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輕量型變裝機甲
字數:5380 加入書籤
1毫米厚的纖維鋼是沒有辦法抵禦飛行速度較快、硬度較高的子彈的。不過有這層鎧甲的保護,子彈的速度會大大降低。配合裏麵的戰鬥服,安全係數就高很多了。
至於樣式可以參考鋼鐵俠的外形。不同的是這套鎧甲隻有輔助和防禦作用,並不會飛。
這套鎧甲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全身上下純金屬打造。連眼部的透明視窗都采用了可以導電的金屬玻璃。這樣的話就可以屏蔽瑪雅人的心靈控製術了,一舉兩得。
2.第一代輕量型變裝機甲。
所謂變裝機甲,是指機甲的形態可以進行簡易的變形。
為什麽要在第一代機甲上增加變形的功能呢?隻能說東方辰懶得麻煩。
變形功能可以擴展機甲的使用場景,這樣的話就不用設計那麽多品類了。戰士們也不用在戰鬥中換來換去,用起來也更方便。
東方辰隻設計了兩個款式。
其中1型為陸裝機甲。這款機甲可以在人形直立狀態和裝甲車兩種形態之間轉換。
機甲在人形直立狀態下可以完成各種複雜的運動操作。為了提升可操作性,各種運動姿態都進行了封裝。支持手動操作杆和語音同時控製。
即便如此,想要熟練操作也免不了大量的磨合訓練,門檻很高。
機甲在裝甲車狀態下隻有行駛和武器攻擊兩項功能,全自動操作,這個非常簡單,操作起來沒有任何門檻。
兩個狀態可以一鍵切換。
2型為航空機甲。可以在人形直立狀態和飛行器兩種形態之間轉換。
人形狀態下和陸裝機甲的操作沒有任何區別。
唯一的區別就是在飛行狀態下,它可以在天上飛。
而且同樣隻有行駛和武器攻擊兩項功能,也是全自動操作。
這兩種機甲都是由全封閉的操作室和其他機械構件組成。
為了提升機甲的戰鬥能力,當然也是為了應對奧克匈帝國的機甲。除了一直使用的激光武器以外,他也設計了一款小型電磁炮。
3.小型電磁炮。
這個不用過多解釋,通過電磁加速,在短時間內賦予子彈高速運動的動能,以此實現擊發。
最關鍵的是他為電磁炮設計了一款專用子彈:納米穿甲彈。
4.納米穿甲彈。
設計思路來源於穿甲彈。與傳統的穿甲彈相比,有以下兩個不同:
其一:彈頭一體成型,從分子排列層麵提升了彈頭的剛性,使之更具穿透力。
其二:彈頭中附著了大量的納米機器人。在子彈穿透機甲後,這些納米機器人便會通過孔洞向內滲透。
設計這個子彈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克製奧克匈聯邦的機甲。
它們的機甲表麵有納米層,裏麵總不會有吧?
隻要有一波納米機器人成功滲透進去,那它們就直接歇菜了。
所以子彈沒什麽殺傷力,但裏麵的納米機器人可以要人的命。
5.第一代團戰機器人。
這是專門配裝給機甲使用的。
它的設計思路與仿真飛行機器人很類似。
不同的是這是一個由1000隻體型更小的、完整的,不可擴展的飛行機器人組成的。
體型更小提升了它們的便攜性。隻需要占用機甲背麵很小的空間就可以完全容納這些機器人。
所謂完整的,是指它們完全是一個整體。雖然是一隻隻獨立的個體,但他們隻能統一來完成同一件事。也就是說不可以單獨行動,不可以分組行動,不可以同時完成多個不同的任務。
為什麽要設計成這樣呢?那是因為戰鬥當中往往一秒之內就分生死,一方麵沒必要拆分那麽多任務,簡單直接最有效;另一方麵也沒那麽多時間去分派任務,分別管理他們。
就像蜜蜂的蜂巢要是被捅,蜜蜂們會分組去幹不同的事嗎?顯然不會。他們肯定會全部飛出來,一起去攻擊那個捅馬蜂窩的人。
戰鬥當中亦是如此,你可以指派它們完成一次攻擊、完成一次幹擾、完成一次偵察……等等,一旦任務下達,它們就會集體出擊,共同去完成這件事。
這樣做簡單、直接、有效。
至於說不可擴展性,就比較簡單了。為了提升效率,這1000隻團戰機器人和機甲上的主控是完全綁死的。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算法消耗,進而提升穩定性和機動性。總而言之就是反應敏捷、快!
