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兩個億啊兩個億

字數:5338   加入書籤

A+A-




    陛下這尼瑪是瘋了吧?

    這是群臣聽到朱元璋說,要用二十萬軍戶修建新都時的第一想法。

    這麽多人,造反都夠了。

    二十萬軍戶,可不是二十萬軍隊。

    軍戶是按照一戶人家來算的,就以一戶五口人計算,就是百萬人。

    其中大部分還都接受過軍事訓練。

    你當初造反的時候,實力都沒這麽強好吧。

    這麽多人聚在一起,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有多危險。

    還讓他們去做徭役修都城,這是逼著他們造反啊。

    別說是派太子過去主持工作,就算你親自過去,都夠嗆能鎮得住。

    這時候就算是最有私心的人,也是拚命的反對。

    這一刻,所有人奇跡般的達成了一致意見。

    眾人的反應,朱元璋早就預料到了。

    他就是造反起家的,豈會不知道這麽做的後果。

    就是故意說出來嚇唬一下眾人而已。

    “眾卿勿急,咱會在洛陽劃出一部分荒地,租給他們耕種。”

    “等新都建成,這些土地就歸他們所有。”

    “並將他們的軍戶籍,改成民籍,諸位以為此法是否可行?”

    眾人頓時鴉雀無聲。

    等等,陛下這是什麽意思?

    新都建成,就能脫離軍戶身份變成民籍,還在都城附近分配良田。

    而且還是先將田分到手裏,然後才去幹活。

    還不用擔心朝廷事後耍賴。

    如果是我,我會不會答應?

    艸,還用考慮嗎。

    別說修一個新都,就算連黃河改道一塊幹了,都願意啊。

    誰敢阻止,我就與誰不共戴天。

    這下,修新都連民夫都不用征用了。

    最大的好是是啥,是皇帝成功在洛陽摻了沙子。

    大明建立已經十七年,地方早就形成利益群體。

    皇帝貿然將京都遷過去,等於是將自己放在了一個陌生環境。

    現在二十萬戶訓練有素,又忠於皇帝的軍戶,分散居住洛陽各縣……

    原有的社會結構將徹底被打破。

    再也不會有群體,能對朝廷形成掣肘。

    可以說,這就是一石數鳥。

    高,實在是高啊。

    想通了這一點,眾人看向朱元璋的目光,充滿了敬畏。

    果然不愧是靠一個碗就得天下的人,這一招實在太高明了。

    如果說有問題,那就是一次性減少二十萬軍戶。

    對軍隊戰鬥力會不會造成影響,軍方那邊會不會有意見。

    當即就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

    朱元璋說道:“雲南已經平定,潁川侯、永昌侯不日就將率軍還朝……”

    “到時我大明就隻剩下北元一個敵人,已經沒有必要養那麽多軍隊了。”

    “我大明現在有一百二十萬軍戶,就算減去一半,還有六十萬。”

    “若真發生大的戰役,也可以用募兵的方式,臨時招募軍隊。”

    “諸卿以為然否?”

    “嗡。”大殿再次陷入了嘈雜。

    啥情況?皇帝這是要削兵了?

    對此,有人歡喜有人愁。

    歡喜的認為大明國土麵積夠大了,是時候休養生息了。

    憂愁的人則是認為,國朝剛剛建立,並不是那麽穩固。

    遠未到刀柄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啊。

    但也有一些人,卻選擇了默然不語。

    比如李善長,作為創業老戰友,他根本就不信朱元璋的鬼話。

    什麽大明不需要那麽多的軍隊。

    這話要是朱標說……就算朱雄英說,都沒有可信度。

    削兵?誰信誰就是傻子。

    上位肯定在打什麽主意,很可能是意識到軍戶製的缺陷了,想要改正。

    但又不好意思說,才用了這麽個借口。

    等著吧,後邊肯定還會有動作的。

    算了,我還是別參與了。

    等徐達、傅有德、藍玉這些人回來,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到時候再決定要不要插一手。

    和他一樣想法的還有幾個,一切等軍方大將回來再說。

    到那時候,不論朱元璋有啥計劃,也都要拿出來了。

    事實上,認識到軍戶製度缺陷的人很多,也有人指出過。

    隻是朱元璋的性格自然選擇無視,後來也就沒什麽人說了。

    就見朱允炆都知道軍戶製不可長久。

    他當皇帝沒幾天,就下旨逐步放還軍戶為民籍。

    這其實是個善政。

    然而,這貨一貫不靠譜的地方來了。

    他沒有想辦法安置這些軍戶。

    隻是告訴他們,你們現在是民籍了,想幹啥就幹啥去吧。

    這操作,朱老四恨不得跪地感謝。

    等朱棣打過來的時候,這些失業的軍戶會做啥,就不用多說了。

    言歸正傳。

    不管怎麽說,抽調二十萬軍戶修新都的事情,就此敲定。

    關於黃河改道,這事兒就真不能動用軍戶了。

    從修河開始的造反事件有多少,就不用多說了。

    “石人一隻眼”可才過去沒多久呢。

    打死朱元璋,都不敢用軍戶去修河。

    不過問題也不大,就近征用徭役就可以了。

    河南山東兩地的百姓,都希望黃河回歸故道,讓他們去修黃河,也不容易激起民怨。

    而且修黃河這事兒,朱元璋交給了一個誰都想不到的人。

    李祺。

    李善長的長子,朱元璋長女臨安公主的駙馬。

    此人也深受器重,經常代替老朱巡視地方。

    每逢災害,老朱都會派他前去賑濟,都完成的很漂亮。

    這次讓他負責黃河改道之事,可以說是非常信任了,也是準備重用的他的表現。

    嗯,他負責的是行政管理方麵,白英負責的是技術方麵。

    李善長自然很激動,連忙出列謝恩。

    如此一番操作下來,兩件事情就都確定了下來。

    小會議結束,朱元璋就得到消息,陳景恪回宮了,正在坤寧宮陪皇後說話。

    他本來想過去交代一些事情。

    但想了想還是沒有去,他相信馬皇後會將一切都說清楚的。

    且說在出宮的路上,群臣也一直在討論遷都和軍改民的事情。

    最終也沒得出什麽有用的結果。

    倒不是他們笨,什麽都看不出來。

    而是大家都長了八百個心眼,誰都不肯說實話,隻想著從別人嘴裏套話。(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