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大手筆,掀桌子!

字數:11426   加入書籤

A+A-


    王逸的言語裏充滿了無奈:“秦主任,10納米工藝的研發,正常情況下需要36個月。”
    “台積電為了縮短研發周期,超越三星,投入了數千位工程師,采用24小時三班倒的模式!”
    “此外,台積電還抽調500到800位頂級工程師,組成技術攻堅的夜鷹小組。實行24小時兩班倒,全封閉模式工作。”
    “這五百名頂尖工程師涵蓋工藝整合、光刻、薄膜、蝕刻等領域,都有五年以上的先進製程工作經驗。”
    “分成兩班,一班是白班,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側重實驗執行與數據分析。”
    “另一班是晚班,晚上七點到次晨七點,側重設備調試與工藝驗證。”
    “每天交班的半個小時會開會,兩個班次之間把所有成果和接下來的研發部署,全麵溝通,全麵交接。”
    “如此一來,12小時輪班製度下,實現人停機不停的極限研發模式!”
    “這種模式下,最大的好處就是,原本需要36個月才能研發出來的10納米工藝,夜鷹計劃兩班倒之下,24個月之內,就能搞出來!”
    “這樣,2016年年中就能搞定10納米工藝,加上設備調試,2016年第四季度就能實現10納米風險量產!”
    聞言,秦主任麵色銳變:“2016年下半年,也就是後年,台積電就能實現10納米芯片量產?這麽快!”
    王逸點點頭:“不隻是台積電,三星也是如此,三星的10納米工藝,也將在2016年第四季度量產!”
    “這……”秦主任神色複雜起來:“這麽說來,我們好不容易縮短的差距,很快又迅速拉開?”
    “是這樣的。當下我們正在全麵研發14納米工藝,不出意外的話,明年能量產。比起三星的14納米會慢一點,比起台積電的16納米會快一點。但10納米工藝,將被再度超越。我們沒人。”
    “等等,你剛才說什麽?”秦主任猛地站起身,滿是不可思議:“星逸半導體的14納米工藝,明年就能量產?還比台積電的16納米工藝快?”
    “是啊。”
    “當真?”
    “當真!”
    “好,好啊,星逸半導體好樣的,哈哈,竟然能在14納米追趕三星,領先台積電,太好了!”
    秦主任興奮不已:“這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難不成你們也放棄了20納米工藝?”
    王逸點點頭:“是的,若是按部就班的研發,我們明年最多隻能量產20納米,但三星台積電都做到了14/16納米,這就沒意義了,我們的20納米依舊是一落地就落後。”
    “按部就班的研發,沒有誰能是台積電的對手。隻能跳躍式發展。”
    “但可惜,即便明年14納米領先台積電一點,後麵的10納米工藝,又被台積電大幅度反超。現在他們已經開始了10納米的研發,並且在維持20納米和16納米正常研發的情況下,依舊抽調五百頂級工程師組成夜鷹小組,兩班倒攻堅10納米!”
    “而作為對比,我們星逸半導體的頂級工程師總量,也就400多人!”
    “沒錯,差距就是這麽大。”
    “台積電工程師總量4萬左右,先進工藝製程研發工程師高達數千人,隨隨便便就能抽出五百精銳,組建兩班倒的夜鷹小組。”
    “而我們星逸半導體先進工藝製程研發工程師總共400人,其中250人在全力研發14納米。剩下的150人研發10納米工藝,進度比台積電慢了太多。”
    秦主任麵色凝重起來:“也是,即便是一支團隊研發10納米工藝,都要250人左右,你們150人的確不太夠,更別說雙團隊兩邊倒了。”
    “是啊,這樣下去,我們的10納米工藝會落後台積電兩年。好不容易追上來的進度,也會迅速蕩然無存。”王逸惆悵不已。
    “唉!”秦主任歎了口氣:“關鍵是人才的差距,內地太缺半導體人才了。”
    “是的,雖然我們挖了一些,但還是不夠,差得太遠了。”
    “那從高校,或者其他研究所抽調,能行不?”秦主任問道。
    王逸搖了搖頭:“難,很難。研發10納米工藝需要的不是普通半導體人才,而是先進製程的半導體頂級人才。”
    “像是台積電抽調的500位夜鷹小組成員,不是普通半導體人才,而是擁有5年以上先進製程研發經驗的精銳,可以說每一個都是半導體領域的頂級工程師!”
    “最簡單的,這五百人都參與了台積電28納米研發,20納米研發,甚至16納米研發,並且五年以上!”
