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融合
字數:5630 加入書籤
馬速一筆帶過且隱瞞了無崖子和李秋水、李滄海、天山童姥之間的感情糾葛,以及丁春秋弑師的往事。
越是真心將自己當成了逍遙派的傳人,馬速越對逍遙派前輩們握了一手卓絕好牌,卻落得門派銷聲匿跡的結果,很是不解。
這也提醒馬速,教授弟子武學同時,品德考校尤為重要。
其實,這個時代就有一個標準的思想教育模板,那就是程朱理學。儒學以宋朝為分界點,首先出現了程朱理學。以建立極高的人品和完整的人性學說,成為統治階級最為推崇的儒學流派和主流思想。
儒學在中國古代政治統治中的絕對地位,就是在北宋確立下來。以理學治國,程朱理學作為新儒學的代表,奠定了未來中國政治體係的思想基礎。
馬速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學格言,很是讚賞。但他也很清楚,程朱理學核心思想“存天理、滅人欲”是治標不治本的猛藥。
將人性掩蓋,強調個人極度自律,顯然是不可能長久之能事。事實上,僅僅百餘年後的南宋時期,文人們又大多恢複到傳統儒學思想。
馬速隻給嶽震兄弟倆講述了逍遙派的正麵曆史,尤其強調了逍遙派在醫卜星相,琴棋書畫,機械雜工,貿遷種植,鬥酒唱曲,行令猜謎,五行八卦、奇門遁甲、農田水利、經濟兵略等領域,無所不通,無所不精能力,以及這些能力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這樣的逍遙派的思潮,頗有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風範。讓兩兄弟既新鮮、又彷徨。
但來自現代的馬速很清楚,社會進步,離不開百家爭鳴,各學說之間的共同促進。
當然,馬速更多是讓兄弟倆知道逍遙派過去在武林中的地位和輝煌。他力圖將逍遙灑脫的世界觀,灌輸給兩名少年,削弱他們深埋在心的仇恨。同時也極力想培養嶽震兄弟倆以後多才多藝的能力,一旦他們成為一派甚至一個地區的統治者,才有辨別和領導社會發展的正確思維。
聽馬速講述完逍遙派百年前的波瀾壯闊,嶽震終於坦誠道:
“師傅在上,徒兒既要拜師,便不敢隱瞞身世,我本姓嶽,家父……。”
“嗯,鵬舉先生大義,為師十分欽佩。爾等乃英雄後輩,自當繼承其為國為民的偉大胸懷。好好修行,功成後才有能力去尋找你母親、兄長和姐姐,並為英雄父親伸冤。為了你們的安全,暫時還是保留現在的姓氏,相信不久後,令尊便可平反昭雪,你們也能認祖歸宗。”
看著兩兄弟熱淚盈眶的樣子,馬速擔心他們父親、兄長和母親的悲慘經曆會影響到他們的心智,便又一字一句強調道:
“我不願意看到你們兄弟倆,一輩子活在仇恨之中。這個世界很大,不光有華夏文明圈的南宋、金國、西夏、大理、吐蕃和西遼以及西域諸國。還有真臘、波斯、大食、東瀛、高麗、天竺、花刺子模、基輔公國、阿拔斯王朝、阿育布王朝、匈牙利王國、波蘭大公國、穆瓦希德王朝、諾曼底王朝、拜占廷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等。尤其還有大片肥沃的土地上,隻有土著,文明還沒傳過去的地區。因此,我們的眼光,不要局限在中原及周邊小小的範圍。”馬速說到這裏,突然想起前世看過一篇文章,講述大呂宋人在南宋末期就來到了米州的佛羅裏達,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不過現在不是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先放在心裏。
馬速換了一個角度,繼續開導道:
“你們發現沒有,來到北地,百姓的服飾、生活習慣,和中原的差異越來越大。盡管他們也都是漢人,但和南方漢人,已全然不同。”
“是呀,不僅是服飾、生活習俗,甚至連原來中原的一些基本禮儀都不使用了,簡直是不思教化。”直爽的嶽霆搶先答到。
馬速看了嶽霆一眼,很滿意他的觀察力。僅僅11歲的少年,看來並非隻有爽朗,還有細膩的時候,且已有些個人的思想,古人成熟得早呀。
“時間是最大的變數。北地的漢族,其實在唐末五代時期,就與少數民族長期相處,並不斷進行融合。其後,又在遼國統治下,生活了近二百年,這才有了民族性格和生活習俗發生了很深的‘胡化’,從而和中原漢族,或者說南方漢族有了巨大差別。”馬速繼續講解到。
“盡管如此,難道我們就不承認北地漢族的民族屬性了嗎?而且,民族融合在並非壞事,是人類進步的一個正常過程。比如,胡服便於騎馬,也比之漢族的衣袍利於勞作,於是大家就選擇了胡服。而這些還不最重要的優點,北地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並為隋唐及以後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馬速還有很多現代知識和觀念,暫時無法給兩兄弟講述。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自秦朝以後,大一統始終是曆史發展的主基調。比較來看,歐洲的麵積與中國相當,但自古羅馬帝國以後就逐步分裂為眾多國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漸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統一、觀念基本相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而歐洲並沒有形成這樣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
中華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曆程中不斷整合,由多元到一體、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鬆散到緊密,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格局。在這一過程中,由中原人構建、各民族參與發展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成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區形成的科技文化和製度文化,成為周邊各民族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馬速一筆帶過且隱瞞了無崖子和李秋水、李滄海、天山童姥之間的感情糾葛,以及丁春秋弑師的往事。
