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131(二更) 奉詔討賊
字數:11148 加入書籤
“……”徐榮一時之間不知道該當如何回答。
他已將眼前的情況看得分明。
在他前方列陣的持盾重甲士, 絕不是他在此時的騎兵衝撞中所能夠解決的。
在那邙山之上列陣的士卒已將手中的弓舉了起來,隨時可以朝著他們射來。
而在他們的後方,那依然還未知的埋伏勢力, 或許不需多久就能趕上前來。
看起來他隻剩下了兩條路。
要麽投身於這黃河滔滔流水之中, 要麽向眼前這位並州牧投降。
徐榮毫不懷疑,在喬琰這場渡河進攻的同時, 旋門關與太穀關的位置極有可能也已經迎來了自己的敵人。
這是三路進取洛陽!
而偏偏,他覺得最不可能完成進攻的這一路已經得手,完成了渡河一擊, 那麽其他兩路又何來失手的機會!
隻在他遲疑的這一點時間裏, 他眼見河對岸的並州軍又多運送了一批人手上岸。
哪怕已經是勝利便在眼前的局麵, 這些並州軍也和涼州人的做派不同, 並未在此時表現出任何的鬆懈狀態。
而是快速地將負責船隻往來的士卒預留出來, 其他人都快速列隊於喬琰的後頭。
這正是讓她更進一步的底氣所在。
她說的不錯, 他被困在此地, 等到她整裝列隊完畢, 朝著小平津的方向推進, 在這絕對的人數壓製麵前,他們也幾乎已經完了。
還是並無主帥所在的小平津。
所以這兩處河渡關隘, 其實都是已經丟失的狀態。
下一步的進攻洛陽, 在地形條件還不如此時苛刻的情況下,對她來說應當更是輕而易舉之事。
那麽, 他是否還需要為注定戰敗的一方堅守陣地呢?
他雖可算是董卓麾下的重要將領,卻不是他的心腹, 也與他沒什麽親戚關係,在董卓的敗退幾成注定的時候,他其實也不得不給自己連帶著部將尋找一條退路。
讓徐榮下定這個決心的, 是牛輔在此時被人給捆了出來,帶到了喬琰的麵前。
被人來了這麽一出神兵天降的夜襲,作為戰敗的一方,牛輔絲毫沒在此時反思自己的飲酒誤事行為,以及對營地的缺乏管控疏導,是否是助長了喬琰的趁夜偷襲,反而當先看向了和喬琰正處在對峙狀態的徐榮。
牛輔的模樣狼狽異常,卻當先仰頭朝著徐榮看來,怒道:“我就說你徐榮不是個好東西,果真是你將這並州軍給引過來的!”
徐榮還未開口為自己申辯,喬琰已先忍不住嗤笑道:“我說牛中郎,你到底是從何處得出的這個結論?沒看到你們徐將軍是帶著騎兵想來解救你,結果現在被圍困在了此地嗎?要我說他與其救你還不如直接撤回洛陽算了,起碼可以直接在董卓老賊的麵前表現,不必被你在背後告上一出黑狀,你說是不是?”
這最後五個字,喬琰問的可不是牛輔,而是徐榮。
他臉上的神情變幻,在夜色中有些難以辨認清楚。
可在數息後,他所做出的動作卻很是簡單明白。
他忽然從馬背上翻身而下,朝著喬琰所在的方向走出了幾步,停在了盾牌之前,摘下了頭上的頭盔抱於臂彎,單膝著地跪了下來,“幽州玄菟郡人氏徐榮,見過君侯,如蒙不棄,願替君侯效犬馬之勞。”
他也是邊地出身,本就不是那種會給自己添堵的直率性情。
先前忍著牛輔對他告黑狀的行為,也不過是因為喬琰大軍壓境,若是兩處渡口之間起了爭端,難免容易給敵方可乘之機。
但現在人都已經過河了,牛輔還要把這個戰敗的黑鍋甩到他的身上來,這就……
忍什麽忍!反正都覺得他是投敵了,那還不如真投了算了!
