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上鉤

字數:9722   加入書籤

A+A-




    陳景恪明確告訴方孝孺,這次的目標實為孔家和理學。
    對於儒家,隻是打壓逼迫他們自我革新。
    這讓方孝孺徹底放下了心中的顧慮。
    雖然他叛出儒家自立門戶,可內心裏對儒家依然有很深的感情。
    其二,儒家思想繼承周公思想,統治華夏兩千年,已經和華夏融為一體。
    真徹底廢了那華夏還是華夏嗎?
    所以他並不希望儒家被徹底廢除。
    至於孔家和理學……
    作為一個崇尚周禮,一度要求全麵恢複周禮的人表示,這倆是什麽玩意兒。
    在得到陳景恪的保證後,他再無後顧之憂,加入了計劃之中。
    他加入進來的原因也並不複雜。
    既不是打擊孔家,也不是針對理學。
    而是坐在這個位置上,有助於推廣他的學說。
    其二,為了大同世界。
    他覺得這樣的思想,就應該推行天下,取代保守的理學。
    況且,這部書是陳景恪所著不假,可他也全程參與了後續的修繕,並提出了不少建議。
    陳景恪還在某些他有重大貢獻的篇幅裏,將他的名字並列寫在了作者欄。
    所以,於公於私他都希望大同世界發表。
    老朱那邊得到消息後,立即下旨擢其為翰林院學士、大明周報總編撰。
    這個任命不出意外的,遭到了以理學為首的讀書人的反對。
    他們從學問、人品等等方麵,對方孝孺進行抨擊,言必稱‘儒家叛徒’。
    方孝孺天天和人互噴,什麽難聽話沒聽過,直接無視了他們的言論。
    反手就給老朱遞上了一份名單,全都是翰林院、大明周報理學派的中堅力量。
    要求將這些人全都替換了。
    原因非常簡單,能力不足無法勝任工作。
    老朱二話不說直接批準。
    緊接著,方孝孺提交了一份名單,希望用這些人填充空缺。
    名單上的人有一半來自於唯物派,剩下的一部分來自法家,一部分來自計官。
    這可以說是明目張膽的用人以私了。
    老朱卻直接批複,準。
    不過老朱也塞了一些人,去大明日報擔任要職。
    重點是審核部門。
    雖然這次是他們用計算計理學派,可那篇文章能出現在報紙上,本身就暴露了很多問題。
    老朱豈能不將這個漏洞給堵住。
    編輯部門比較複雜不太好掌控,審核部門就簡單了。
    報紙定版後,必須經過他們審核,通過了才能刊印發行。
    隻要將這個部門掌握在手裏,就不怕報紙出問題。
    算上解縉卸任時被踢出局的官吏,這下大明周報幾乎沒有理學派的人了。
    翰林院內本就各派能人匯聚,理學派雖然勢大卻遠不能一手遮天。
    現在失去了大批中堅力量,更是逐漸失去了對這個部門的掌控力。
    這些說來話長,實際上都是在短短幾天內發生的。
    朱元璋隻是幾道旨意,就讓翰林院換了個模樣。
    再次向世人證明,大明的天依然是他洪武大帝。
    等這些事情忙完,正好到了新年。
    這個新年過的稍微有些冷清,就連朝廷都沒有大肆慶祝。
    除了例行的賞賜之外,再沒有別的慶祝。
    群臣自然也知道原因,不會主動觸這個眉頭,節日期間都非常低調。
    就這樣多災多難的建章五年結束了,群臣無不滿懷期待,希望建章六年能順利一些。
    然而似乎在和他們做對一般,上元節剛過一個噩耗傳來。
    西寧公沐英病逝,沐春和周王朱正運送棺槨回京。
    即便早就有所預料,當確切消息傳來,朝廷上下無不為之哀歎。
    老朱也是虎目含淚,下旨沿途州縣為扶靈隊伍提供一切便利。
    大家更擔心的還是馬娘娘和朱標,能否經受住這樣的打擊。
    一開始大家還想著能不能瞞著他們。
    但考慮過後還是打消了這個想法。
    根本就瞞不住。
    靈柩早晚要到達洛陽的,到時候還是要讓他們知道。
    最終,老朱親自將這個消息告訴了他們。
    所幸,兩人都已經有了心理準備。
    雖然很是悲傷,卻沒有再如上次那般情緒崩潰。
    這讓眾人都鬆了口氣。
    不過發生了這麽大的事情,群臣也知道老朱正處在敏感狀態,不能輕易觸他黴頭。
    這讓朝堂上清淨了不少。
    就連彈劾方孝孺的奏疏都少了許多。
    方孝孺則趁此機會,牢牢將翰林院和大明周報,掌握在了自己手裏。
