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久違的上課

字數:9469   加入書籤

A+A-




    民間對此事的看法?
    陳景恪和朱雄英遲疑了好半天也不敢回答,主要是怕老朱氣出個好歹來。
    隻看表情老朱就猜到了情況,冷哼道:
    “是不是一片歡呼,以為大明出了一大群青天大老爺,可以為他們主持公道了?”
    朱雄英連忙回道:“百姓多愚昧無知,皇爺爺您別與他們一般見識。”
    哪知,聽了這話老朱不樂意了。
    瞪了他一眼,說道:“咱何時與他們一般見識了?”
    “還有,什麽叫百姓愚昧無知?”
    “景恪教你那麽多東西,都喂狗了是吧?”
    “百姓無知是真的,可一點都不愚昧。”
    “而且百姓無知怪他們自己嗎?那是沒人教。”
    “不教卻指責他們無知,那是肉食者的傲慢。”
    “咱當年也是窮苦百姓,那時候隨便來個識字的,咱都得仰視人家。”
    “可後來咱通過學習補足了短板,很快就超過了那些自詡聰明的人,最終獲得了天下。”
    “誰敢說百姓愚昧?”
    這一通噴,把朱雄英罵的是狗頭淋血。
    朱雄英那叫一個委屈,我是怕你生氣責備百姓,才故意這麽說的。
    你怎麽還給我上綱上線起來了?
    真比起同理心,我比你豐富好吧。
    你老人家才是忘本呢,當了皇帝就忘了當年的苦。
    要不是碰到景恪,大明還不知道被你霍霍成什麽樣呢。
    但這話他隻敢心裏想想,可不敢說出口。
    一旁陳景恪差點笑瘋了,老朱這是心裏有氣,故意拿朱雄英撒氣呢。
    竟然拿朱雄英撒氣,這可真是少見啊。
    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老朱確實被氣的不行了。
    馬娘娘這次也沒有直接維護寶貝孫子,輕輕撫著老朱的後心口替他順氣:
    “好了好了,雄英也是一時口誤,罵兩句就好了,別把自己給氣著了。”
    老朱也順坡下驢,冷哼一聲道:“百姓越是被誤導,就越說明輿論的重要性。”
    “日後必須要牢牢的將輿論權掌握在手裏,不可授予他人。”
    朱雄英連忙說道:“是,皇爺爺您放心,我一定將大明周報掌握在手裏。”
    “就算景恪想伸手,我都得和他翻臉。”
    陳景恪:???????
    馬娘娘不禁笑了起來:“這孩子,竟胡說八道。”
    老朱無語的瞪了他一眼,不過也知道這孫子是故意打岔,並沒有當真,而是說道:
    “百姓高興的好啊,百姓越高興,越吹捧他們,後麵咱們的計劃效果才越好。”
    “咱不但不生氣,還要給他們加把勁兒。”
    “告訴方孝孺,讓他在報紙上狠狠的鼓吹,一定要把他們吹到天上去。”
    “嗯……退朝後咱狠狠的抽了朱桂的鞭子,還把他發配去守皇陵,這事兒也刊登上去。”
    “就說咱被他們逼宮給嚇到了,說咱老糊塗好欺負也行。”
    “總之,一定要幫他們把火燒的旺旺的。”
    朱雄英恨恨的道:“您放心,我會親自盯著此事的。”
    娘的,竟然害我被皇爺爺罵,你們給我等著。
    陳景恪則有些感歎,老朱是少有的不好麵子的大一統王朝君主。
    換成別的皇帝,誰會往自己臉上抹黑?
    丟麵子的事兒,遮掩還來不及呢,又怎麽會大肆宣揚。
    哪怕是挖陷阱陰人,也要先保證自己的麵子。
    這種性格前世就有體現,明初宗室的那些類人行為,後人是從哪裏知道的?
    不是別人寫的史書、隨筆、地方誌之類的書籍,而是老朱自己編寫的《禦製紀非錄》。
    換成別的皇帝,誰有這個氣量?
    當然,他放縱兒子為惡,這確實是他不足的地方。
    咱們辯證的去看,沒必要非黑即白。
    等等……
    陳景恪重新回憶老朱的話,發現情況不對啊,連忙說道:
    “陛下,萬萬不可啊。”
    老朱說道:“什麽萬萬不可?你還好這點虛名不成?”
    陳景恪連忙擺手說道:“不是,我是說讓代王去守陵萬萬不可。”
    老朱樂了:“誒嘿,奇了怪了,你不是最痛恨宗室權貴為惡嗎?”