他當然知道為了贏得此戰,喬琰的離間計用得其實並不那麽光彩。
可這種手段並不能掩蓋掉她成功渡河,拿下那孟津關塞的戰績。
他的目光有一瞬偏移到了岸邊,落在了擱置在那裏的羊皮渾脫之上。
因他也曾跟隨董卓征戰於涼州,對此物有過一麵之緣,也便大致猜到了她到底是以何種方式達成了第一批渡河人員的運輸。
便是沒有這出離間計,她也未必不能做到今日的情形。
或許這一舉動最大的意義反而是……反而是讓他徐榮看清了,自己是否還應當坐在董卓這艘並不牢固的船隻之上!
他心中倒也未必沒有因為一時之氣做出決定而生出的猶豫,隻是這種猶豫很快又被壓了下去。
他與喬琰一道坐在這孟津關內的議事之處後,便聽她說道:“徐將軍願意投誠我甚為驚喜,可惜我不似董卓能拿出中郎將的名頭來委任於你,我唯獨能做出的隻是一個承諾。”
她鄭重其事地開口,讓人絕不會懷疑她話中的真偽,“徐將軍投效於我,便是我喬琰的部將,無有什麽降將敗將一說,並州軍內的殺敵懸首計功,一應規則都與我部下其餘將領相同。”
“還有一句話,不管將軍相不相信我也得在此時說個明白——徐將軍若不叛我,我不疑將軍。”
徐榮聞言起身,朝著喬琰又行了一禮:“君侯不必再稱我為將軍,我表字文顯,於君侯麾下領一校尉職責便好。”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錯覺,在他說到“校尉”二字的時候,他看到對麵的一位將領朝著他看了一眼。
那人是自小平津方向過來的,讓徐榮不難猜出,此人正是襲擊他後軍步卒的重甲士將領,先於其他士卒一步回來向著喬琰匯報此番戰況。
天光熹微自外間映照而來,正將對方淩厲桀驁的麵容映照了個分明,卻也同時映出了他眼神中那種,大概可以叫做羨慕的情緒。
徐榮稍有些疑惑於對方這個反應,不過這顯然不是此時的重點。
他又接著說道:“我自領兵前來這孟津渡支援之前,曾經與關內守軍提及,如若日午之前我未曾返回,必定是孟津渡與我本人一道有失,他們必須出關塞後從多個方向跨越邙山回返洛陽,將此軍情送到。”
“君侯已知我要前來,必然想到我向洛陽方向報信,但山中馳道攔截容易,以人力翻山報信卻不易攔截。君侯麾下萬人,行軍過山路三十裏,必定落在我方信使後頭——”
“所以此時還需先令我回返繼續掌握小平津,以防消息外泄。”
喬琰思忖了一番後問道:“小平津關的守軍中,涼州部將多少人,北軍五校士卒多少人?”
徐榮沒想到,她問的並非是他往這一去小平津是否是縱虎歸山,或許正如她所說,不會疑他已是個不需再多言的事情。
他正了正麵色回道:“涼州軍三百人,北軍三千人。”
“三千人……”
這三千人若是按照徐榮這等說法,繼續保持著鎮守於小平津的狀態,以免消息外泄,確實符合喬琰此時所需。
但這也同時意味著,在此番清君側的目的達成之後,這些人將由被迫從賊轉為重新歸編五校,總歸是跟喬琰沒什麽關係。
可這些經由過精英訓練的兵卒,若是能趁著投效於她麾下從軍這些的過程,直接被她收編,豈不是更好?
早在那先前遴選度遼將軍的比試中,喬琰就已經對這一支集合胡騎、越騎等各兵種為一體的隊伍有些眼饞了。
如今這個秩序混亂,加之洛陽也並不算安定的環境,恰恰給了他們挪窩的可能。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她能讓他們協助於進攻洛陽一戰。
這樣才是“自己人”。
她問道:“若我除卻討董檄文之外,還有一封清君側的聖旨在手,文顯可有辦法說服麾下士卒一道參與洛陽攻城戰?”