1毫米厚的纖維鋼是沒有辦法抵禦飛行速度較快、硬度較高的子彈的。不過有這層鎧甲的保護,子彈的速度會大大降低。配合裏麵的戰鬥服,安全係數就高很多了。
至於樣式可以參考鋼鐵俠的外形。不同的是這套鎧甲隻有輔助和防禦作用,並不會飛。
這套鎧甲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全身上下純金屬打造。連眼部的透明視窗都采用了可以導電的金屬玻璃。這樣的話就可以屏蔽瑪雅人的心靈控製術了,一舉兩得。
2.第一代輕量型變裝機甲。
所謂變裝機甲,是指機甲的形態可以進行簡易的變形。
為什麽要在第一代機甲上增加變形的功能呢?隻能說東方辰懶得麻煩。
變形功能可以擴展機甲的使用場景,這樣的話就不用設計那麽多品類了。戰士們也不用在戰鬥中換來換去,用起來也更方便。
東方辰隻設計了兩個款式。
其中1型為陸裝機甲。這款機甲可以在人形直立狀態和裝甲車兩種形態之間轉換。
機甲在人形直立狀態下可以完成各種複雜的運動操作。為了提升可操作性,各種運動姿態都進行了封裝。支持手動操作杆和語音同時控製。
即便如此,想要熟練操作也免不了大量的磨合訓練,門檻很高。
機甲在裝甲車狀態下隻有行駛和武器攻擊兩項功能,全自動操作,這個非常簡單,操作起來沒有任何門檻。
兩個狀態可以一鍵切換。
2型為航空機甲。可以在人形直立狀態和飛行器兩種形態之間轉換。
人形狀態下和陸裝機甲的操作沒有任何區別。
唯一的區別就是在飛行狀態下,它可以在天上飛。
而且同樣隻有行駛和武器攻擊兩項功能,也是全自動操作。
這兩種機甲都是由全封閉的操作室和其他機械構件組成。
為了提升機甲的戰鬥能力,當然也是為了應對奧克匈帝國的機甲。除了一直使用的激光武器以外,他也設計了一款小型電磁炮。
3.小型電磁炮。
這個不用過多解釋,通過電磁加速,在短時間內賦予子彈高速運動的動能,以此實現擊發。
最關鍵的是他為電磁炮設計了一款專用子彈:納米穿甲彈。
4.納米穿甲彈。
設計思路來源於穿甲彈。與傳統的穿甲彈相比,有以下兩個不同:
其一:彈頭一體成型,從分子排列層麵提升了彈頭的剛性,使之更具穿透力。
其二:彈頭中附著了大量的納米機器人。在子彈穿透機甲後,這些納米機器人便會通過孔洞向內滲透。
設計這個子彈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克製奧克匈聯邦的機甲。
它們的機甲表麵有納米層,裏麵總不會有吧?
隻要有一波納米機器人成功滲透進去,那它們就直接歇菜了。
所以子彈沒什麽殺傷力,但裏麵的納米機器人可以要人的命。
5.第一代團戰機器人。
這是專門配裝給機甲使用的。
它的設計思路與仿真飛行機器人很類似。
不同的是這是一個由1000隻體型更小的、完整的,不可擴展的飛行機器人組成的。
體型更小提升了它們的便攜性。隻需要占用機甲背麵很小的空間就可以完全容納這些機器人。
所謂完整的,是指它們完全是一個整體。雖然是一隻隻獨立的個體,但他們隻能統一來完成同一件事。也就是說不可以單獨行動,不可以分組行動,不可以同時完成多個不同的任務。
為什麽要設計成這樣呢?那是因為戰鬥當中往往一秒之內就分生死,一方麵沒必要拆分那麽多任務,簡單直接最有效;另一方麵也沒那麽多時間去分派任務,分別管理他們。
就像蜜蜂的蜂巢要是被捅,蜜蜂們會分組去幹不同的事嗎?顯然不會。他們肯定會全部飛出來,一起去攻擊那個捅馬蜂窩的人。
戰鬥當中亦是如此,你可以指派它們完成一次攻擊、完成一次幹擾、完成一次偵察……等等,一旦任務下達,它們就會集體出擊,共同去完成這件事。
這樣做簡單、直接、有效。
至於說不可擴展性,就比較簡單了。為了提升效率,這1000隻團戰機器人和機甲上的主控是完全綁死的。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算法消耗,進而提升穩定性和機動性。總而言之就是反應敏捷、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