越是真心將自己當成了逍遙派的傳人,馬速越對逍遙派前輩們握了一手卓絕好牌,卻落得門派銷聲匿跡的結果,很是不解。
這也提醒馬速,教授弟子武學同時,品德考校尤為重要。
其實,這個時代就有一個標準的思想教育模板,那就是程朱理學。儒學以宋朝為分界點,首先出現了程朱理學。以建立極高的人品和完整的人性學說,成為統治階級最為推崇的儒學流派和主流思想。
儒學在中國古代政治統治中的絕對地位,就是在北宋確立下來。以理學治國,程朱理學作為新儒學的代表,奠定了未來中國政治體係的思想基礎。
馬速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學格言,很是讚賞。但他也很清楚,程朱理學核心思想“存天理、滅人欲”是治標不治本的猛藥。
將人性掩蓋,強調個人極度自律,顯然是不可能長久之能事。事實上,僅僅百餘年後的南宋時期,文人們又大多恢複到傳統儒學思想。
馬速隻給嶽震兄弟倆講述了逍遙派的正麵曆史,尤其強調了逍遙派在醫卜星相,琴棋書畫,機械雜工,貿遷種植,鬥酒唱曲,行令猜謎,五行八卦、奇門遁甲、農田水利、經濟兵略等領域,無所不通,無所不精能力,以及這些能力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這樣的逍遙派的思潮,頗有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風範。讓兩兄弟既新鮮、又彷徨。
但來自現代的馬速很清楚,社會進步,離不開百家爭鳴,各學說之間的共同促進。
當然,馬速更多是讓兄弟倆知道逍遙派過去在武林中的地位和輝煌。他力圖將逍遙灑脫的世界觀,灌輸給兩名少年,削弱他們深埋在心的仇恨。同時也極力想培養嶽震兄弟倆以後多才多藝的能力,一旦他們成為一派甚至一個地區的統治者,才有辨別和領導社會發展的正確思維。
聽馬速講述完逍遙派百年前的波瀾壯闊,嶽震終於坦誠道:
“師傅在上,徒兒既要拜師,便不敢隱瞞身世,我本姓嶽,家父……。”
“嗯,鵬舉先生大義,為師十分欽佩。爾等乃英雄後輩,自當繼承其為國為民的偉大胸懷。好好修行,功成後才有能力去尋找你母親、兄長和姐姐,並為英雄父親伸冤。為了你們的安全,暫時還是保留現在的姓氏,相信不久後,令尊便可平反昭雪,你們也能認祖歸宗。”
看著兩兄弟熱淚盈眶的樣子,馬速擔心他們父親、兄長和母親的悲慘經曆會影響到他們的心智,便又一字一句強調道:
“我不願意看到你們兄弟倆,一輩子活在仇恨之中。這個世界很大,不光有華夏文明圈的南宋、金國、西夏、大理、吐蕃和西遼以及西域諸國。還有真臘、波斯、大食、東瀛、高麗、天竺、花刺子模、基輔公國、阿拔斯王朝、阿育布王朝、匈牙利王國、波蘭大公國、穆瓦希德王朝、諾曼底王朝、拜占廷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等。尤其還有大片肥沃的土地上,隻有土著,文明還沒傳過去的地區。因此,我們的眼光,不要局限在中原及周邊小小的範圍。”馬速說到這裏,突然想起前世看過一篇文章,講述大呂宋人在南宋末期就來到了米州的佛羅裏達,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不過現在不是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先放在心裏。
馬速換了一個角度,繼續開導道:
“你們發現沒有,來到北地,百姓的服飾、生活習慣,和中原的差異越來越大。盡管他們也都是漢人,但和南方漢人,已全然不同。”
“是呀,不僅是服飾、生活習俗,甚至連原來中原的一些基本禮儀都不使用了,簡直是不思教化。”直爽的嶽霆搶先答到。
馬速看了嶽霆一眼,很滿意他的觀察力。僅僅11歲的少年,看來並非隻有爽朗,還有細膩的時候,且已有些個人的思想,古人成熟得早呀。
“時間是最大的變數。北地的漢族,其實在唐末五代時期,就與少數民族長期相處,並不斷進行融合。其後,又在遼國統治下,生活了近二百年,這才有了民族性格和生活習俗發生了很深的‘胡化’,從而和中原漢族,或者說南方漢族有了巨大差別。”馬速繼續講解到。
“盡管如此,難道我們就不承認北地漢族的民族屬性了嗎?而且,民族融合在並非壞事,是人類進步的一個正常過程。比如,胡服便於騎馬,也比之漢族的衣袍利於勞作,於是大家就選擇了胡服。而這些還不最重要的優點,北地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並為隋唐及以後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馬速還有很多現代知識和觀念,暫時無法給兩兄弟講述。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自秦朝以後,大一統始終是曆史發展的主基調。比較來看,歐洲的麵積與中國相當,但自古羅馬帝國以後就逐步分裂為眾多國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漸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統一、觀念基本相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而歐洲並沒有形成這樣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
中華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曆程中不斷整合,由多元到一體、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鬆散到緊密,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格局。在這一過程中,由中原人構建、各民族參與發展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成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區形成的科技文化和製度文化,成為周邊各民族學習和模仿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