徐榮訝然看來,便見喬琰朝著也已抵達南岸的郭嘉伸了伸手,從他這裏將聖旨給取了過來,遞到了徐榮的麵前。
“先帝殯天之前,已知陛下年幼,必有人心思變之事,大將軍彼時威逼皇權,似有不臣之心,我為先帝提攜之臣,自當為平定京中亂局一盡心力。可惜彼時洛陽內亂,我卻仍身在漠北征伐,這封詔書到我手中之時,董賊已入京城。”
“此人初時擢拔賢良為州郡宰臣,雖未有輔政之名,也未必不能現天下清泰之象,故而我並未將這詔書拿出來。而今——”
“而今情形不同。”喬琰頗有幾分唏噓之意,“董賊倒行逆施,人所共憎,一旦遷都長安,洛陽王業不安,漢室尊榮不再,值此之時,洛陽唯有速勝而破!若能以此詔書換來北軍五校助力,急攻洛陽北城,免於禍及北郭之民,拿出來倒也無妨。”
徐榮看得清楚,在這封詔書的末尾蓋有玉璽印章。
正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在印痕的邊角處還有些細微的差別,料來正是那傳國玉璽於前漢之末被王太後摔碎後修補的位置。
他自跟隨董卓進入洛陽後便聽聞,當日袁術袁紹等人燒宮倉促,二位皇子與張讓蹇碩等人一道逃亡得過急,並未帶上玉璽,那玉璽在早前為張讓所藏匿,卻因為張讓之死而消失無蹤,哪怕是如今的新君劉協也不知道這印璽去了何處。
喬琰手中這份詔書的效力便大大提升了。
他回道:“若如此,要說服他們不難。此事交予我去做便是。”
徐榮對這些北軍士卒的掌控力非牛輔可比。
這些曾經參與過西郊大營演兵的士卒也還記得,彼時天子賜予喬侯以並州牧之職的時候,是對其如何器重非常的。
這份委任說是力排眾議也不為過。
她手中會有這樣一張詔書,甚至不需多費口舌去解釋緣由。
而除卻師出之名,還有另一個理由。
哪怕此時董卓掌握有天子劉協,可這種名不正言不順、又得到了天下名士討伐之人,很難不讓他們在為之效力駐守期間也心中忐忑。
他們是否會因此而受到牽連呢?
若非念及他們的家人也大多身在洛陽,隻怕此時人早跑了大半了。
好在如今喬侯持天子詔,以萬人之眾渡河而來,又說服徐榮投誠。
若此戰之中董賊可擒,他們也不必擔心自己的家人因此受累,更可因此一戰,而洗脫身上的為人倀鬼之嫌!
好事!
在日暮之前,他們已為人所統帥,趕赴到了孟津渡前,與喬琰合兵一處。
雖有些可惜的是,他們之中被徐榮派遣出去在夜間報信的,按照喬琰給呂布的指令被他留在了邙山之中,更有一部分隨同徐榮在夜間支援孟津渡,為麴義所率領的重甲士所殺,但這實為戰爭之中難以避免的損失。
喬琰立於這孟津城關之上,朝著下方諸人看去,眼見這些於河岸鋪開的士卒,已成功完成了從大河北岸朝著南岸泅渡而來的任務,甚至在這場渡河之戰後還人數尤有擴張,不由在心中萬分欣慰。
在這等戰況瞬息萬變的時候,她已無暇去讓人問詢,酸棗大軍進軍旋門關,魯陽聯軍兵進太穀關到底取得了何種成果。
即便這兩方都還被阻斷在關隘之外,這也是她必須兵進洛陽的時候!
再有拖延,若讓董卓開始著手遷都之舉,受苦的隻會是洛陽的百萬民眾!