    半個月後,沐英的棺槨進京。
    朱雄英穿上孝服,率文武百官出城三十裏迎接。
    接著就是沐英的後事,沒什麽可說的。
    追封其為黔寧王,諡號昭靖,並陪葬皇陵。
    停靈期間,朱元璋、馬娘娘和朱標來看了他最後一眼。
    之後沐英被安葬在朱元璋的陵墓內。
    朱元璋的皇陵最初選址在應天,後來確認要遷都就停建了。
    遷都洛陽之後,重新勘探風水,最終將陵寢位置放在了邙山山脈鳳凰山附近。
    並且還圈定了一大片土地,作為皇家墓葬所在。
    隻要不是弄成秦皇陵那樣,這片土地足夠安葬三五十個帝王。
    這其實也是馬娘娘的意思,怕後人亂來害民,提前規劃好了。
    這可不是無用功。
    對中國人而言,喪葬曆來是大事,不能埋進祖墳那會死不瞑目的。
    就算再混賬的皇帝,都不可能將自己埋在家族墓葬之外。
    這就可以確保,後世皇帝再怎麽折騰自己的陵墓,也隻能在這個小圈子裏弄。
    能有效降低對國家的損害。
    朱元璋的陵寢,是遷都第二年就開始營建的,早就已經完工了。
    朱標的陵寢是他登基第三年開始營建,目前也基本完工。
    隻是沒想到墓主人還沒入住,沐英就先埋進去了。
    按照規矩,守孝應該是三年。
    但老朱怎麽可能讓沐春真的守孝三年,於是將其奪情起複。
    沐春隻守孝四十九天,就踏上了前往雲南的道路。
    老朱讓其承襲了西寧公爵位,並接任了沐英生前擔任的所有職務,繼續為朝廷鎮守雲南。
    這可以說是獨一份的恩寵了。
    陳景恪自然也全程參與了沐英的後事,對於這位忠義之士的離去,心中也不免悲傷。
    至於沐春,之前就多有接觸,互相還是比較了解的。
    活脫脫第二個沐英。
    正應了那句話,虎父無犬子。
    讓他鎮守雲南,是一個讓人放心的選擇。
    更何況曆史上沐家世鎮雲南,將此地由羈縻地改造成熟土,對大明對華夏都是有大功的。
    陳景恪自然不會多事,去做什麽改變。
    就算要改變,那也是等雲南徹底穩固了再說。
    除了沐春,沐家還有一個人讓陳景恪很有好感,那就是老二沐晟。
    為人冷峻不苟言笑,性情沉穩有度,喜好讀書。
    且他還繼承了父親的勇武,對兵法非常精通。
    沐春奪情起複,他這個次子就沒這樣的機會了,要留在洛陽守孝三年。
    陳景恪決定,以後多打打交道。
    等沐春赴任,也標誌著沐英之事告一段落。
    馬娘娘和朱標的身體也並未出問題,這算是為數不多讓大家高興的事情了。
    不過,這將近兩個月時間,朝廷可沒有停擺。
    各種事情每天都照常推進。
    比如,第二期國家計劃頒布。
    比起第一期簡化了許多倍,也詳細了很多。
    這讓群臣都鬆了口氣。
    至少不是摸不著頭腦了。
    東南的災情早已過去,重建工作轟轟烈烈的展開。
    為此朝廷調撥了無數的錢糧物資過去。
    除此之外,還從人口稠密地區,遷徙了二十餘萬戶百姓分散安置在南洋十五個藩屬國。
    當然,這些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朝廷計劃是半年內完成。
    與此同時,朱元璋還以輪換為名,抽調了交趾、遼東、草原、河西等地的兵馬回防。
    這確實是常規輪換,並沒有引起群臣的懷疑。
    而且隨著沐英後事結束,朝廷恢複正常,理學派又開始蠢蠢欲動。
    不過這次他們不敢在捋朱元璋的虎須,而是將目標對準了方孝孺。
    必須要將這個叛徒壓下去,奪回翰林院和大明周報的掌控權。
    但還沒等他們行動,方孝孺先有了動作。
    他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徙木立信。
    內容先是講了吳起和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來點名自己的主旨,說明誠信是多麽重要。
    是的,徙木立信並不是商鞅的專利,最早是吳起幹的,後來被商鞅學去了。
    但你以為這是一篇講誠信的文章,那就錯了。
    借著這個故事,他先是闡明朝廷要有誠信,否則無法取信於民。
    一個不能獲得萬民信任的朝廷,是無法長治久安的。
    然後他提出了一個問題,該如何才能取信於民?又該如何維護誠信?
