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給你封個猴兒吧

字數:5201   加入書籤

A+A-




    對於藍玉非要回家看兒子的行為,朱元璋內心其實並不生氣。

    原因很簡單,你藍玉越重視這倆兒子,就越容易被拿捏。

    當然,前提是不要延誤戰事。

    遼東之戰剛剛結束,將士們正需要休息,他留不留在遼東影響並不大。

    趁著寒冬回來看看也好。

    隻要他自己不嫌折騰就行。

    所以眾人也都沒多談此事,而是將話題轉向了冊封軍功上麵。

    中低級軍官的封賞,自有五軍都督府、兵部和禮部共同擬定,高級將領就需要朱元璋拍板了。

    首先自然是馮勝的,爵位是不能動了,開國公已經封無可封。

    唯一還能升的就是勳,從第八級護軍升到第九級柱國。

    朱元璋考慮再三,最終還是決定暫時不封。

    他是這麽對朱標說的:“咱再封他,等你繼位就沒有什麽東西可以給他了。”

    “所以咱就再壓一壓他,將來再由你給他加封柱國吧。”

    朱標除了謝恩,還能說啥。

    於是馮勝得的好處就是財物方麵的賞賜。

    藍玉的封賞也是財物,能不能更進一步,就看明年遠征漠北的戰果了。

    反倒是下麵的將領,獲得的封賞很大。

    比如朱壽獲封舳艫侯,張赫獲封航海侯。

    兩人都是大明開國將領,前者建國後主要負責漕運,後者負責剿滅倭寇。

    上次軍功爵製改革,重新考核軍功,兩人都被封為伯爵。

    這次征遼東,兩人全部參與其中,並立下不小的功勞。

    但這份功勞主要在於確保漕運安全,功勞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要不要封侯在兩可之間。

    這時候,另外一重身份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太子黨。

    兩人都是太子黨核心成員,朱標的的堅定支持者。

    於是朱元璋大手一揮,封侯,加開國。

    類似的情況非常多,朱元璋已經毫不掩飾自己的退位之心,對太子黨大加提拔封賞。

    並且藍玉的北伐大軍,骨幹也基本都是太子黨成員。

    其目的不言而喻。

    朱標什麽都沒說,默默的接受了這一切。

    當然了,說是太子黨,其實都是朱元璋的老臣。

    準確說,是朱元璋的老臣裏麵,率先對朱標效忠的那群人。

    正常來說,這是有利於國家政權交替的。

    父子共用一套班底,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政策的延續性。

    前提是,不能出意外。

    ……

    商量完這些人的事情,朱元璋將目光看向陳景恪,說道:

    “平高麗是你的計策,頭功也有你一份,要不咱給你也封個侯爵當當?”

    陳景恪連忙擺手:“您可別恩將仇報,我還想過幾天安生日子呢。”

    朱元璋罵道:“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爵位是多少人都求不來的東西,你竟然不要。”

    陳景恪說道:“我謝謝您的好意,這侯爵還是給別人吧,我等太孫將來給我封爵。”

    “嘿……”朱元璋不樂意了:“你給咱說清楚,為啥乖孫封得,咱封不得?”

    “要是說不出個一二三四來,咱今天非給伱封個侯不行,就封冠軍侯。”

    朱標無語搖頭,得,政務處理完,老爺子又開始逗人玩了。

    將公文收拾好,他就起身回了東宮。

    還有一大攤子事兒等著處理呢,他可沒那份兒閑心。

    陳景恪自然知道老朱在拿自己開心。

    正如不給馮勝柱國頭銜一樣,朱元璋不會太早給他特別厚的封賞。

    以他的功績,從現在就開始封,過不了多少年就到頂了。

    你在不在乎皇帝的封賞不重要,皇帝有沒有東西可封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皇帝覺得沒什麽能封給你的了,那你最好就要小心了。

    要麽思量一下造反的成功概率,要麽就急流勇退。

    就比如現在的徐達,軍方第一人,然而職務卻隻是假都督僉事。

    假就是暫代的意思,都督僉事是一個已經被廢除的職務。

    實際上已經不掌握任何權力了,全靠皇帝信任才有機會參讚軍國大事。

    當然,準太孫妃生父的身份也很重要。

    否則,大概率是掛個三公三師的榮譽頭銜,在應天養老。

    陳景恪要不想過早麵臨這一天,就不能過早封爵。

    至少也要等到朱標當政,才有機會封爵,想位極人臣隻能等朱雄英當皇帝。

    這也算是雙方的默契了。

    一天的政務處理完,陳景恪回到家中,提筆給方孝孺寫了一封信。

    簡短的客套敘舊之後就直奔主題。

    對他為朝鮮王朝溯本追源之事表示讚同,同時隱晦的提醒他別玩崩了。

    之後就是拜托他,將遼東和半島上的人文變遷了解清楚,並記錄好。

    再然後就是叮囑他保重身體,期待他歸來雲雲。

    寫史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尤其是朝鮮文字記錄不全,年代還非常久遠,更是麻煩。

    很多曆史,隻能從中原史書中翻找……沒有三五年是不可能有結果的。

    這期間倒不是說他不能回來,而是不能經常回來。

    不過還好,朱元璋給他封了個官,這幾年算是熬資曆。

    等朝鮮史書寫成,才是真正的攜帶榮譽而歸。

    直接進入中樞為官都不是問題。

    當然,也要看他自己願不願意為官了。

    這事兒還真不好說。

    方孝孺是個有大抱負的人,向來不缺少主見。

    一旦下定決心,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即便是陳景恪,也很難逼迫他做不願意的事情。

    當然,這也正是陳景恪選中他的原因。

    要是他唯唯諾諾,又如何能承擔得起給程朱理學掘墓的重任。

    事實上陳景恪卻不知道的是,方孝孺還真有著自己的計劃。

    大明程朱理學太過於強勢,想要推出新儒學阻力實在太大。

    即便有朝廷支持也很難。

    朝鮮的文人雖然也推崇程朱理學,但遠不及中原文人那麽癡迷和霸道。

    他想先在朝鮮文人群體裏站住腳,如果能成為旗幟人物就更好了。

    等時機成熟,就在那裏宣揚自己的新儒學。

    然後再攜帶門徒返回中原,正麵與程朱理學競爭。

    編寫朝鮮史,就是樹立威望的最佳時機。

    陳景恪要是知道了他的打算,恐怕也隻能感歎。

    不愧是敢喊出‘誅我十族又何妨’的人,又豈會變成任人擺布的棋子。

    接下來一段時間,陳景恪在新宗藩製度的框架下,製定了商貿之都計劃。

    大致確定了淡馬錫的製度框架。(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