汗深知己方的最大弱點,那就是根基不深,且也未得民心,稍遇重挫,便會導致這個鬆散聚合的軍事集團分崩離析。
目前,納迪爾表明上看上去似乎勢頭發展非常良好,征服了周邊所有地方勢力和部族武裝,並將他們全都捏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軍事和利益共同體,然後據地自守,與薩法維王朝遙相對峙。
但是,納迪爾軍事集團是通過對領地及諸部族的武力威懾,然後極限壓榨百姓和商人從而獲取源源不斷的財力,再通過足餉厚賞籠絡軍隊,最後以武力壓服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才勉強維持住整個軍事集團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這樣一來,就必須不停發動戰爭,掠取更多的財富,以持續提振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並維係內部脆弱的聯盟,繼而才能鞏固自己統治。
倘若沒有外部經濟的支持和對外持續掠奪的對象,勢必會缺少了相應的財力支持,納迪爾軍事集團也就會很快瓦解消散,無法再維持對呼羅珊地區的統治。
你既然都不能為大家帶來利益了,那些山頭林立的派係和各懷心思的部族武裝憑啥要繼續跟著混?
難道你憑你納迪爾豐神俊朗、魅力出眾?
所以,納迪爾非常迫切地想要獲得來自外部勢力的支持和幫助,以打破自身孤立無援的局麵。
畢竟,以一隅之地來對抗整個薩法維帝國,不論是從財力上來說,還是從軍力上相較,納迪爾都沒有絕對把握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更不要說,薩法維王朝的身後還站著一個強大的齊國,讓人不由心生忌憚。
八年前,齊國人以摧枯拉朽般的方式迅速擊敗了肆虐整個波斯帝國的吉爾紮伊人,表現出超強的戰力,這讓所有的地方割據勢力無不噤若寒蟬,不敢輕易掠其鋒芒。
要是齊國人死保薩法維王朝,納迪爾哪裏還有一絲機會能席卷波斯,入主伊斯法罕,成就他的千秋偉業。
十幾天前,易卜拉欣·汗在跟齊國駐坎大哈外交專使會談過程中,對方雖然就雙方合作事宜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也明確地重申了對波斯薩法維王朝既有的支持態度。
齊國人的話語中國隱隱透出一絲警告,希望納迪爾勿要向帝國中央政府發起軍事進攻,試圖推翻薩法維王朝,否則,齊國屆時將會予以必要的幹預。
易卜拉欣·汗對此非常失望,即使他代表納迪爾向齊國人允諾,在推翻薩法維王朝後,齊國人此前獲得的所有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將不會受到絲毫影響,甚至,還會給予他們更多利益。但齊國人仍舊沒有改變立場,堅定地支持薩法維王朝。
無可奈何下,易卜拉欣·汗隻能與齊國人商討雙方合作事宜,期望能獲得他們財政援助和武器援助,以逐步發展壯大自身實力。
此次前往印度,除了想落實和敲定上述問題外,他還想對印度地區實地考察一番,看看是否如外界所宣揚的那般,齊國人真的是那麽強大,已經將這片廣闊而富饒的地區納入他們的實際控製範圍之內。
盡管易卜拉欣·汗一直身處閉塞內陸腹地,但也能從不同渠道獲悉一些外麵世界的消息和傳聞。
整個印度次大陸人口億萬,物產豐裕,一直都被盛傳為“流淌著無數黃金和珠寶”的地方。
在這片地區,有齊國人的殖民領地,也有莫臥兒帝國、馬拉塔帝國、邁索爾王國、科欽王國等地區大國,若說齊國人憑借其強大的海上力量,控製了印度沿海部分領地,易卜拉欣·汗是認為有可能的。但要是說齊國人已完全掌控整個印度地區,他覺得是不太可能的。
齊國跟印度又不接壤,人口又不具有壓倒性優勢,加上人種、宗教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他們怎麽可能會占領整個印度呢?
最多就像是在波斯一般,通過對當地的統治階層施加影響力,從而攥取政治利益和商業利益。
你總不能說,就因為齊國曾兩度擊敗了莫臥兒帝國,還重挫了馬拉塔帝國,就實現了對印度的實際控製?
長途旅途是艱難的,也是異常乏味枯燥的,從坎大哈離開後,一路上向南,所經之處皆為漫漫黃沙和遍布碎礫的戈壁,暴烈的日頭,強勁的狂風,時不時卷起的飛沙走石,仿佛使得整個商隊都置身於地獄之中。
在路途中,易卜拉欣·汗驚奇地發現,那些盤踞在沿途大大小小綠洲上的部落勢力,似乎都非常賣齊國人的麵子。他們不僅沒有任何留難行為,反而會為他們這支駝隊積極提供必要的食水補充,對商隊裏的齊國人更是極為客氣。
這固然有當地部落不加傷害往來商人的古老傳統,但最大的原因恐怕是被齊國人的武力所懾服了。
數年前,齊國人聯合喀拉特汗國攻打坎大哈的吉爾紮伊人,定然在路過這片地區時,展示了強大的武力,並給予了他們應有的教訓。
否則,就憑阿富汗地區彪悍的民風和桀驁不馴的性格,如何會這般討好齊國人?
