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什麽呂宋,叫楚國

字數:5593   加入書籤

A+A-




    新任禮部尚書言中虛出列道:“陛下,臣以為可效法朝鮮王國舊例,冊封一位親王於此。”

    “親王藩國自然親近大明,可以就近維護大明威嚴。”

    “還可以更好的教化當地蠻夷,使其明大義懂禮儀。”

    這其實就是大家心中所想,可從禮部尚書嘴裏說出來,屬實有點違和。

    你不應該維護宗藩關係嗎?怎麽支持朝廷吞並藩屬國了?

    朱元璋也大為意外,看來這言中虛雖然是儒生,但也沒想象中的迂腐嗎。

    不過他也沒有直接表露出心中所想,而是問群臣道:

    “諸卿以為此法如何?”

    很多大臣附和道:“臣等附議。”

    武將見文官這麽積極,也不甘人後,紛紛站出來支持。

    於是此事就此通過。

    少數反應比較遲鈍的,雖然覺得這麽做不好。

    可見大家都同意了,也沒敢站出來反對。

    接下來就是討論將哪個親王封過去。

    一開始還很正常,上一次封的是皇八子,皇九子早夭,這一次應該封皇十子魯王。

    群臣就開始吹捧魯王,謙恭下士,博學多識,琴棋書畫無不精通。

    這倒也不是尬吹,至少目前為止,魯王的表現完全對得起這麽讚美。

    朱元璋也非常欣賞這個兒子,聽到眾人如此誇讚心中非常開心。

    將魯王朱檀封過去,其實也是他的想法。

    本以為事情就這麽過去了,哪知道偏有人唱反調。

    國子祭酒龔敩站出來說道:“陛下,魯王雖然聰慧博學,然太過年輕缺少理政經驗。”

    “且呂宋乃蠻荒之地,其國雖滅,其民卻多躲入山林。”

    “新建的藩國首先要麵對的,就是這些叛民,恐少不了征伐之事。”

    “魯王擅文而不通武,能治民卻不善征戰。”

    “將其封往呂宋,對大明對他自己皆非善事。”

    “臣以為,當冊封一位能理政,又能征善戰的親王過去。”

    朱元璋本來還很不喜,但聽他分析過後,也不得不承認確實是這個道理。

    倒也不是說魯王一點軍事都不懂,隻是相對而言沒有文采那麽突出。

    最關鍵的還是他太年輕,沒有親自統兵上過戰場。

    是真通軍事,還是紙上談兵,沒有經過驗證。

    呂宋是大明經略南洋的起點,這第一步必須走好,否則後續會有很多麻煩。

    分封一位能力出眾的親王過去,更加穩妥一點。

    想到這裏,朱元璋臉色和善起來:“龔祭酒言之有理,然年長的皇子皆已分封,如之奈何啊。”

    龔敩胸有成竹的道:“這有何難,將一位年長的親王,改封過去就可以了。”

    “我相信,不論哪位親王被改封到呂宋,都會很開心的。”

    那可不是很開心嗎。

    大明內部的藩王,要被文臣武將盯著,要被朝廷忌憚,甚至還要被後來的皇帝嫉恨。

    分出去多好,天高皇帝遠,自己就是老大。

    而且那可是真正的封王建製,擁有完整的君王權力。

    誰不想去啊。

    話說到這裏,聰明的臣子已經猜到他的意思了。

    對啊,先趁這個機會,將年長的已經封藩的親王弄出去。

    後麵的親王到時候再說,大不了多弄點地。

    聽說海外島嶼很多,找幾個能住人的封一下不就完事兒了嗎。

    想到這裏,禮部尚書言中虛立即說道:

    “龔祭酒真乃老成持重之言,臣以為可行。”

    “年長親王,論能力和才學首推晉王,臣以為可以將他的封地改在呂宋。”

    不少大臣也紛紛站出來支持。

    晉王好啊,文武雙全,肯定能穩定呂宋,能在南洋維護大明的威嚴。

    呂宋新王,非晉王莫屬啊。

    不隻是文臣,很多武將一樣支持。

    至於原因,那自然是塞王權力太大,威脅的不隻是文官,而是整個朝廷。

    趕緊弄出去對誰都好。

    朱元璋這會兒也反應過來了。

    咱就說你們咋一反常態,不講什麽仁義道德,反而支持吞並呂宋。

    原來是在這裏等著咱呢。

    好好好,你們真是好樣的。

    但事實上他並沒有生氣。

    將諸王分封在國外,是早就決定好的事情。

    人就是這樣,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緒和認知裏,無法自拔。

    以前他就是如此,無視封藩的風險一意孤行。

    誰勸他就生氣,為此還殺了不少人。

    現在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他反而開始反思。

    自己以前確實太任性了,給子孫留下那麽大的禍患。

    而且他也能看得出,這些人確實是出於一片公心,是為大明好。

    自然不會生氣。

    不過朱棡和朱棣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前者正在經略中南半島,後者坐鎮北平。

    按照他的長遠計劃,日後朱棡往西域打,朱棣往北打。

    朱標坐鎮中央,朱棡朱棣開疆拓土,三兄弟一起為大明打下一片足夠大的疆土。

    給所有的子孫都弄一個藩國。

    當然,朱棡和朱棣的封國也肯定會有的,而且還要是最好的那種。

    不過他們的事情先不急,大明更需要他們。

    等朱濟熺和朱高熾長大了,再考慮封國的事情也不遲。

    到時候讓這倆臭小子去管理封國。

    這計劃,朱元璋早就想好了。

    所以,盡管不生群臣的氣,但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將朱棡封出去。

    “北元在外虎視眈眈,西域亦有強敵在側,大明還需要晉王穩定邊防,暫不可分封。”

    群臣一聽,還以為他不想將朱棡封出去,就有些急了,想要站出來爭辯。

    龔敩卻早有所料一般,先一步出聲道:“陛下英明,臣也以為塞王不可輕動。”

    “非但晉王不能封,燕王也不能封。”

    朱元璋對龔敩更加滿意,果然不愧是曾經的四輔官,就是懂咱的心意啊。

    “龔祭酒所言甚是,大明離不開兩位塞王……”

    龔敩立即接話道:“故,臣以為楚王是最適合的人選。”

    “其一,年長有理政的經驗。”

    “其二,軍事能力出眾,多次率軍平定蠻夷作亂,對蠻夷作戰經驗豐富。”

    還真不是尬吹,朱楨洪武十四年十八歲時就上戰場,洪武十五年二次征戰。

    洪武十八年,一年內征戰貴州和湖南,平定當地番蠻作亂。

    現在正在雲南圍剿北元殘存力量。

    別的不說,對蠻夷作戰的經驗那是相當豐富。

    其他人也反應過來了,晉王確實不能輕動啊。

    換成是他們當皇帝,也肯定不會在這個時候將晉王封出去。

    現在已經就藩的藩王總共也沒幾個。

    秦王朱樉被廢,齊王朱榑死於大火。

    周王朱橚沉迷醫學研究,沒有任何威脅。

    潭王朱梓……不對,現在是朝鮮王了,已經封王建製不算。

    剩下的也就晉王朱棡、燕王朱棣、楚王朱楨。

    前兩個塞王不能動,周王沒必要動,那就隻剩下楚王了。

    先將他弄出去也是個成績。(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