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無名宰相
字數:5002 加入書籤
朱楨接到讓他回京的消息時,那可真是欣喜若狂。
朱梓被封為朝鮮王的事情,眾兄弟哪個不羨慕的眼珠子發紅?
在大明內部當藩王,權力大小且不去說,那可是被文武群臣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前兩三代君主有感情羈絆在,還不會拿他們如何。
後世君主呢?
血緣關係淡了,他們這些藩王就是仇寇。
看看西漢就知道了。
在大明本土之外當王,那才是真正的王。
他本以為自己沒這樣的機會了,沒想到餡餅突然就落到了自己頭上。
有多開心可想而知。
若不是還保留著幾分理智,他恨不得立即就快馬加鞭返回應天。
但就在這個考驗一個人性格和能力的時候,朱楨經受住了誘惑。
他沒有立即回京,而是先寫了一封長長的奏疏,表達了對恩賜的感激之情。
然後分析了雲南當前的局勢。
最後表示,戰事處在關鍵節點,臨陣換將乃是大忌,他會等到戰事告一段落再返回。
之後他就再次投入作戰之中。
而他被正式冊封諸侯王的消息,自然也是瞞不住人的,很快大家就都知道了,紛紛向他道喜。
以前因為他藩王身份,始終和他保持距離的文武官員,也一改常態主動親近。
甚至不少人表示,要把家中的子弟送到楚王麾下做事,希望您不要拒絕雲雲。
朱楨對誰都保持著禮節,但什麽都沒答應。
他很清楚,這時候自己做什麽都是錯的。
老老實實把這一仗打好,然後回京才是最佳選擇。
而因為他被封諸侯王,楚王衛隊也士氣高漲,作戰更加勇猛。
兩個月後活捉判將阿魯禿,為此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之後他就再也不做絲毫停留,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趕回應天。
對於楚王的回歸,應天的權貴官僚給予了很高的禮遇,很多人出城迎接。
沒來的也隨後送上了一份賀禮。
這種待遇,是當藩王的時候所享受不到的。
讓朱楨對諸侯王的身份更加期待。
呂宋貧瘠蠻荒咋了,那也是實打實的諸侯王。
在那裏老子一個人說了算,老子就是天。
再也不在大明受這個鳥氣了。
朱楨回京的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去拜見自家皇帝老子。
朱元璋對這個兒子的表現相當滿意,尤其是最後時刻的穩重,更是讓他無比欣慰。
狠狠的勉勵了一番。
然後叮囑他,好好配合朝廷經略南洋。
至於朝廷要如何做,又需要他怎麽配合,則一句都沒有說。
朱楨自然知道該怎麽做。
之後他沒有去探望自己的母親,而是先去拜見了太子朱標。
朱標對這個弟弟自然也是一番寬慰。
等朱楨詢問朝廷的南洋戰略的時候,他才開口將新宗藩體係講了一遍。
“楚國是大明在南洋分封的第一個同姓諸侯國,是大明南洋戰略成敗的關鍵。”
“希望你能配合朝廷,完成這個計劃。”
但他隻說了朝廷的計劃,卻並未說該如何配合。
朱楨很是疑惑,啥情況?是你們沒考慮清楚,還是讓我自己看著來?
等他去參拜了自己的母親,才從胡充妃那裏得到答案。
“這事兒別說太子,就算陛下知道的都不一定很清楚,你應該去問陳伴讀。”
朱楨疑惑的道:“陳伴讀?陳景恪?”
他自然知道陳伴讀是誰,隻是無法理解,這麽重要的事情為何要去問一個伴讀?
陳景恪的事跡他自然也知道,比一般人還要清楚。
可在背後出謀劃策,和一手操辦,是完全不一樣的。
皇帝和太子就這麽放心,將新宗藩體係和南洋交給一個乳臭未幹的少年?
胡充妃說道:“除了他還能有誰。”
朱楨驚訝的問道:“陛下和殿下就如此放心?”
胡充妃壓低聲音說道:“你以為呢,最近幾年大明的變革,全是出自他之手。”
“最近兩年陛下和殿下幾乎事事詢問他的意見……現在他就是大明的無名宰相。”
“你最好和他保持良好關係,以後做事會方便許多。”
朱楨雖然覺得不可思議,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仔細想想又覺得理所應當。
作為大明親王,他了解的消息比外臣更多。
陳景恪都做了什麽,他是很清楚的。
換成自己手下有個這樣的人,自己肯定也會重用。
至於年齡……在能力麵前又算得了什麽。
但又一個問題來了,該如何去見陳景恪。
私下拜訪?別開玩笑了。
從地位上來說,陳景恪隻是一個太孫伴讀,他是正兒八經的諸侯王。
從親戚關係上來說,陳景恪也是他妹夫。
不論從哪裏看,他去拜訪陳景恪都不合適。
讓陳景恪來見自己?
算了,還是別給自己找刺激了。
這時,還是胡充妃替兒子解決了難題。
“你找個他和太孫在一起的時間去拜訪太孫,不就可以了嗎。”
這樣的機會實在太好找了,陳景恪和朱雄英倆人和連體嬰兒一樣,隻要上班基本都在一起。
所以第二天上午,朱楨就見到了陳景恪。
朱雄英對這位六叔還是挺尊重的,見麵也是一番稱讚,並表示楚國的建設有需要幫忙的地方盡管開口。
朱楨趁機就說出了自己的問題,要如何配合朝廷。
都沒用陳景恪回答,朱雄英自己就給出了答案:
“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六叔要肩負起這個責任,將大明的標準推廣到整個南洋。”
朱楨頷首表示明白,這玩意兒的用意太簡單了,他自然知道。
“還有別的嗎?”
朱雄英說道:“有,配合淡馬錫的工作,同時監督淡馬錫的一舉一動,定期向朝廷匯報。”
陳景恪強調道:“一舉一動,事無巨細,全部都要匯報。”
監視淡馬錫,是朱元璋的意思,也是陳景恪自己的想法。
新宗藩體係和帝國計劃,對大明對這個時代,都是前所未有之事。
誰也不知道具體該如何實施。
在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什麽樣的問題,更是無法預料。
陳景恪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
為了防止淡馬錫出亂子,就必須要對它施加監管。(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