夾在坎大哈波斯人和喀拉特汗國兩大勢力之間,而且地貧人瘠,哪有本錢敢跟齊國人相爭。
況且,往來通行的商人駝隊也為他們帶來了許多外麵世界的各種稀奇玩意和急需的糧食,多少也改善了他們的落後而又封閉的社會狀態。
這段艱難的行程雖然隻有短短兩百餘公裏,但仍舊走了半個多月,就在易卜拉欣·汗感到萬分絕望之時,整個駝隊終於進入了喀拉特汗國境內。
這個由俾路支人建立的汗國如今儼然已淪為齊國人的保護國,所有的內政、外交和軍事基本上都被齊國人所控製。據說,就連汗國繼承人的確立,也必須經得齊國人的認可和同意,方能“合法”地繼續統治這個國家。
當然,在齊國的支持下,喀拉特汗國也獲得了快速而平穩的發展,統治的領土範圍也從六十多年前剛剛從莫臥兒帝國獨立出來了僅限於胡布河沿岸狹長一段,迅速擴張至整個俾路支地區,不但侵占了大量原屬於莫臥兒帝國的領土,還向西延伸至波斯薩法維帝國的錫斯坦邊界,成為該地區舉足輕重且非常有影響力的“大國”。
不過,對於這種毫無自主權力的傀儡汗國,易卜拉欣·汗是不怎麽瞧得上眼的,事事都要依從齊國人的吩咐,要想做出某些重大決定,還得要看齊國人的眼色,想想都是很憋屈的。
也不知道,這些愚昧而又野蠻的俾路支人為何會對齊國這般恭順,甘願成為齊國人圈在圍欄內的一群“綿羊”。
在喀拉特汗國境內又走了一日,便抵達了汗國的都城基達即巴基斯坦奎達市),一座位於河穀地帶的新興城市。
喀拉特汗國以前的都城是胡茲達爾,雖然地處汗國中心位置,但深處山嶺之中,交通不便,遂於二十年前,聽從齊國人的建議,將都城遷移至基達。
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建設,城市裏陸續建起一批由齊國人投資的糧食加工廠、罐頭廠、釀酒廠、硫黃提煉加工廠、磚瓦廠等現代工業,為這片閉塞而又古老的大地帶來了一種劃時代的文明。
齊國人還幫著修建了一條通往蘇庫爾的簡易公路,與印度河形成水陸聯運,可直接通達沿海港口,極大地提升了汗國的商品流通速度。
八年前,隨著齊國喀拉特汗國聯軍擊破坎大哈,驅逐了吉爾紮伊人勢力後,更是打通了俾路支地區和阿富汗地區之間的商貿流通渠道,更是促進了基達城的商貿繁榮,並為喀拉特汗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貿易稅收。
基達城的周邊還有豐富的銅、硫磺、大理石等礦產資源,喀拉特汗國王室、貴族,以及一些來自齊國的商人紛紛在該地投資開建礦場,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大肆采掘,然後運往蘇庫爾,或售於莫臥兒帝國,或經印度河駛至沿海港口,銷往海外。
除了礦產外,喀拉特汗國還在齊國經濟顧問的指導下,在境內大麵積栽種棉花,以供本土日益增長的棉紡織原料需求。
不過,棉花種植麵積增大了,勢必會大大擠壓國內糧食的生產空間。另外,整個俾路支地區氣候幹旱,蒸發量大,水源不足,也嚴重限製了喀拉特汗國的農業發展,造成他們常年缺糧。
不過,借著齊國在印度地區構建的商業網絡,喀拉特汗國倒是能獲得充足的糧食供應,絲毫不擔心饑荒情況的發生。
猶記得十幾年前,整個喀拉特汗國曾連續遭遇數年的嚴重旱災,農田裏幾乎顆粒無收。但在齊國的幫持下,從旁遮普地區調來海量的小麥和稻米,硬是讓汗國數十萬子民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饑荒。
所以,盡管後來有人向汗王建議,重視糧食生產,相應減少棉花栽種麵積,以此保證汗國的糧食自給,但整個汗國上下對此並不以為然,依舊聽從齊國人的農業指導,利用本地區豐富的日照環境,不斷擴大棉花的種植麵積。
辛辛苦苦地種糧食,哪有種棉花這種經濟作物來錢多!
再者說了,臨近的旁遮普、信德等糧食產區皆在齊國勢力覆蓋範圍之內,想要多少糧食,盡管委托齊國商人運過來就是,何須擔心國內沒有糧食吃?
易卜拉欣·汗在齊國人的安排下,於基達城短暫停留了三天,以舒緩穿越荒漠後所經曆的艱辛和疲勞。
在狠狠地睡了一天一夜後,懷著審視的態度,他簡單遊覽了這座汗國都城。
城市裏的人口不是很多,大概四五萬的樣子,比起馬什哈德差遠了。但整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卻要強出不少,非常整齊有序,想來是出自齊國人的手筆。
更讓易卜拉欣·汗嫉妒的是,該城的商貿極為繁盛,不大的城區裏,大型的集市和批發市場就有七八處,商品也是種類繁多,吸引了無數的商人,交易規模更是極為驚人,比呼羅珊地區那種凋敝的商業氛圍相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看得出來,這座城市深受齊國人影響,除了大量傳統的真神教建築外,還有不少東方古典式建築,那應該是齊國官員和商人的居所,或者齊國人的官方機構,給整個城市增添了幾分異域風格。
想不到,這麽一個貧瘠落後的俾路支王國,就因為搭上了齊國人,使得他們整個汗國的麵貌都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這要是到了齊國人直接控製和管理的地盤,不知道又是一個什麽情形?
一時間,易卜拉欣·汗對接下來的行程充滿了期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