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遠洋巨艦(3)
字數:5880 加入書籤
馬速沒有好高騖遠,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研究18世紀及19世紀初,蒸汽動力還沒出現前,經過上百年海戰,逐漸演化出來的那些戰艦設計方案上,尤其是重點研究火力凶猛的大型戰艦——戰列艦。
航空母艦問世前,戰列艦無疑是海戰中的王牌,戰艦的巔峰之作。
戰列艦代表了每個航海國家最好的科技,最強的製造能力。戰列艦對各種技術的運用,特別是造型的不斷改進,對後來其他類型的艦船美學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時至21世紀,仍然可見端倪。
一般戰列艦將主炮在前後甲板均勻布置前二後一或前二後二),副炮位於艦體兩舷,這符合人類對對稱性美感的先天追求,同時也是船體結構穩定性的需求。
18世紀的戰列艦已很龐大,純木質的戰艦都可達15003500噸。空間布置冗餘度較大,因此戰列艦的艦島通常高度和體積都比較適中、與艦體的比例也比較合理,外觀上看起來顯得比較協調。
應該說,這些設計特征本身是源於技戰術需求,但因兼具實用性和美學上的合理性,戰列艦確立的戰艦設計布局時至今日仍然被廣泛采用。
適航性與火力的要求是軍艦壓倒一切的必要標準,以便在戰鬥時搶占有利陣位,發揮優勢火力。
17世紀,英荷戰爭中的主力帆艦均為清一色的低舷、橫帆、兩舷裝備加農火炮,多艘這樣的艦隻排成一個長列以發揮兩舷的火力優勢。這也是“戰列艦”這一名稱的首次被使用。
“蓋倫”型戰列艦為英國戰勝西班牙,並最終取而代之成為海洋強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巨大成功使得它在帆船時代一直是戰列艦甚至其他戰艦的設計參考標準。
前世這方麵的資料,在網絡上非常多且詳盡,畢竟都是過去百年以上解密後技術。甚至還有不少大神們各種角度的解析、圖紙都可查到。
不過,18、19世紀的戰列艦僅僅是設計思路的延展和參考,現實設計和製造,就要考慮當下的造船工業和科技水平。
南宋是中國古代造船業的巔峰時期,雖後來元明時期又有一些進步,但大多數造船技術,已在這個時代開發出來,並遠遠領先全世界。
不僅造船技術領先全球,船舶製造能力也很強悍,北宋每年生產數量就達數千艘船。南宋昭興10年公元1140年),僅福州就造大海舶千艘,準備從發兵至山東登陸,從側翼進攻金朝。
可見宋代造船業多麽發達。
要超越這個時代的技術,除消化和借鑒千年後的技術理念,還要消化這個時代的製造技術,否則就是紙上談兵。
為此,馬速還專門花費了一些時間,對南宋、金朝的大型造船廠,暗中進行了實地調研,了解他們的造船工藝、製造流程,獲取了他們所有的核心造船技術資料。
這些年來,中華閣除自己培養工程師、匠人外,還不惜重金,不斷從金、宋王朝各大造船廠挖掘人才。累計引進了8000餘名精英匠人,現在中華閣旗下的造船廠工人達到了3萬餘人,可謂是中國最大的造船集團。
不僅如此,他還將10餘萬藏書中,有關船舶製造的篇幅都摘錄出來,匯編成冊,提供給船舶設計所,以博覽眾長。
有了這些豐厚的底蘊,馬速與研究院船舶設計所的工程師們,這才啟動第三代遠洋戰艦的設計,並力求將前世軍艦的建造理念,和這個時代的造船技術進行融合。
期間,馬速還組織了造船廠精英工匠們,一起對設計方案的施工和工藝等領域可實現性,進行了反複的琢磨、推敲。
首先,他從軍艦的外觀造型上,就做了超前的設計,運用了各種現代力學理論,進行了優化,將船舶的阻力、抗風、穩定等設計要素提升了數百年。