    “隻有這種級數的頂級工程師,才能參與10納米工藝的核心技術攻堅。”
    “除了這五百位頂級工程師負責技術攻堅之外,台積電還同步投入2500位骨幹工程師配合研發。以及10002000位優秀工程師作為支持團隊,負責設備調試、材料研發、設計協同等工作。”
    “至於內地的高校或者其他研究所的那些精銳,說句不好聽的,他們研發的製程都是90納米,120納米,甚至微米製程,都是老掉牙的玩意。”
    “這些人用來研發55納米還差不多,研發40納米都費事,更別說10納米了。”
    “可以說,他們學的那一套,就是蒸汽時代的汽車。”
    “而我們要造的是現代的超跑,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玩意,他們的經驗,理論體係,技術,都用不上。”
    “這些人別說作為夜鷹計劃的500攻堅團隊了,即便是2500人的研發團隊都難。甚至很多都隻能當做支持團隊。”
    “這……”秦主任沉默了,心驚不已:“內地最高端的半導體研究所和高校,都已經這麽落後了?”
    “不客氣的說,的確是這樣。除非特殊領域,比如軍工半導體,比如北航的航天半導體,這些領域需要的芯片可靠性第一,製程反而不重要,哪怕是90納米,120納米,都可以用。”
    “但我們的消費電子領域不同,今年下半年的iPhone 6係列就會用20納米芯片,明年14納米,大後年10納米。那些老掉牙的東西,都用不上。”
    “不止如此,內地高校教的那些東西,也都是過時的,老掉牙的東西。”
    “所以星逸半導體在內地招的985名校半導體畢業生,也沒啥用,入職後也都要從頭學習先進製程的理論體係,往往需要一到兩年才能成為合格的一級研發工程師。”
    王逸越說,秦主任的麵色越發凝重:“我明白了,是我們的培養體係出了問題。內地高校的導師大牛,他們自己都不懂那些先進製程,教給學生的自然也是過時的東西,所以哪怕到博士畢業,都用不上,還得重頭學習,重新培養。”
    “對,正是這樣,我們星逸半導體才無法招到足夠的工程師,隻能從台積電、三星、英特爾挖人,但挖人越來越難,而且數量太少。”
    王逸娓娓道來:“台積電四萬多工程師,三星也有近三萬人,英特爾五萬多,就連中芯國際都有一萬工程師。”
    “而我們星逸半導體起步太晚,哪怕待遇開的再高,也比不上其他巨頭幾十年的積累。目前工程師總量隻有一千多人,先進製程研發工程師隻有四百左右。差了太多。”
    “按照我的估計,星逸半導體的工程師數量,也要達到至少兩萬人,其中研發工程師要達到8000人!”
    “先進製程的核心研發工程師要達到1500人,目前還差1000多人的缺口!”
    王逸的這個估計,都算是保守了。
    像是台積電為了研發10納米工藝,直接投入了5000位工程師,其中500位頂級工程師。
    三星那邊也差不多,至少4000人!
    中芯國際的28納米工藝為什麽遲遲成不了?
    就是人太少了。
    尤其是先進製程的核心研發工程師,太少了。
    而星逸半導體雖然人不多,但是有胡老帶來的班底,加上後續招聘,燒錢挖人,打造出一支四百多人的先進製程團隊。
    再加上胡老這位超級大牛坐鎮,才一舉搞出40納米,28納米。
    可以說,星逸半導體人雖然少,但個個都是先進製程的精銳。
    像是胡老最初帶來的兩百多人,都是頂級精英,之前就參與過40納米工藝,甚至28納米工藝,經驗豐富。
    因此星逸科技40納米,28納米都進展順利。
    有了這些經驗,再度研發14納米,也很順利。
    可中芯國際的工程師就不同了,隻有極少數參與過三星、台積電、英特爾的40納米,28納米研發,跳槽加入中芯。
    其他的就一言難盡了。
    關鍵的不是研發工程師多少,而是有先進製程研發經驗的工程師有多少。
    王逸繼續訴苦:“這麽大的缺口,挖人是不夠的,隻能自己培養,但是咱們內地高校當下的體係,又培養不出來。這事就難辦了!”
    “這事解決不了,內地半導體人才將持續處於嚴重缺失狀態,那我們和台積電三星的競爭也將永遠處於下風。”
    一字一句,王逸分析的清清楚楚。
    秦主任連連點頭,麵色越發凝重:“這的確是個大問題。王董,你可是有什麽解決方法?”
    “有。”
    “怎麽解決?”
