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無心之過

字數:10171   加入書籤

A+A-




    別說是老朱和馬娘娘他們,這個問題就算是到大明滅亡,應該都沒人意識到。
    否則不會到最後都沒有改變,連提都沒人提過。
    不是他們遲鈍之類的,而是時代局限性。
    這也是陳景恪現在最大的優勢,現代思維。
    當時代被改的麵目全非,前世的知識逐漸失去作用的時候,現代思維就成了他最大的依仗。
    他的身份地位,讓他有條件可以了解大明的一切。
    然後用現代思維去剖析,能得到許多這個時代的人很難發現的問題。
    發現廷推和打擊結黨的弊端,就是成果之一。
    不一定百分百正確。
    畢竟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不可能是一兩個因素造成的,都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但總能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參考意見。
    很多時候,這個‘不一樣’能起到關鍵作用。
    陳景恪說道:“首先說說廷推。”
    “從始皇帝開始,命官的產生方式一般有三種。”
    “其一,君主直接任命。”
    “其二,丞相推舉,君主任命。”
    “其三,吏部推舉,丞相討論,君主任命。”
    “通常情況下,這三種方式是同時存在的。”
    朱元璋三人微微點頭,確實如此。
    始皇帝完成中央集權,將命官的任命權收歸君主手裏,縣令都要皇帝親自任命才有法律效力。
    雖然有些時期出現過例外,比如西漢前期丞相也有權力任命官吏。
    甚至明朝初年的丞相,也能不經皇帝允許任命部分官吏。
    胡惟庸就是靠這個權力培植黨羽的。
    但這都是特殊情況,很快這種權力就會被君主收回。
    從始皇帝之後,官吏任命的流程大體上就這麽固定了下來。
    當然,皇帝不可能事必躬親。
    全國一千多個縣,幾百個州郡府,數萬命官。
    除非皇帝是計算機,否則根本不可能管得過來。
    所以,一般隻有重要官員皇帝才會親自任命,比如丞相、三公九卿、封疆大吏等等。
    相對重要的官吏,比如州郡長官、主要衙門的主事一類的,由丞相舉薦皇帝審核之後任命。
    當然,吏部也有舉薦權。
    尤其是低級官吏以及不那麽重要的職務,基本就有吏部舉薦,丞相討論然後上奏皇帝。
    皇帝象征性的看一看,然後蓋章任命。
    可這麽做很容易養成權臣。
    尤其是在皇帝暗弱無能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強勢的丞相,反過來壓製皇權。
    也會讓吏部的權勢過重,吏部尚書和侍郎,就是事實上的半相。
    老朱解釋道:“所以,咱才更改了任命官吏的流程,有了空缺讓群臣共同舉薦討論人選。”
    “皇帝隻需要掌控大局即可,能省去不少心力。”
    陳景恪暗暗搖頭,太想當然了啊:“問題就出在這裏。”
    “前朝任命官吏的流程決定了,這個權力掌握在皇帝、丞相和吏部手裏。”
    “普通官員是沒有資格插手的。”
    “一個職位出現了空缺,誰都不知道最終會由哪個人來填補空缺。”
    “對普通官吏而言,即便職務出現空缺,也很難輪到他。”
    “一個人想升官,要麽好好幹拚政績,要麽走門路攀關係。”
    “可是廷推之法施行之後,所有人……至少有資格上朝的人,都有了插手的權力。”
    “這就意味著,一個職務出現空缺,‘我’就有機會自己坐上這個位置,或者舉薦我的朋友坐上這個位置。”
    “廷推看的是誰的聲音大,官吏為了增加勝算,就會拉攏更多人。”
    “這也意味著,有野心的人必然會結黨。”
    “最致命的還不是百官結黨,而是廷推逼著他們必須要進行黨爭。”
    有空缺的職務,大家結黨去搶這個空缺。
    那如果沒有空缺,而我又恰好有個朋友想升官,怎麽辦?
