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6章 這就是流傳有序!
字數:4505 加入書籤
“是的!陳老板果然慧眼!”中橋微微對陳陽一笑,臉上露出敬佩的神色。他自己對華夏書法了解不深,隻是知道這是一幅很有價值的作品,但董其昌的名字他還是聽過的,知道是了不得的人物,在華夏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沒錯,確實是董其昌!”陳陽點點頭,聲音中帶著興奮和確定,他開始了他專業的講解,既是對中橋說明這幅字的價值,也是對自己知識的梳理和確認,“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華亭人,也就是今天的上海鬆江人。”
“他是萬曆年間的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
“他的書法,尤其是行草,融匯了晉、唐、宋、元各家之長,自成一體。”
“他師法古人但不拘泥於古人,追求"平淡天真"、"生秀古淡"的意境,講究用筆要有"秀潤"之氣,對後世影響極大。可以說,明末清初的書法風氣,很大程度上就是董其昌奠定的。”
陳陽一邊說著,手指虛點著畫卷上的字跡,生怕碰壞了這珍貴的文物:“您仔細看這筆法,運筆流暢自然,提按頓挫之間,富有明顯的節奏感,就像音樂一樣有高低起伏。”
“這線條看起來瘦硬通神,骨力十足,但仔細看又帶著一股圓潤的彈性,不是那種幹枯僵硬的瘦,而是筋骨強健的瘦。這就是董其昌特有的"秀潤"之氣,既有力度又不失韻味。”
“再看這結體,也就是字的間架結構,”陳陽繼續解說,“欹側多變,有的字向左傾,有的字向右斜,看似隨意,好像沒有章法,實則法度嚴謹,每一個字的重心都控製得恰到好處。這深得米芾"欹側"之妙,但又比米芾更加內斂平和,少了些鋒芒畢露,多了些溫文爾雅。”
接著,陳陽將目光從董其昌的筆法和結構上移開,緩緩下移,最終聚焦在那幾方古樸典雅、卻又暗藏玄機的鈐印之上,如同尋寶者發現了隱藏的寶藏線索。
他知道,這才是鑒定董其昌作品真偽的重中之重,是解開這幅畫作身世之謎的金鑰匙,更是辨別真偽的“硬通貨”,是繞不過去的關鍵門檻。
“要知道,鑒定董其昌的字,鈐印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它就像是藏在畫作深處的一枚枚身份徽章,記錄著過往,”陳陽的聲音帶著一種洞悉一切的自信,他伸出手指,輕輕指向畫卷開頭右側,那方被精心安置、如同引路明燈般的引首章位置,那裏赫然印著一方朱紅色的印章,筆畫飽滿,力量內蘊。
他微微一笑,語帶玄機地問道:“您且看這方印,‘真賞齋’,這可是董其昌先生的標誌性印章之一,是他老人家格外鍾愛且常常鈐蓋的齋號印。”
說著,陳陽頓了頓,仿佛在品味著這兩個字的深意,繼續說道:“‘真賞’二字,看似尋常,實則蘊含著他本人對藝術品鑒賞的至高追求和一種近乎近乎虔誠的態度,他認為,唯有真正懂得欣賞,才能體會到藝術的真諦!”
“這方印,就是他內心世界的微縮寫照,是他對自己鑒賞能力的自信宣告,也是對來者的一種無聲的期許,希望觀者也能擁有‘真賞’的眼光。”
陳陽的手指靈活地沿著畫卷的邊緣向下移動,如同在沙盤上指揮千軍萬馬,那裏,幾方或方正或圓潤、或壓角或名號的印章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構成了一道道堅實的防線,他再次指點江山,語氣愈發肯定:“再來瞧瞧這幾方,它們同樣承載著不容忽視的信息。”
他首先點中了那方白文印,印文清晰可見,如同在白玉盤上雕刻的龍紋,充滿古樸的韻味:“這方白文印,印文是‘知製誥日講官’,這無疑是他身份的直接證明,是其官場履曆的忠實記錄,一枚名副其實的官職印。”
陳陽稍作停頓,仿佛要讓眼前之人充分理解這官職的分量:“‘知製誥’,這可是負責起草國家重要詔令的要職,地位非同尋常;而‘日講官’,更是直接侍奉在皇帝身側,負責為帝王講讀經史典籍的殊榮。”
“可想而知,董其昌先生不僅是一位藝術巨匠,更是一位身居要職、學識淵博的朝廷命官。”
“這方印,從其篆刻的法度、線條的走向、刀法的力度,無一不散發著鮮明的明代官印的獨特氣息,嚴謹而又大氣,厚重而不失靈動,這本身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鑒定門檻。”
陳陽的目光並未就此停歇,而是如同雷達般鎖定了另一方印章,那是一方朱文印,筆畫圓潤,線條流暢,帶著一種書卷氣的優雅:“而這方朱文印,‘董其昌印’,顧名思義,這便是他本人的姓名印了。”
“看看這篆刻的藝術,線條的粗細變化,結構的疏密安排,字形的處理方式,都體現了明代文人印章的典型風格——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書法的功底,筆畫均勻內斂,布局開闊疏朗,宛如一位溫文爾雅的君子,靜靜地站在那裏,向世人展示著他的身份和品味,這方印,就像是董其昌先生本人簽名版的親筆認證,極具說服力。”