    接著他筆鋒一轉,將話題轉到了禮法上。
    禮法關係國家存亡,禮樂崩壞則國家不存。
    所以朝廷應該重視禮法,尤其是要杜絕權貴違反禮法。
    如果禮法的製定者都不遵守,其他人又怎麽會去遵守?
    大家都不遵守禮法,國將不國。
    禮法都崩壞了,所謂誠信不過是笑話罷了。
    最終他得出一個結論,想要取信於民維護誠信,就必須要嚴明法紀。
    尤其是嚴厲打擊達官權貴踐踏禮法。
    文章的最後,他用了一句話:王子犯法亦當與庶民同罪,況人臣呼。
    表麵看,這句話是在說,王子犯法都要嚴厲處罰,更何況是臣子。
    然而聯想到之前發生的吹捧孟子之事,大家都明白,這句話的重心再前半句。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說的更直白了,方孝孺依然在鼓吹‘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這時,大家才後知後覺的想起一件事情,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正是解縉和方孝孺。
    解縉因為工作失誤被貶謫到南洋,方孝孺卻還在啊。
    他並沒有被嚇退,依然在努力鼓吹公天下,在試探朝廷的底線。
    這一下,大家既佩服他的無畏,又覺得他有點不識時務。
    不過文人最講究的就是氣節,大多數人對他還是持讚賞態度的。
    這下就輪到理學尷尬了。
    繼續攻擊方孝孺?不得人心啊。
    更何況,比起將方孝孺攆下台,大家還是覺得推行‘公天下’更重要。
    畢竟一旦‘公天下’概念,重新被大眾接受。
    他們士大夫階級將再次掌握天下權柄。
    與天子共治天下啊,多麽的誘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和方孝孺利益是一致的。
    可就這樣放過方孝孺那個叛徒,他們依然有點不甘心。
    這時有人說道:“大家莫非忘了解縉紳是因何被貶謫的?”
    “報紙確實很重要,可也是一座火爐,不小心就會燒到自己。”
    “正好讓方孝孺頂在前麵,替大家吸引朝廷怒火。”
    眾人都不禁眼前一亮,確實啊。
    方孝孺也鼓吹公天下思想,這與我們是一致的。
    那我們寫宣揚公天下的思想,他必然不會卡著不刊登。
    真要有文章寫的過分,他方孝孺就是第一個倒黴的。
    “方孝孺就是我們手中的刀,諸位何必在這個時候為難他?”
    “等將來大事成了,在收拾他也不遲。”
    於是彈劾方孝孺的人很快就消失不見了。
    而報紙上開始頻繁出現一些‘取信於民’的文章。
    還有一些‘強項令’的故事,也被刊登在上麵。
    話裏話外的意思就一個,你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有些規矩必須遵守。
    至於什麽規矩,他們沒有說。
    等限製了皇權,規矩還不是由我們說了算。
    因為這些文章,老朱幾次訓斥方孝孺,甚至還數次發出警告。
    這下理學派的官員就更高興了,果然如他們所想,方孝孺成背鍋的了。
    於是,很奇怪的一幕出現了。
    原本彈劾方孝孺的人,這次紛紛站出來維護他。
    老朱似乎也沒想到,竟然有這麽多人維護他,竟然選擇了息事寧人。
    當然,也有可能是那些文章,沒有觸及到他的底線。
    總之,部分人覺得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果,不禁彈冠相慶。
    事實上他們不知道的是,那些文章很多是陳景恪等人匿名寫的。
    他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導著走向了名為道德製高點的高台。
    如果僅僅隻是發表幾篇文章,能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
    鼓吹公天下的那幫人,已經不滿足於寫文章了。
    他們迫切希望發生一些事情,讓他們好好發揮一下。
    好巧不巧,就在這時還真有把柄送到了他們手裏。
    代王朱桂外出踏青,縱馬踐踏農田,還鞭撻阻止他的百姓。
    消息傳出,文臣們都興奮了。
    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好好做一篇文章。
    彈劾朱桂的奏疏,已經如雪片一般飛向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