為確保設計方案的合理性,還借鑒前世飛機設計階段,用風洞測試外形的思路。製作出等比例模型,在人造波浪中進行反複的驗證和修改。
“大師兄,你或許隻看到大連號吃水線之上,船艏誇張的前傾、好似刀片般尖銳、十分犀利的造型,迥異於這個南宋主流海船笨拙、高大的船樓。其實還有很多奇特的設計思路和先進技術,都在我們的視線之外。”周濤有些神秘地說到。
“首先是船的下部橫截麵是一個巨大的v字型、麵寬底尖的構造,吃水深,穩性好,不畏風浪。在遇到側麵刮來的風時,橫向移動也較小,甚至可以開頂風船。雖然這個不是我們獨有概念,但我們的這種造型與船長、寬、高、深比例是最合適的。”
“吃水線下船頭還有個獨一無二的特殊造型,叫球鼻艏結構,是一個向前突出、圓潤好似大鼻子一樣船體構造。總閣主提出這個方案時,所有設計師對這個突兀的造型都很是驚奇,完全不知所措。”
“後來經過反複實驗才發現,這個怪誕的大鼻子對提高航速、適航性、船身穩定性等,起到了不可想象的作用。後來,設計師們還將其鋼構建支撐、外包鐵皮等措施進行加固。戰時,遇見一些敵方小船,可以利用我們的噸位和速度進行撞擊,節約彈藥。真不知總閣主是怎麽想出來的創意。”
其實,這是來自20世紀後,現代艦艇為減少“興波阻力”的一種成熟設計理念。在現代艦艇中,有非常大的作用,如安裝雷達、聲呐、側麵還安裝輔助轉向螺旋槳等。
“設計時在速度、操縱性、抗風浪,尤其是武器係統的配置等各方麵,找到了一個相對平衡方案。最終這艘戰艦的排水量僅有1800噸,隻有我們已建成的純運輸遠洋海船的二分之一。”
“不過,這樣的排水量,在戰艦中已是十分巨大。可以搭載大量的武器係統和彈藥儲備,滿載可容納450人的兵力,以及配套的淡水、食品等生活物資。可在遠洋中航行5個月以上,而無需靠岸補給。”
馬速沒有好高騖遠,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研究18世紀及19世紀初,蒸汽動力還沒出現前,經過上百年海戰,逐漸演化出來的那些戰艦設計方案上,尤其是重點研究火力凶猛的大型戰艦——戰列艦。
航空母艦問世前,戰列艦無疑是海戰中的王牌,戰艦的巔峰之作。
戰列艦代表了每個航海國家最好的科技,最強的製造能力。戰列艦對各種技術的運用,特別是造型的不斷改進,對後來其他類型的艦船美學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時至21世紀,仍然可見端倪。
一般戰列艦將主炮在前後甲板均勻布置前二後一或前二後二),副炮位於艦體兩舷,這符合人類對對稱性美感的先天追求,同時也是船體結構穩定性的需求。
18世紀的戰列艦已很龐大,純木質的戰艦都可達15003500噸。空間布置冗餘度較大,因此戰列艦的艦島通常高度和體積都比較適中、與艦體的比例也比較合理,外觀上看起來顯得比較協調。
應該說,這些設計特征本身是源於技戰術需求,但因兼具實用性和美學上的合理性,戰列艦確立的戰艦設計布局時至今日仍然被廣泛采用。
適航性與火力的要求是軍艦壓倒一切的必要標準,以便在戰鬥時搶占有利陣位,發揮優勢火力。
17世紀,英荷戰爭中的主力帆艦均為清一色的低舷、橫帆、兩舷裝備加農火炮,多艘這樣的艦隻排成一個長列以發揮兩舷的火力優勢。這也是“戰列艦”這一名稱的首次被使用。
“蓋倫”型戰列艦為英國戰勝西班牙,並最終取而代之成為海洋強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巨大成功使得它在帆船時代一直是戰列艦甚至其他戰艦的設計參考標準。