    “產學結合,定向培養!”
    王逸打開文件夾,和秦主任細細講解。
    秦主任連連點頭:“這策略好,一年打基礎,第二年就開始接先進製程理論體係,直接定向培養先進製程工程師!”
    “好,太好了,這的確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完全可以縮短培養時間。”
    “我完全讚同,額外招生也不是問題,其他頂級高校配合,同樣不是問題!”
    “這事宜早不宜遲,你把文件留給我,我這就去找上麵。今年咱們九月份,咱們就開始培養第一批定向人才。”
    王逸心情大好,秦主任這麽說了,那這事基本穩了。
    “秦主任,有勞。我還有一點新的建議。”
    “你說。”
    “即便咱們今年九月份開始招生,明年九月接觸到先進製程理論體係,實習也得後年,依舊需要三年的時間。這太慢了。”
    秦主任點點頭,的確如此。
    “所以我想,除了從大一開始的定向委培,能不能從現有的相關專業名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直接篩選一部分最精銳的存在,讓他們提前畢業,直接簽合同進入星逸半導體實習。這樣明年,他們就能獨當一麵了。”
    秦主任若有所思:“現有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他們學了幾年,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提前畢業進入星逸半導體,直接實習,接觸成熟工藝,明年就能成為合格的工程師。”
    “對,而且這些人還年輕!完全可以有更好地成長。”
    當下隻招聘名校的半導體應屆畢業生,根本不夠。
    王逸打算對非應屆生也下手了。
    與其繼續在學校裏學習一些過時的製程,還不如直接退學,進入星逸半導體,接觸先進製程,迅速成長。
    至於說學曆?畢業證?
    這反而不重要了。
    畢竟上學也是為了就業,直接進入星逸半導體,已經是最好的就業了,還要什麽自行車?
    而且半導體行業看重的是研發能力,不是學曆。
    尤其是過時技術的學曆,當真是分文不值。
    更何況,星逸半導體工資高,賺上幾年錢,肝不動了,直接退休,拿著錢快活去。
    不比在其他公司當牛馬強得多!
    秦主任深吸口氣:“這事我個人支持,但牽涉到退學直接就業,需要學生自願,學校那邊也得交代,難度不小,我盡力!”
    王逸清楚,難度的確很大。
    最簡單的,這事相當於直接否定了內地很多高校的相關專業的所有培養!
    把電子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集成電路等學院的院長,導師,大牛,小牛,都給否定了!
    相當於指著他們的臉說,你們都OUT了,你們教的都是過時的東西,你們自己都跟不上時代了,還不抓緊放過學生,別耽誤學生的成長……
    這相當於直接掀桌子!
    那些人能願意都怪了!
    搞不好能集火星逸半導體!
    若是秦主任出頭,也會遭遇很大的麻煩!
    王逸也意識到這一點,連忙開口:“秦主任,這個事我的想法有些過於激進了,不能大規模推進。還是穩著來,可以先選擇最頂尖的少數學生,進行。”
    秦主任笑了,拍了拍王逸的肩膀:“你穩重了。”
    “哈哈,都是人情世故。”王逸意味深長道。
    “慢慢推進可以,不過你說的這事,小範圍推進也可以試試。我來解決。”
    “好。”
    產學結合的事,有秦主任出麵,問題不大。
    但讓在校生提前畢業的事,就有些難了。
    動了太多人的蛋糕。
    甚至產學結合的模式,也動了很多人的蛋糕。
    最簡單的,一旦這一政策推進,那原本打算報傳統半導體專業的學生,都來報星逸班,都來聽星逸半導體資深工程師的課。
    那傳統半導體專業就不好招人了,那些老教授,大牛,小牛的課,也沒多少人聽了。
    這就是個大問題。
    後續引起的一係列連鎖反應,也會影響深遠。
    就像前世多年後,某位考研名師開噴文科專業,直言文科專業大都是服務工作,說傳統媒體是夕陽行業……
    結果家長懂了,學生懂了。
    報誌願時紛紛放棄文科,集中衝理工科。
    這也就罷了,第二年,眾多學校大批量地砍掉了大量文科專業。
    有的學校,一次性砍掉數十個文科專業,說是暫時停止招生,但所有人清楚,搞不好就是永久停招了。
    這影響之遠,可想而知。
    至於那些相關專業的教授,係主任,都得罵娘。
    專業都停止招生了,還留著他們幹什麽?