以如今的時局看來,哪怕這場進攻洛陽之戰走向了最差的情況,她所要的人與聲望,乃至於練兵的目的都已經全部達成了,並無什麽遺憾。
那便打!
她將聖旨掣於手中,揚聲說道:“先帝不以我年少而輕視於我,授命州牧與除賊重責,托漢室之望,除卻揮師入京,鏟除奸佞,匡扶社稷外,琰無以為報!幸得諸位相助,方能有今日聚兵於邙山之北。”
“夜來行軍不易,但敢請諸位隨我同行此道,明日日出,即為洛陽賊寇滌蕩之時!”
“也為——”
“諸位建功立業之時!”
這建功立業之時六字說來擲地有聲,當即在這城關之下響起了一片應和。
喬琰下得城來,翻身上馬。
此番除了郭嘉與賈詡這等相對文弱的謀士被她留在了孟津渡外,其餘人等都將與她一道進發。
前方的帥旗之下,牛輔猶自在那兒罵罵咧咧,極其不忿於徐榮對喬琰投降後居然還能掌三千兵卒,就仿佛跟回家一樣自在,可他再有多少話也很快說不出來了。
誰讓喬琰此番的正式進軍需要一個祭旗的標誌,也再沒有人比牛輔更加合適。
驟然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要被留下來當做威脅董卓的籌碼,而是要被當做犧牲品,牛輔對上了喬琰的目光,飛快地將這痛斥改成了求饒。
可還沒等他說出兩句話來,典韋手中的斧頭已經落了下來,將他的聲音給中斷在了當場。
血色噴濺在了帥旗的旗杆之上,在被典韋扛起來的時候又為這夕陽所映照,變成了一抹輝煌的顏色。
喬琰一夾馬腹,揮鞭直指,發出了個行軍的信號。
進軍洛陽!
上一次她走這邙山山道自北往南而行,乃是白衣入洛,為並州百姓,也為了她自己謀奪並州牧的位置。
而這一次她以統帥之職,鐵鎧玄裳而來,為的是……
“你沒什麽想問我的嗎?”策馬而行之時,喬琰也在心中朝著係統問道。
這邙山山道間三十裏內,絕無可能再有什麽阻礙她行軍之人,她也難得讓心神稍稍平定下來了幾分,朝著這黃昏夕照中似是熟悉又似有些陌生的山道景象看去。
五年前此地的青山蒼蒼,至於今日也不過是更加茂密了幾分,像是絲毫沒有因為洛陽之中的變故而受到影響。
作為東漢帝王陵墓的欽定之所,劉宏自然也並無意外地被安葬於此地,不過距離他們此時進軍的路線還有好一段距離。
要不是時間不允許,喬琰都打算往劉宏的文陵走一趟,最好再哭一哭文陵為董卓所盜的慘狀,這才叫做名副其實的受先帝之托。
此事做不了,她便也隻能跟係統聊聊天了。
【……你還記得我啊?】係統自從她意圖討伐董卓開始,就沉默了有陣子了。
她那誓師出征時候幾乎撲麵而來的主公氣場,那討董卓檄文之中號召天下群雄的領袖風範,那給袁紹挖坑以備日後不時之需的……不管這叫什麽吧,反正這就不是個謀士的樣子。
此前隻是盡到並州牧責任的時候,係統還可以被忽悠過去,現在怎麽看怎麽覺得,它這個謀士係統可能應該改個名字比較合適!
它多單純啊!
現在回想起來,什麽“謀士需要典韋這種武將來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什麽“謀士需要有程昱這等同樣高水平的謀士相互切磋”,什麽“謀士需要給自己足夠打眼的戰績增進民望”,什麽“謀士因為需要慧眼識主所以不能盡早投效”,好像都是用來糊弄它的!
哪個謀士可以做到一州之牧,又在手底下收攏起這樣一堆賢才的?
