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從瓜子中看到的經濟變遷
字數:3394 加入書籤
楊興武看到舅舅拿出來的炒瓜子很是欣喜,當即抓了一把磕了起來,這東西現在可是個稀罕物。
“舅,你這從那弄來的瓜子?”
“好吃吧?你妗子專門給你種了幾棵葵花,可惜氣候不行,十來個大盤子,才弄了這幾斤,臘月二十六的時候和花生一起炒的,味道還不錯吧?”
“何止是不錯?這都趕上徽派的傻子瓜子了,要我說啊!咱們也種點瓜子,過年的時候,咱們就賣沙土瓜子或者五香瓜子,指定能掙不少錢!”
楊興武聽到舅舅的話,又嚐了嚐妗子炒的沙土瓜子,原味的沙土瓜子當中帶著些許泥土的芬芳,吃起來有點像河東的炒棋。
這個時代的瓜子花生還是個奢侈品,國營商店裏的瓜子,一斤就要兩塊四毛錢,不但貴而且還要票,炒花生便宜點,一斤要一塊五左右,也是要票的。
在豬肉普遍一塊錢左右的情況下,一斤瓜子就要兩塊四毛錢!
還定時定量,隻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買到一兩斤,品質還比較差,有不少瓜子泛苦且難吃。
大名鼎鼎的傻子瓜子就是靠著販賣瓜子,早在八九年前就成了全國赫赫有名的第一個百萬元戶。
提到我國近代經濟的發展,最繞不過去一個傳奇就是是傻子瓜子,可以說這位創始人,是真正的跟隨著政策跌宕起伏了一生。
身為經濟係的學生,楊興武自然認真研究了一下這位傳奇人物,上輩子他聽說過此人的大名,隻是聽說這位曾三進三出也沒具體去了解。
在讀了經濟係後,楊興武認真地了解了這位牛人的經曆,發現這位牛人已經完成了二進宮,此人在計劃經濟時期就已經成為了全國明麵上的第一位萬元戶。
楊興武在查閱了這人的履曆之後,覺得他進去的不冤,此人在20年前就開始投機倒把。
楊興武在學校翻閱我國經濟發展大事記的時候,看到了當時的情況說明,當時一共破獲了5800餘起投機倒把案件,這位年老板就是其中之一,關了一年後放了出來,沒多久又因為牛鬼蛇神罪名二進宮,依照當時的情況,不進去才怪?
不過他也很佩服這位大佬,此人的年齡和自己的父親差不多,在九年前就已經是全國第一個百萬元戶,在三年前政策鬆動之時,這位背靠著自己的城市,真正完成了蕪湖起飛!
此人可是上達天聽的存在,圍繞此人,各個領域的相關專家不知道開了多少會議,掉了多少頭發,楊興武在聽到餘利民講述這位民間奇人的故事時,也不由得嘖嘖稱奇!
在國營商店賣著兩塊四毛一斤的瓜子,要票且定量定時的時候,這位年老板直接把價格定到了一塊七毛六一斤,價格低,品質好,籽大飽滿鹹香可口的瓜子,一經問世就迅速占領了整個市場,也嚴重衝擊了計劃經濟的市場。
楊興武在宿舍和舍友看國足比賽的時候,也曾買過幾斤傻子瓜子,吃過之後發現味道確實不錯,但價格也確實貴,以他的津貼,一天都不夠吃上一斤瓜子的,當然如果吃國營的瓜子那就更貴了。
張秀芬在聽到外甥的誇獎時,心裏很是高興,連忙招呼楊興武多吃點。
王建偉聽了楊興武的話後,認真思考了一下這事兒的可行性。
“小武,你這話是不錯,但你知道這葵花的產量嗎?”
楊興武聽到舅舅這話,又看了看舅舅的表情,看來舅舅還真的動了心思。
“舅,有多少?難道產量很低?”
一大家子坐在屋裏磕著瓜子,楊興文聽到舅舅的話也連忙湊了過來,想看看弟弟有沒有什麽奇思妙想?
他現在是發現了,有弟弟在,家裏就不會缺錢。
自己和爺爺父親種了這麽些年的地,還不如弟弟隨口指點兩句,現在又聽到弟弟和舅舅的話,當即就動了心思,有弟弟在,隻要自己不掉鏈子就能賺到錢。
“何止是低?一畝地的葵花產量都不超過二百斤!”
楊興武聽到這話,饒是他心裏已經有所準備,也被這個產量給嚇到了。
“舅,不會吧?這麽低?”
“哎!誰說不是?我這還是按多的算的,要是少的話,估計也就150斤,現在你知道葵花為啥這麽貴了吧?
而且傻子瓜子選的都是個大的好瓜子,二百斤當中符合要求的有一半就不錯了,他那個賣的少了賺的不多,還要燒煤調料這些,這些都是大問題,攤子鋪大了才能賺錢,不然很有可能就會賠錢!”
楊興武聽到這話,稍微想了一下,發現確實如舅舅所說,這賣瓜子的利潤確實不大,搞不好還容易賠錢。
要是弄少了感覺還不如賣玉米棒子賺錢,就按正常的玉米棒子價格來計算,一個鮮玉米棒子的市場價在六分錢一穗,一畝地大約有四千穗,如此一來一畝地的產值就有240塊錢,而且他們隻管賣棒子就行,還不用加工,要是賣煮熟的玉米和烤玉米價格還能再加上幾分,畝產值上個三百塊問題不大。
如果是賣瓜子的話,葵花籽按畝產最高的200斤算,如果是要達到相同產值的話,一斤葵花的成本就到了一塊二,再加上煤碳和花椒大料這些,利潤雖然有不少,再對標一下傻子瓜子,基本就沒利潤了,這還是在最大的產值之下算出來的利潤,很容易翻車。
葵花200斤的畝產量,這是在非常樂觀的估計之下,如果以150斤計算的話,相同產值的話,一斤葵花的成本就要算到一塊六了,他們的瓜子又沒有知名度,價格肯定不能超過傻子瓜子,如此一來,利潤可以說是非常的微薄,一個弄不好就會賠上不少。
他們這邊還不太適合種向日葵,要是自己吃,隨便種幾棵倒是無所謂,真的以經濟作物來種,他還真的沒見過。
經濟作物當中,他見過棉花、芝麻、花生,葵花這玩意兒真的是少見。
楊興武可從不認為以自己的一點小聰明可以碾壓父輩們的經驗和智慧,不種某些東西,必然是不適合此地的種植。
農民對於賺錢的東西充滿了熱情,對於有可能賠錢的事情自然也會敬而遠之。
楊興武看著一大家子都在等著自己表態,想了想還是求穩為好。
“舅,你說的不錯,確實會費力不討好,還有可能賠錢,花生也不種,一畝地才不到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