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布局開始

字數:10343   加入書籤

A+A-




    提起孟子大家先想到的是什麽?
    義。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孔孟的仁義思想,可以看做是儒家的核心所在。
    但是,如果將孟子和朱元璋聯係在一起,大家會想到什麽呢?
    答案是,民貴君輕。
    曾經因為這句話,老朱一度將孟子攆出了文廟。
    雖然後來又將孟子請了回去,但雙方之間的矛盾人盡皆知。
    所以目前大明有個潛規則,在官方場合盡量避免提到孟子。
    實在避不開,也要盡可能淡化‘孟子’本身的存在。
    說白了,隻提思想,不說思想來自於誰。
    自大明周報創刊以來,大多數先賢都被單獨點評過,唯獨孟子沒有人敢碰。
    原因大家都懂。
    現在突然出現大量關於孟子的文章,隻要不傻都知道是什麽原因。
    這是在試探朱元璋的底線。
    自方孝孺和解縉重提,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沒有遭到老朱的打擊,很多人就產生了一些想法。
    醞釀了這麽久,某些人終於忍不住,開始做進一步的試探了。
    相關文章發表之後,朝廷依然沒有任何表示。
    文人群體都喜笑顏開,形勢真的變了,我們的好日子來了。
    已經有人忍不住提前開始慶祝。
    有些穩重的,則已經做好了繼續試探的準備。
    看看太上皇的底線到底在哪。
    對於這種情況,方孝孺卻充滿了擔憂。
    就算太上皇的想法有所改變,可你們也不能像今天這樣騎臉輸出吧?
    換成任何君王,都無法忍受權威被挑戰。
    更何況是乾綱獨斷的洪武皇帝。
    恐怕要不了多久,打擊就會接踵而至。
    自己率先重提‘公天下’思想,真追究起來少不了被清算。
    那些人恐怕不隻是為了試探太上皇,還想借助此事來打擊自己,從而打擊唯物學。
    他知道,自己被別人利用了。
    可事情已經由不得他。
    與之相反的是,解縉非常高興。
    當陳景恪詢問他的看法時,他樂觀的表示,這才是真正的尊崇先賢思想。
    太上皇是心懷天下的君主雲雲。
    陳景恪歎息一聲,說道:“朝廷準備派人去南洋擔任督學,指導監督各藩屬國的文教工作,我準備舉薦你擔任此職。”
    解縉的表情頓時僵住了,過了好一會兒重歸平靜。
    竟然沒有任何抱怨,也沒有抗議,而是說道:
    “為了保住我,你沒少花費心思吧?”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以你的學問和能力,擔任南洋督學綽綽有餘。”
    “況且太上皇、太子都十分器重你,讓你去南洋,也是不想你被人利用。”
    “希望你能理解他們的苦心。”
    解縉麵露感激之色,朝皇宮行禮道:“臣必不負太上皇、皇上、太子厚望。”
    然後他擔憂的道:“希直兄不會受到牽連吧?”
    陳景恪說道:“放心,孰是孰非太上皇心裏非常清楚,就算要懲處某些人,也不會牽連到你二人。”
    “否則也不會讓你去南洋擔任督學了。”
    “而且等你走後,將會由希直兄擔任翰林院學士兼周報總編輯。”
    解縉也不是腐儒,馬上就從這個任命察覺到了異常,追問道:
    “太上皇對儒學不滿?”
    陳景恪自然不能告訴他真實意圖,隻是道:
    “是的,太上皇對儒生的保守多有不滿,準備動一動。”
    “讓你去南洋,也是因為你和儒家關係密切,不想你夾在中間不好做人。”
    解縉果然被誤導,想到了第一期國家計劃,完成度低的讓人無法直視。
    應該是這一點,引起了太上皇的不滿。
    畢竟老朱做事向來雷厲風行,這是有先例在的。
    再加上朱標掌權期間,選拔培養了大批新式官吏。
    老舊官僚不退,新式官吏就無法上位。
    在他想來,太上皇應該是準備快刀斬亂麻,完成新老交替。
    甚至他還想到了另外一點,陳景恪的大同世界。
    一旦發表必然會遭到其他學派的抨擊。
    自己和陳景恪的私交雖然很好,畢竟是儒生身份。
    更何況,現在掌管大明周報的大多都是儒生。
    到時候報紙很可能會成為,批判大同世界的主戰場。
    現在自己退出,儒家‘叛徒’方孝孺掌管大明周報,接下來再將核心成員換一遍。
    大明周報就會變成鼓吹大同世界的地方。
    對此,解縉沒有任何其他想法。
    他是儒生不假,卻不是腐儒。
    對那種保守派官僚,也確實多有不滿。
    陳景恪的大同世界他看過,確實很優秀,至少比目前的各派更適應大明的需求。
    他和方孝孺之所以敢重提‘公天下’思想,就是受到大同世界的影響。
    這麽優秀的學問,就應該推行天下。
    太上皇采用雷霆手段,完全沒有什麽問題。
    他反而很感激老朱,在這種時候將他調到南洋,避免他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對於解縉的反應,陳景恪心中有些羞愧。
    欺騙朋友實在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即便有足夠的理由。
    不過他心中也不禁讚歎,解縉才是真正的儒生。
    儒家思想能引導華夏上千年,不是沒有原因的。
    ――
    很快第二次試探來了,有人公然打出了這樣一個標題:
    天之立君,本以為民。
    裏麵的內容也一點虛的都沒有,起手就是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
    可以說,這簡直就是照著老朱臉上抽大嘴巴子。
    就連最樂觀的人,都有些發怵。
    讓你們試探,不是讓你們直接騎臉啊。
    這下可完了。
    果不其然,對於這篇文章老朱直接破防了,當著群臣的麵訓斥了解縉。
    如此不忠不孝的反叛文章,竟然能出現在大明周報上,要你們何用?