再看一眼三分天下的幾家在此時的發展情況,與她相比竟然還是遠遠不及,係統便不由眼前一黑。
它此前還覺得以喬琰的聰明才智,正可以帶著它這個萌新係統實現統生目標,現在卻覺得——完蛋了呀。
這往後哪裏會有人敢收容這樣一個特殊的“謀士”?
大概是沒有的。
可仔細想來,這好像是一件有跡可循的事。
它不由想到了它當時為何會選擇喬琰作為綁定的目標,隻因它當時見到的一眾精通曆史的學者之中她顯得最是年輕,也最有一派銳意飛揚之色,也在彼時的考古探勘事故中被係統檢測到了最為強烈的求生欲。
這樣的人放在何處都會為自己的目標一搏,也……
也更不像是會將自己的性命交付於他人的手中。
那麽比起努力去當一個天下第一謀士,她會選擇作為絕不受到任何人所掣肘的主公,竟無比順理成章。
不,不行,它是謀士係統!它怎麽能給這個騙子找理由!
然而它又聽到喬琰在此時說道:“如果我沒看錯的話,在發起討董行動到現在,我的謀士點漲了不少數值。這應當不是我替誰完成了什麽謀劃的目標,而是有成就達成了對嗎?”
【……】
“董卓入京,雖然距離真正的三國鼎立還有相當一段距離,但是這是大眾認知之中三國的開端,作為以這段曆史為副本的係統,應該有相當一部分的內置成就是從這個時間段開始的對嗎?”
係統是個不擅長說謊的,卡殼了好一會兒再吐出了個【是】字。
“我們談談吧,我覺得這個天下第一謀士的任務還是能做的。不過我需要你提供一個幫助。”
“如果我處在洛陽南宮之中,你有沒有辦法獲知傳國玉璽的下落?”
係統又沉默了好一會兒,才回道,【你留意你的氣運數值吧。】
氣運數值?
這還真是個讓喬琰沒想到的答案。
她原本都以為自己需要找什麽不科學世界觀下的係統做交易了。
反正已經欠了個玉璽的債,債多也不愁。
但如今這個答案,倒是個好消息!
洛陽的北郭區多居住的是些商賈。
喬琰在初來洛陽的時候便聽聞過,這北郭邙山腳下的一片名為上商裏。
可因為董卓入京的緣故,商賈多有餘錢傍身,也就成為了被頻頻劫掠的對象,好在往邙山方向的外逃不是那麽好阻攔的,商人也大多不必久居於一地,早跑了不少。
董卓隻在意於必須把握在手中的人質,對這些逃離洛陽的並沒有那麽留心。
隻是如今他要遷都長安,要用洛陽的人口來填補長安的人口虧空,就沒有這麽好心了。
先前有一戶城北商人剛準備跨越邙山,就被巡邏於郭郊之間的西涼軍給砍了腦袋。
在這等武力威懾之下,他們除了戰戰兢兢地窩在家中度日,為這即將到來的遷都裹挾而喪氣垂頭,好像也沒有別的可以做的。
遷都……
若是可以選擇,誰願意離開家園!
但這種話他們隻能閉起房門來與親人吐露,又或者是在夢囈之中透出兩句。
然而今夜竟讓人睡個到早間的好覺,將夢話說完都做不到。
不到日出時候,便有擂鼓一般的馬蹄聲響自遠及近而來,更有齊整而有規律的跑動之聲加重了這等大地的震顫。
上商裏的居民驚魂未定地醒來,幾乎以為是董卓那些劫掠無度的兵卒又襲來了!
可這個聲音與西涼騎兵過境的聲音大不相同。
“阿娘你聽……”一個耳尖的孩童抓住了身旁的母親。
這不是從南往北的聲音,而是從北往南的聲音,這些馬蹄聲與腳步聲毫無停滯地朝著城北穀門的方向而去,伴隨著異常尖銳的箭矢破空聲。
混雜於其中的還有一句被往複循環的口號,往能聽見此地動靜的人耳朵裏鑽。
“並州牧喬侯奉詔討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