陳陽的視線開始緩緩向上、向後延伸,如同搜尋隱藏的蛛絲馬跡,他知道,印章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題跋,則像是曆史的回聲,是前人留下的足跡,更是作品價值的有力佐證。
“當然,一幅真正流傳有序的古字畫,光有印章是遠遠不夠的,題跋和收藏印,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就像是層層遞進的證據鏈,共同指向作品的真實性,您看這裏……”他的手指輕輕點向畫卷背麵,那裏,一段行雲流水的文字靜靜地躺在那裏,仿佛等待著被發現。
“這裏,赫然是清代康熙年間那位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沈荃先生的題跋。”陳陽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讚歎,“沈荃先生的書法,深受董其昌影響,可謂是得其神韻,學其精髓。”
“由他來題跋,不僅僅是對這幅作品的認可,更是對董其昌本人藝術成就的肯定,他的題跋,無形中為這幅畫作增添了一層厚重且可信的‘背書’,大大提升了它的價值和可信度。”
陳陽的目光如同探照燈般,繼續搜尋著畫卷的每一寸角落,尋找著更多的曆史證人。
“而且,這還不是全部,”他接著指向另一處,“這裏,還有近現代那位赫赫有名的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商承祚先生的題跋。”
陳陽的聲音更加激動,他知道商承祚先生的眼光之毒辣,學識之淵博,他的評價,幾乎就是金科玉律:“商老先生的眼力,那可是出了名的‘火眼金睛’,他的題跋,對這幅作品的鑒定價值,簡直是‘壓艙石’般的存在,他能給出‘神品’二字作為引首,這分量,簡直重如千鈞,足以讓任何質疑者啞口無言。”
陳陽的手指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偵探,又指向了另一處,那裏,同樣有數行墨跡,雖然年代稍晚,但其分量卻毫不遜色。
“而最讓我們安心的,是這裏,”陳陽的聲音變得格外肯定,充滿了底氣,“這裏,是現代書畫鑒定界如雷貫耳的大師,謝稚柳先生的題跋!”
陳陽幾乎是帶著一種敬畏的語氣說道,“謝老先生在書畫鑒定的領域,那可是泰鬥級的人物,是無數人心目中的權威。他的題跋,不僅僅是對這幅作品的簡單評價,更是他幾十年如一日,憑借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對作品進行的權威認證。”
“可以說,有了謝老的題跋,這幅作品的真偽,就已經可以說是板上釘釘,是名副其實的‘定心丸’,任何對其真實性的懷疑,都將在他權威的筆墨麵前煙消雲散。”
最後,陳陽的目光終於落在了畫卷一角,那裏,一方不起眼的、略顯古樸的小型收藏印,正靜靜地在那裏,仿佛一位默默無聞的守望者。
“而這方‘錢泳曾觀’的收藏印,則為我們揭示了這幅作品另一段重要的流傳曆史。”陳陽的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它明確地告訴我們,清代那位著名的學者、書法家錢泳先生,曾經親自鑒賞過這幅作品。”
“這意味著,這幅畫作在漫長的歲月中,曾經輾轉於許多有識之士的手中,經曆過無數次審視和品鑒。”
“這些層層疊疊的印章,這些各具分量的題跋,就像是一位位沉默而又忠實的‘曆史見證人’,它們共同匯聚成了一條清晰、完整、且極為可信的作品流傳脈絡。它們的存在,不僅極大地證明了這幅作品的真實性,更在無形中,為它的價值,貼上了一層又一層厚重的‘金箔’,讓它的價值,如同陳年的美酒,愈發醇厚,愈發珍貴,也愈發令人心動。”
中橋聽著陳陽如數家珍般,從筆法、結體講到鈐印、題跋、收藏印,分析得頭頭是道,邏輯清晰,證據鏈完整,心中不由大為歎服。
他這才真正意識到,陳陽在古董鑒賞上的造詣,遠比他想象的還要深厚,如同撥開雲霧見青天,原本模糊不清的古物在她眼中瞬間變得鮮活而立體,每一個筆觸、每一個印章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塵封的往事。
這幅在他眼中隻是“古舊”的字畫,在陳陽眼裏,卻是一部可以閱讀的曆史,一個充滿細節和證據的寶庫,每一處細微的差異都可能指向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每一次墨色的濃淡變化都可能隱藏著作者當時的心境。
“陳老板,您真是……令人敬佩!”中橋由衷地說道,話語中飽含著掩飾不住的震驚與讚賞,仿佛麵對的是一位解開了曆史謎團的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