    然後不顧群臣求情,將解縉發配南洋擔任督學。
    同時下令,對大明周報編輯部進行審查,務必將這些無君無父之輩全部踢出去。
    聽到這個處置結果,群臣反而鬆了口氣。
    老朱方才那表情,還以為他要大開殺戒呢。
    沒想到隻是發配南洋……
    等等,南洋督學?
    這好像是個肥差啊。
    一手建立南洋的文教體係,等於將自己的影響力擴散到整個南洋。
    以後南洋的文人見了他,都得喊一聲大宗師。
    這是多大的影響力?
    再過幾年攜大勢重回中樞,少說也得是禮部侍郎級別的。
    如果能讓皇帝滿意,禮部尚書乃至入閣都有可能。
    這哪是發配,這分明是重用。
    太上皇這是老糊塗了啊。
    當然,隻有傻子才會認為老朱糊塗了,大多數人都認為老朱還是惜才的。
    扔到南洋那種艱苦的地方是處罰,擔任督學是磨煉。
    可以說是危險與機遇並存的地方。
    有些人隻看到了危險,覺得不值。
    有些人則看到了機遇,有機會入閣,這樣的機會哪怕豁出命都值。
    但不管怎麽說,此舉再次幫解縉揚了名。
    目前他可謂是自宋濂、劉伯溫等人之後,名氣最大的大儒了。
    另一邊,朱雄英悄悄對陳景恪說道:
    “老爺子這氣不像是假的,你寫的這篇文章殺傷力確實大啊。”
    陳景恪不確定的道:“不會吧,這不是太上皇讓我寫的嗎。”
    “還讓我寫的犀利點,這樣他發怒才合情合理。”
    朱雄英幸災樂禍的道:“那你也不能專門戳老頭子的痛處啊。”
    “等著吧,他肯定收拾你。”
    陳景恪不禁縮了縮脖子,不會吧,老朱應該沒這麽小氣吧。
    是的,這篇文章出自陳景恪之手。
    目的就是打亂儒生們的計劃,同時給老朱創造一個發怒的機會,不露痕跡的對大明周報編輯部來一次大換血。
    至於這麽做會不會將儒生們給嚇住,讓他們不敢往道德製高點上爬。
    完全不用擔心。
    權力就是最好的誘餌,即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危險,依然會有無數人為了那百分之一的可能前赴後繼。
    更何況,就算他們慫了,大不了再寫幾篇文章引領一下。
    隻要他們對權力還有渴望,就不可能逃得掉。
    朱元璋表現的非常生氣,根本就沒有給解縉預留多少時間。
    旨意下達的第三天,吏部就將所有的手續給辦好了。
    言外之意非常明顯,趕緊滾蛋,一天都別耽擱。
    於是,解縉在離新年隻有十天的情況下,帶著隨從踏上了前往淡馬錫的船。
    這天近千人來為他送行,陳景恪和方孝孺自然也來了。
    隻不過他們兩人沒有露麵,而是在遠處目送解縉的離開。
    等船消失在江麵,方孝孺轉頭說道:
    “說吧,你們到底想要做什麽。”
    陳景恪不動聲色的道:“還能做什麽,替換一批守舊官吏。”
    “打壓一下儒家,為我的大同世界推行創造條件。”
    “這些縉紳應該都和你說過了吧,還問我做什麽。”
    方孝孺嚴肅的道:“縉紳雖然學識淵博,為人也很聰慧,然還是太方正了。”
    “以太上皇的性情,想做這些根本就不會如此拐彎抹角。”
    “他會直接下令去做,根本不會管別人反對與否。”
    “現在他兜了這麽大一個圈子,必然有更大的謀劃。”
    “啪啪啪……”陳景恪不禁鼓掌道:“希直兄自從放棄恢複周禮的念頭,是愈發的聰明了。”
    “事情果然瞞不住你。”
    方孝孺絲毫不為所動,追問道:“你們到底要做什麽?”