    “怎麽反倒為他求起情來了?”
    馬娘娘似乎已經猜到他想說什麽,含笑在一旁坐好。
    陳景恪解釋道:“我不是為代王求情,而是事情不能這麽辦?”
    “陛下應當知道,我一直在強調的幾個法律基本原則。”
    罪刑法定,罪責刑罰相適應等等。
    “代王所犯的過錯,按照律法賠償損失就足夠了。”
    “就算考慮加重情節,笞十杖足矣。”
    “至於後續的禁足之類的,是你作為父親對他施行家法,沒人能置喙。”
    “可廢除其親王待遇,發配去鳳陽守皇陵,就屬於禮法管轄範疇了。”
    “無故而廢親王爵,於禮不合。”
    “且也會給後世人立下一個很壞的規矩。”
    “哪個皇帝看兄弟或者其他宗親不順眼,隨便找個借口就發配去守皇陵了。”
    “群臣勸阻,他就拿您處罰代王之事做例子,說這是祖宗成法。”
    “到時候該怎麽辦?”
    老朱表情也凝重起來,他雖然很愛護血親,也希望子孫都和睦團圓。
    可作為帝王他很清楚,這是不可能的。
    大明開國三代君主父慈子孝,已經是曆史上罕有之事,怎麽還能奢望更多。
    所以在《皇明祖訓》裏,他明確寫了,在權力麵前就算是父子兄弟也得提防。
    今天他敢如此處置代王,那以後必然會有人效仿。
    這根本就不用懷疑。
    然後,老朱轉頭對馬娘娘抱怨道:“妹子你方才為什麽不勸咱?”
    馬娘娘沒好氣的道:“你當時正在氣頭上,我勸你做什麽?”
    “原本我想等你氣消了在和你說此事,哪知道景恪先提起了。”
    然後她誇讚道:“景恪真是好孩子,想法和我一般模樣。”
    老朱心裏別提多氣了,你這婆娘,要不是……要不是……
    要不是看你身體不好,咱早就收拾你了。
    這麽想,老朱心裏頓時舒坦多了。
    咱就是疼愛媳婦讓著她,不是怕她,哼。
    不過盡管有陳景恪勸諫,老朱依然沒有立即收回命令。
    “先嚇唬嚇唬那個混賬東西,給他長長記性。”
    對此大家倒沒有反對,朱桂確實有些死性不改。
    try{ggauto;} catc101nove.come="margin: 0px auto;">
    老朱好幾個兒子性情都不咋地。
    可是經過這次取消親王封國,並親自教導之事,年齡小的那幾個都收心了。
    隻有朱桂,那是真的毫無耳性。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大道理也講了,全都沒用。
    希望這次的教訓,能讓他有所長進吧。
    幾人稍稍討論了一下教育問題,話題就轉回了國家大事上麵。
    主要談論的就是打壓儒家的事情。
    聊著聊著,眾人發現了一個問題。
    雖然這次事件整個儒家都參與了進來,可七八成都是理學派。
    這太反常了。
    馬娘娘不禁奇怪的道:“當官的都有一顆七竅玲瓏心,向來不肯輕易相信別人。”
    “為何這次理學派竟如此團結?”
    別扯什麽學派利益之類的,漢朝獨尊儒術的時候,也沒見其他學派這麽團結。
    唐朝道家逆勢而上成為第一顯學,儒家地位還在佛教之下,也沒見儒家的人團結起來爭取利益。
    即便是宋朝,儒家也隻是默契的排擠其他學派,從來沒有如今日這般齊心協力過。
    更何況現在還不是什麽學術之爭,而是單純的權力鬥爭。
    也難怪她會如此疑惑。
    非但是她,老朱和朱雄英也同樣如此。
    陳景恪心道,這個問題要是以前問,我還真答不上來。
    現在嗎,可以試著給出答案了。
    這個答案還不是從前世學到的,而是他研究大明的政治製度,再對比古今得出的一個結論。
    而且,這個結論不隻是能回答理學派空前團結的問題。
    還能用來回答為何前世大明的黨爭如此激烈。
    腦海裏迅速回憶自己的研究成果,斟酌著要如何回答。
    這時,朱雄英卻先開口說道:“我倒是有一點想法。”
    老朱高興的道:“哦?有想法好啊,來給咱說說你的想法。”
    陳景恪也以目光鼓勵。
    得到鼓勵,朱雄英也雀躍不已,說道:
    “漢朝雖然提出了獨尊儒術,但實際上是儒法道兵並用。”
    “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華夏化,它的思想也被朝廷采用。”
    “此後一直到宋朝,皆是如此。”
    “宋朝重用儒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獨尊儒術。”
    “三百多年的獨尊,讓他們養成了驕橫之心。”
    “尤其是理學,作為儒家內部最大的學派,更是有著舍我其誰的思想。”
    “儒家乃至理學稱尊的過程中,經常聯合起來打壓其他學說,慢慢就有了這個傳統。”
    “現在理學聯合起來對抗朝廷,也隻是延續了傳統。”
    “不知我說的可對?”