    答案隻有一個,拉一個人下來,職務不就空出來了嗎。
    “以前山東的官和廣東的官,相互之間沒有什麽利害關係,大家你好我也好。”
    “現在不一樣了,隻要兩個人不是一派的,就有可能下死手去整對方。”
    “因為隻有對方下來了,自己派係內的成員才能晉升。”
    “自己派係的力量強大了,自己升官的概率就變高了。”
    “所以,哪怕兩個從來沒有見過,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對方的官吏,都能成為死敵。”
    你說我不結黨行不行。
    不行。
    隻要你當官,就擋了別人的路。
    別人就會把你搞下去,把這個位置搶了。
    一旦這種局麵形成,那麽隻要是當官的,就必須要結黨。
    有人說了,海瑞,他總沒結黨吧。
    對不起,海瑞也有自己的朋友互相幫扶。
    那個朋友就是朱衡,一個名聲不顯的大佬。
    沒有他一路的提拔保護,就海瑞的性格,早就被人陷害死了。
    更準確的說,海瑞是舉人的身份,在明朝沒有人提拔,連縣令都很難當上。
    是朱衡將他從教諭一步提拔成縣令的。
    他出仕後,幾次大的危機都是朱衡幫他化解的。
    比如他擔任縣令時候得罪鄢懋卿,朱衡當時恰好擔任吏部侍郎。
    嚴黨不想得罪朱衡,就沒有動他。
    直到他上了《治安疏》名震天下,有了名氣作為護身符,才算是沒人敢動他。
    當然,他們兩個屬於君子之交淡如水。
    朱衡欣賞海瑞的性情和操守,海瑞對朱衡非常尊重。
    屬於互相提攜幫扶的楷模。
    但海瑞在朝中有人幫扶也是事實。
    明朝中後期,已經到了不結黨就沒法活下去的程度。
    聽到這裏,朱元璋三人恍然大悟。
    但理解了之後,老朱卻更疑惑了:
    “既如此,那咱打擊結黨,不正好能遏製黨爭嗎?”
    “為何你還要說會加劇黨爭?”
    陳景恪長歎道:“問題就在這裏,什麽是結黨?標準是什麽?誰來判定?”
    “我和他是同僚,一起吃了幾頓飯,算不算結黨?”
    “我和他政見相近,為了推行一個政策,在朝堂攜手合作了一次,算不算結黨?”
    “我拉一個人下馬,隻是空出來一個位置。”
    “如果我給他打上結黨的標簽,就能拉下來一大群人,空出來更多的位置。”
    “那麽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有人故意搞擴大化?”
    老朱三人都不說話了,他們太了解官場的情況了。
    不是會不會搞擴大化的問題,而是肯定會。
    陳景恪頓了一下,給他們思考時間,才繼續說道:
    “以後有官吏犯事下獄,審訊的時候問的第一句話,可能就不是他犯了什麽罪,為什麽犯罪。”
    “而是先問他的同黨都有誰。”
    “你和他一起吃過飯,結黨,抓。”
    “你曾經在朝堂幫他說過話,結黨,抓。”
    “僅僅是結黨還不夠,必須要變強,讓自己的黨派變得足夠強大。”
    你說我們幾個人抱團結成小圈子,不搞事情隻自保行不行?