    陳景恪笑道:“其實本來也沒打算瞞你,因為這件事情必須你……準確是說大明周報配合才行。”
    “本來我還想著,如何開口說與你聽,不成想你竟然看出了破綻。”
    方孝孺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的看著他。
    陳景恪笑了兩聲,感覺無趣,就聳了聳肩說道:
    “走,去我家再詳細說與你聽。”
    於是兩人就來到安平侯府,陳景恪下人全部離開,未經允許不可靠近。
    才與方孝孺說出了最終目的。
    “……這次的目標是孔家和儒家。”
    “嘶。”方孝孺倒吸一口涼氣,道:“你們……想過後果嗎?”
    陳景恪說道:“所以要做好萬全準備。”
    “軍方的調動已經開始,確保不會發生動亂。”
    “隻要亂不起來,儒生的反抗就毫無用處。”
    方孝孺下意識的問道:“打壓儒家之後呢……”
    話才說一半,他陡然醒悟過來,不敢置信的道:
    “太上皇竟然如此相信你?”
    顯然,他也想到了用大同世界替代儒家。
    可正因為明白,才更加覺得不可思議。
    倒不是他覺得大同世界有問題,而是這部書還未發表,沒有任何的基礎。
    沒有人知道,它到底能不能兜住底。
    萬一兜不住呢?恐怕會引起巨大的動蕩。
    這是曆朝曆代的君主,都不願意見到的。
    你見過哪個得國的君主,希望國家產生動蕩的?
    都是通過各種手段,力求讓國家安穩。
    朱元璋雖然雷厲風行,可他的目的也是讓國家穩固。
    現在這般激進,隻有一個答案,那就是極度信任陳景恪。
    相信他的大同世界能兜底。
    這種信任,太不可思議了。
    陳景恪也在暗暗觀察方孝孺,見他的注意力,一直在大同世界上,心中暗喜。
    很好,一點都沒有關心孔家和儒家,顯然在內心裏他已經徹底擺脫了儒家標簽。
    是個不錯的盟友。
    事實上方孝孺對孔家確實不怎麽感冒,他最早就是要求恢複周禮。
    周禮的創造者是誰?
    周公啊。
    甚至儒家最早讚頌的聖人,一直是周公。
    這就好比,基教是耶穌創造的,但他們信仰的神靈是上帝。
    儒家也是如此,孔子創造了儒家,他們歌頌的聖人是周公。
    直到唐宋時期,孔子在儒家的地位才超過周公。
    作為矢誌複興周禮的方孝孺,最尊崇的自然是周公。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就反孔子。
    他並不反孔子,還很尊重孔子,隻是對孔家不感冒而已。
    說白了,孔子是孔子,孔家是孔家。
    他向來分的很清楚。
    後來他開創唯物學,正式自立門戶,對孔家就更無所謂了。
    朝廷要滅孔家,他一點意見都沒有。
    打壓取代儒學,他也一樣沒有意見,時代發展的趨勢而已。
    唯物曆史學早就揭示了這一切。
    陳景恪也正是因為明白他的想法,才讓他來接替解縉掌管大明周報。
    但猜測歸猜測,此時親耳聽到方孝孺的保證,他還是很高興的。
    於是說道:“太上皇不隻是要對官僚體係大換血,思想界也是一樣。”
    “不隻是我的大同世界,你的唯物學一樣是受益者。”
    方孝孺搖搖頭,說道:“你的辯證法思想讓我明白了,單純的唯物論其實有失偏頗。”
    “現在我正在想辦法對這方麵進行完善。”
    “在完善之前,是無法承擔引導華夏文明重任的。”
    “若不用儒家,隻有你的大同世界才有希望接過這個重任。”
    “所以……”
    說到這裏,他鄭重的道:“我這裏你放心,會全力配合你們。”
    “但我希望,你們對儒家隻是打壓而不是徹底消滅。”
    陳景恪露出笑容,說道:“怎麽可能,儒家引導華夏思想上千年,早已經融入了我們的骨子裏。”
    “更何況,我的大同世界,就是基於儒家思想推陳出新得來。”
    “真徹底消滅儒家,大同思想也同樣無法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