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這畫麵不對啊

字數:5276   加入書籤

A+A-




    第153章這畫麵不對啊

    陳景恪連忙坐好,說道:“娘娘,您說。”

    馬皇後揮揮手讓伺候的人退開,才說道:

    “有些話陛下不方便說,但以你的聰明應該能想到是什麽意思。”

    “陛下已經拿出了誠意,也希望你勿要忘記當日之言。”

    她說的是陳景恪剛回京那天,在乾清宮和朱元璋的那一番對話。

    朱家保他平安富貴,他為大明效力。

    陳景恪自然也知道,當即就右手指天,道:

    “陳景恪絕不忘當日之言,若有違背必死無葬身之地。”

    古人是很看重誓言的,見他毫不猶豫就發下毒誓,馬皇後很是欣慰:

    “好,陛下沒有看錯你。”

    “還有一事,雖然公主下嫁了,但皇家的顏麵還是要保留一些的。”

    “有了福清,不能再納妾了。”

    陳景恪剛想說什麽,馬皇後就先一步道:

    “陛下也知你陳家三代單傳,對子嗣尤為重視。”

    “且你身邊隻有福清一個女人,也多有不便。”

    “她下嫁之時,會攜帶兩名侍女,陛下允你將她們收入房中。”

    “但不可對外聲張,你可同意?”

    陳景恪苦笑道:“其實臣的心思不在男女之事上,有公主一人足矣。”

    馬皇後並不相信這話,隻以為他在表忠心,男人哪有不想三妻四妾的。

    不過對陳景恪的表現,她很滿意就是了。

    不管是表忠心也好,還是真的如此想也罷。

    有這個態度,肯答應了此事就好。

    “那就剩最後一件事情了,你是想將婚期放在今年,還是等明年?”

    陳景恪頓了一下,馬皇後行事真是果斷,毫不拖泥帶水。

    既然把事情敞開了說,那就直接辦妥當,不給人留任何反悔的餘地。

    “額……但憑娘娘做主。”

    馬皇後笑道:“明年福清十五歲,正好嫁人,就這麽定了吧。”

    陳景恪自然不會推遲,也不能推遲。

    法律規定女子十六歲及笄必須成婚,否則就要繳納雙倍人頭稅,再不成婚就要處罰其父母。

    年齡再大一點還不結婚,官媒就會出手強行拉郎配,到時候下場會更慘。

    除非是家中至親去世需要守孝,才不會被處罰。

    當然,這僅針對普通百姓,家裏但凡有點關係的,官媒都不敢上門。

    作為皇家,有些事情是需要做出表率的。

    大明公主一般都是十五歲成婚。

    陳景恪要是提議推遲,必然會被誤會心不誠。

    明年就要成婚了?陳景恪意識竟有些恍惚。

    確實很突然,之前沒有任何征兆,返回應天才幾天,就確定了終身大事。

    “娘娘,接下來怎麽做,要找個媒人來提親嗎?”

    “哈哈……”馬皇後笑的眼淚都快出來了:

    “平時看你挺聰明的,遇到自己的終身大事,怎麽就這麽糊塗了。”

    陳景恪撓了撓頭,這事兒和聰不聰明沒關係,主要他也沒娶過公主啊。

    “訂婚不是需要三媒六證嗎?”

    馬皇後笑道:“雖說皇家成婚與民間大體相同,但細節還是有所不同的。”

    “訂婚之事就與民間不同,隻要陛下當眾言說,此事就算是成了。”

    “正式賜婚的旨意,要等到你們成婚前夕才會頒布。”

    陳景恪尷尬的道:“那就好那就好……”

    民間要求三媒六證交換婚書,是怕有人耍無賴不承認。

    皇帝金口玉言,當眾說出這事兒,是沒辦法不承認的。

    朱標和常妃的親事,就是老朱和常遇春口頭定下的。

    前朝類似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李世民允諾,要將新城公主嫁給魏征的兒子魏叔玉。

    也隻是口頭承諾。

    雖然後來悔婚了,但也沒有耍無賴不承認有這回事兒。

    因為這事兒,他沒少被人噴。

    朱元璋隻要當眾,將他和福清公主的婚事說出去,事情就算是成了。

    今天丟人太多,陳景恪已經不想再談這事兒,轉移話題道:

    “不知遷都和黃河改道之事,陛下準備的如何了?”

    馬皇後說道:“陛下正和群臣商議此事……”

    謹身殿,正在召開一場擴大會議。

    皇帝朱元璋和太子朱標主持,二十餘位文武重臣參加,此時大家正在討論的是應不應該遷都。

    遷都曆來是大事,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而且反對的不隻是南方人,支持的也不全是北方人。

    他們反對的理由也很充分,大明京畿放在應天已經十七年,事實證明沒有任何問題。

    且北方貧瘠,京城放在洛陽,還需要從南方調運糧草物資。

    遷都就是勞民傷財,沒有任何意義啊。

    發現反對的人竟比想象中還要多,更加堅定了朱元璋遷都的決心。

    才立國十七年,這些人就已經習慣了京畿在應天,再過幾年阻力隻會更大。

    不過還好,李善長等開國功勳都還比較清醒,是支持遷都的。

    有他們支持,還能壓住保守派。

    人群的末尾,白英如局外人一般,看著激烈討論的群臣。

    事實上,在這件事情上,他確實是局外人。

    一開始討論的話題是黃河改道之事,本以為說服群臣會很困難。

    為此,他準備了許多東西,將各種資料倒背如流。

    然而,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當他提出黃河應該改道的時候,沒有任何人反對。

    他還以為群臣比較謹慎,不想輕易發言。

    心中還感慨,果然不愧是中樞大佬,就是穩重。

    等拿出具體的改道方案,本以為會有人反對了吧?

    確實有人提意見,問他如果改道失敗怎麽辦?有沒有相應的補救措施。

    他本以為質疑來了,就拿出了自己的補救方案。

    隻是剛講了大概,還沒等他深入,群臣就一致表示:

    方案完善,可行,通過,就這麽辦了。

    這下將他給整懵了。

    什麽意思?質疑呢?反對聲音呢?

    這麽大的事兒,不應該經過一輪又一輪激烈討論,才最終確定嗎?

    怎麽就問了幾個問題,就全員通過了?

    合著我那麽多資料,全都白準備了?

    關鍵是,這也太兒戲了吧?

    更讓他感到不敢置信的是,皇帝準備讓他當水部主事,負責黃河改道工作。

    這可是正兒八經的正六品要職,從一介白身,直接提拔成正六品。

    他都不知道這屬於連升多少級了。

    本以為群臣會反對。

    確實有人反對,但不是嫌官職太高,而是覺得太低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