    說完,他目光看向陳景恪。
    老朱和馬娘娘也同樣如此,見孫子回答的如此有理有據,他們兩個其實非常高興。
    換成其它時候,他們早就開口誇讚了。
    可現在陳景恪在這裏,他們習慣性的想聽聽他的意見再下結論。
    萬一不對呢,是吧。
    陳景恪鼓掌道:“精彩,宋朝三百多年尊儒,確實讓儒家養成了驕橫之氣。”
    “若不是蒙元打壓,他們會比現在更猖獗。”
    朱雄英鬆了口氣,答對了就好。
    然後一股喜悅從心底生出,我也會沿著曆史脈絡分析事情的變遷了。
    老朱就更高興了,開始乖孫乖孫的誇個不停。
    馬娘娘也很開心,這孩子終於學到陳景恪的幾分本領了。
    不過她更心細,能看得出陳景恪話裏有未盡之言,於是說道:
    “事情應該沒有那麽簡單,僅僅是一句傳統,解釋不了這個問題。”
    “否則,為何之前他們不聯合起來,偏偏在這個時候聯合?”
    “莫說是本朝,就算是宋朝,也從未有過儒家聯合起來對抗皇室之事。”
    朱元璋和朱雄英皆露出深思之意。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趙宋雖然抬舉儒家,可有宋一朝儒家始終被皇室牢牢掌控。
    從未發生過共抗皇室的局麵。
    儒家雖然在宋朝實現了獨尊,可依然隻是趙宋皇室手中的刀而已。
    元朝就更別提了,整個漢人群體,想入中樞都幾乎不可能。
    儒戶們也隻能當當中下層官吏。
    聯合起來對抗蒙元朝廷?嗬嗬……
    他們倒是也嚐試過,用儒家禮教改造蒙元朝廷。
    最終的結果是,被蒙元權貴一腳踢回了現實,之後就老實了。
    大明雖然不像蒙元那麽打壓儒家,但老朱的手腕可一點都不軟,殺起人來眼睛都不眨一下。
    幾次大案先後殺了十幾萬人,且基本都是達官顯貴以及他們的家眷。
    這在曆史上都是少有的。
    這種狠厲的手段,都沒能阻擋儒家尤其是理學派抱團。
    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裏?
    想不通,實在想不通。
    老朱畢竟是頂尖政治家,隱約意識到問題應該和大明的製度有關,但又想不到是哪個製度。
    於是不確定的道:“莫非和咱製定的製度有關?”
    陳景恪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道:“不論什麽事情,無外乎就是內外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方才太子講的就是外因,至於內因……”
    他停頓了一下,才繼續說道:“我以為和陛下的兩條政策有關。”
    馬娘娘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然後白了老朱一眼,看你以後還瑟不。
    朱元璋老臉一紅,假裝沒有看到媳婦的眼神,追問道:
    “哪兩條政策?”
    朱雄英也露出傾聽之色。
    陳景恪說道:“其一廷推,其二打擊結黨。”
    所謂廷推,就是官位有了空缺,先問皇帝的意思。
    皇帝沒有中意的人選,就由群臣商量著確定名額。
    打擊結黨,就是字麵意思,凡是結黨的一律重判。
    一個人犯錯,要連其黨羽一起打擊。
    老朱眉頭皺的更緊了:“這兩條政策哪裏有問題?”
    “廷推是為了削弱吏部的權力,如果後世出了昏君,還能限製一下皇帝胡作非為。”
    “打擊結黨更是曆朝曆代都在做的事情,咱這麽做也沒什麽問題吧?”
    馬娘娘也非常的意外,她猜到是大明製度出了問題。
    但怎麽都沒想到,竟然是這兩條。
    在她看來,這兩條政策都很實用啊。
    疑惑隨之而生,為啥是這兩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