前世這方麵的資料,在網絡上非常多且詳盡,畢竟都是過去百年以上解密後技術。甚至還有不少大神們各種角度的解析、圖紙都可查到。
不過,18、19世紀的戰列艦僅僅是設計思路的延展和參考,現實設計和製造,就要考慮當下的造船工業和科技水平。
南宋是中國古代造船業的巔峰時期,雖後來元明時期又有一些進步,但大多數造船技術,已在這個時代開發出來,並遠遠領先全世界。
不僅造船技術領先全球,船舶製造能力也很強悍,北宋每年生產數量就達數千艘船。南宋昭興10年公元1140年),僅福州就造大海舶千艘,準備從發兵至山東登陸,從側翼進攻金朝。
可見宋代造船業多麽發達。
要超越這個時代的技術,除消化和借鑒千年後的技術理念,還要消化這個時代的製造技術,否則就是紙上談兵。
為此,馬速還專門花費了一些時間,對南宋、金朝的大型造船廠,暗中進行了實地調研,了解他們的造船工藝、製造流程,獲取了他們所有的核心造船技術資料。
這些年來,中華閣除自己培養工程師、匠人外,還不惜重金,不斷從金、宋王朝各大造船廠挖掘人才。累計引進了8000餘名精英匠人,現在中華閣旗下的造船廠工人達到了3萬餘人,可謂是中國最大的造船集團。
不僅如此,他還將10餘萬藏書中,有關船舶製造的篇幅都摘錄出來,匯編成冊,提供給船舶設計所,以博覽眾長。
有了這些豐厚的底蘊,馬速與研究院船舶設計所的工程師們,這才啟動第三代遠洋戰艦的設計,並力求將前世軍艦的建造理念,和這個時代的造船技術進行融合。
期間,馬速還組織了造船廠精英工匠們,一起對設計方案的施工和工藝等領域可實現性,進行了反複的琢磨、推敲。
首先,他從軍艦的外觀造型上,就做了超前的設計,運用了各種現代力學理論,進行了優化,將船舶的阻力、抗風、穩定等設計要素提升了數百年。
為確保設計方案的合理性,還借鑒前世飛機設計階段,用風洞測試外形的思路。製作出等比例模型,在人造波浪中進行反複的驗證和修改。
“大師兄,你或許隻看到大連號吃水線之上,船艏誇張的前傾、好似刀片般尖銳、十分犀利的造型,迥異於這個南宋主流海船笨拙、高大的船樓。其實還有很多奇特的設計思路和先進技術,都在我們的視線之外。”周濤有些神秘地說到。
“首先是船的下部橫截麵是一個巨大的v字型、麵寬底尖的構造,吃水深,穩性好,不畏風浪。在遇到側麵刮來的風時,橫向移動也較小,甚至可以開頂風船。雖然這個不是我們獨有概念,但我們的這種造型與船長、寬、高、深比例是最合適的。”
“吃水線下船頭還有個獨一無二的特殊造型,叫球鼻艏結構,是一個向前突出、圓潤好似大鼻子一樣船體構造。總閣主提出這個方案時,所有設計師對這個突兀的造型都很是驚奇,完全不知所措。”
“後來經過反複實驗才發現,這個怪誕的大鼻子對提高航速、適航性、船身穩定性等,起到了不可想象的作用。後來,設計師們還將其鋼構建支撐、外包鐵皮等措施進行加固。戰時,遇見一些敵方小船,可以利用我們的噸位和速度進行撞擊,節約彈藥。真不知總閣主是怎麽想出來的創意。”
其實,這是來自20世紀後,現代艦艇為減少“興波阻力”的一種成熟設計理念。在現代艦艇中,有非常大的作用,如安裝雷達、聲呐、側麵還安裝輔助轉向螺旋槳等。
“設計時在速度、操縱性、抗風浪,尤其是武器係統的配置等各方麵,找到了一個相對平衡方案。最終這艘戰艦的排水量僅有1800噸,隻有我們已建成的純運輸遠洋海船的二分之一。”
“不過,這樣的排水量,在戰艦中已是十分巨大。可以搭載大量的武器係統和彈藥儲備,滿載可容納450人的兵力,以及配套的淡水、食品等生活物資。可在遠洋中航行5個月以上,而無需靠岸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