    大概率送完現有學生,所有相關老師,都將麵臨解聘。
    同樣,王逸在半導體領域開的這一槍,也將直接斃掉很多半導體領域的教授,大牛,小牛……
    之前,他們是半導體領域的大牛,小牛,趕上半導體時代的快速列車,風光無限,桃李滿天下。
    突然,成了過時的教授,講了一輩子的東西成了過時理論,未來幾年無人問津,甚至被掃地出門。
    那落差可就太大了。
    不過激進不行,那星逸半導體可以內部入手,從內部瓦解,開啟人才培養計劃。
    通過曲線的方式,誘惑那些在校學霸,自動入職星逸半導體,自動退學或者休學。
    念此,王逸第二天便召開了星逸半導體高層會議:
    “眼下台積電三星已經開啟了10納米研發競賽,台積電投入了五千位工程師研發10納米工藝,三星投入四千位工程師。”
    “但我們星逸半導體沒那麽多人,根本拿不出那麽多人。”
    “工程師短缺,使我們當下最大的難題!”
    “為此,我們需要開啟一攬子的人才梯隊培養計劃。”
    “之前的以老帶新計劃,將繼續推進,並且全麵加碼。”
    “今後每一個師傅都會和帶過的徒弟深度綁定,徒弟的成長和成就,直接納入師傅的考核和獎勵!”
    “徒弟每次晉升,取得巨大突破,師傅也會得到相應的晉升獎勵,激勵獎勵。並且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長久的獎勵!”
    “打個比方,高級工程師老張,帶實習工程師小李。”
    “老張帶的很好,半年後,小李晉升一級工程師,作為師傅的老張一次性獎兩萬!後續小李晉升二級工程師,老張再度獎勵四萬。小李晉升三級工程師,老張獎勵八萬。後續以此類推,四級工程師獎勵16萬,五級獎勵32萬,六級獎勵64萬,以此類推。”
    “如果老張將小李從實習工程師,一路培養到六級工程師,那麽將獲得六次獎金,總共126萬的獎金!”
    “若是老張將小李一路培養七級工程師,也成為高級工程師,那老張前前後後七次獎金,總共254萬!”
    “可以說,帶的徒弟越多,徒弟成長越快,獎金越多,上不封頂!”
    聞言,眾人的神色都複雜起來。
    全部看懂了王逸的意思,就是全麵激勵以老帶新,用真金白銀來激勵。
    沒辦法,人人都有私心。
    如果不這樣激勵,那些資深工程師往往會留一手,甚至懶得教徒弟真材實學。
    哪怕公司再三號召,都不會真教,都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可現在好了,星逸半導體直接砸錢!
    隻要真誠教徒弟,徒弟晉升,師父拿大獎!
    晉升一級,拿一級大獎,晉升六級總共126萬,晉升七級254萬!
    這種巨額獎金誘惑下,資深工程師都淡定不住。
    沒辦法,給的實在是太多了!
    而且不隻一個徒弟,資深的高級工程師傅能夠帶三個徒弟,一個實習工程師,一個初級工程師,一個中級工程師。
    資深的中級工程師也能夠帶兩個徒弟,一個實習,一個初級。
    隻要手下的幾個弟子帶好了,幾個徒弟都成長起來,單是獎金都是一筆巨資。
    如此一來,那些資深工程師也不會再藏著掖著,相反會親力培養徒弟,恨不得徒弟盡快晉升,屆時做師傅的不僅麵上有光,還有累計幾十萬上百萬的獎金!
    至於說不要上百萬獎金,依舊擔心教會弟子餓死師傅,依舊藏著掖著的類型,王逸覺得不多。
    沒誰會和錢過不去,尤其是一二百多萬的巨額獎金。
    何況後續徒弟晉升也會納入師傅的KPI考核。
    “這一激勵製度,立即開始實行。”王逸一錘定音:
    “此外,今年我們還會全麵擴招半導體工程師。不僅是有經驗的工程師,還有大量的學生,開啟種子計劃!”
    “種子計劃麵向目標不隻是碩士生,博士生,還有大量的本科生。”
    “不隻是應屆畢業生,還有優秀的在校研一、研二、博一、博二學生!”
    “隻要夠優秀,願意加入星逸半導體並通過考核,也可以直接簽長期合同,進入星逸半導體種子培養計劃,直接接受先進理論體係培養,成為先進製程半導體工程師。至於學校那邊,可以辦理休學或者退學!”
    既然讓學校配合優秀在校生退學,直接加入星逸半導體,非常困難。
    那王逸就不走學校這邊,直接麵向優秀在校生,發起誘惑!
    不,發起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