    對不起,不行。
    你們當官就擋了我的路,必須要給你們搞下去。
    你們抱團成小圈子那更好了,罪名都有了,結黨。
    官吏哪怕隻是為了自保,也隻能拚命擴大自己黨派的勢力。
    黨派實力越強,在黨爭中活下來的概率就越大。
    “職務就那麽多,想擴大自己的勢力,就必須去爭去搶去偷襲……”
    “想盡一切辦法去攻擊別人。”
    “到那個時候,上上下下都隻有一個念頭,結黨營私。”
    “沒有人會再想著去幹實事。”
    “因為不做就不會錯,做的越多錯的就越多。”
    “所以,朝廷明牌打擊結黨不但不會遏製黨爭,反而會激化黨爭。”
    “讓朝堂變成類似於亂世的狀態。”
    馬娘娘和朱雄英都臉色凝重,他們沒有想到,以前以為的兩條良策,竟然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
    而且他們敢肯定,陳景恪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的會演變成這種情況。
    道理其實並不複雜,推演一下就能得出結果。
    隻是以前大家陷入了思維誤區,沒有往這方麵想罷了。
    老朱眉頭緊皺,說道:“你說的確實有道理,可陷入亂世有些誇大了吧?”
    陳景恪說道:“您以為亂世和治世最大的區別在哪?”
    老朱說道:“亂世自然是禮樂崩壞、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治世律法健全,百姓安居樂業……”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這隻是表象。”
    “亂世和治世的區別,在於亂世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治世是相對確定的。”
    朱元璋、馬娘娘和朱雄英都很茫然:“確定性?何意?”
    陳景恪說道:“先說治世,因為有相對穩定的秩序,大多數東西都是相對確定的可預見的。”
    “比如,我努力種田,一般都會有不錯的收成。”
    “我建一所青磚瓦房,就能傳承兩三代人。”
    “我是個當官的,清廉愛民保一方平安,就算不能升官也能平穩做到致仕。”
    “再說亂世的不確定性。”
    “我建了一所房子,第二天就被劣紳惡霸給搶走了,告官的地方都沒有。”
    “我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田,即將收獲的時候,又被人給搶了。”
    “我是個當官的,保境安民……突然來了一波匪兵,將一切付之一炬。”
    “如果大明的官場陷入全麵黨爭,那麽一切就會變的不確定起來。”
    “我辛辛苦苦做了官,啥都沒幹,突然有一天就被人給扣了個帽子抄家滅族了。”
    “這種不確定性,會讓百官心裏惶恐不安。”
    “為了消除惶恐獲得一點安全感,他們隻能拚命結黨去攻擊別人。”
    “最終讓大明陷入永無止境的黨爭泥潭。”
    老朱、馬娘娘、朱雄英三人都露出深思之色。
    這個說法確實很新穎,給了他們很多靈感。
    但他們思考最多的,還是黨爭的事情。
    過了許久,老朱才長歎一聲,開始了反思:
    “若不是你提醒,恐怕咱這輩子都捉摸不透其中的道道。”
    “當初趙瑁案的涉案人員如此之多,咱心裏就很奇怪,他們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今日總算是有了答案。”
    “是咱的惡政,逼迫著他們結黨。”
    “等這件案子爆發,他們的政敵又聯合起來落井下石。”
    “或許很多人都是無辜被牽連進去的……不,不是或許,是肯定如此。”
    “還有前兩年咱巡視地方,每次咱都能輕易發現部分官吏的小尾巴。”
    “派人去查的時候,幾乎都是一查一個準,很容易就能揪出一大串貪官汙吏。”
    “當時咱還以為是蔣和錦衣衛能力出眾。”
    “現在想來,咱這是被人家給利用了啊。”
    額……陳景恪有些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了。
    老朱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了。
    就他的鐵腕統治,動不動就抄家滅族,有幾個官吏敢公然結黨的?
    尤其是趙瑁案,發生在大明初建時期,不太可能是廷推造成的。
    更何況,這個案子直接將朝堂給清空了,人人自危。
    大家自保都來不及,誰敢在這個時候搞黨爭。
    前兩年反腐,確實有力量在推動。
    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黨爭,而是革新派和保守派互相打擊的結果。
    不過他也沒有安撫老朱,因為這兩條政策,確實讓官吏之間有了黨同伐異的趨勢。
    尤其是朱標當政這幾年,他希望通過柔和的手段,建立健全國家各項秩序。
    營造一個正常有序的君臣氛圍。
    隻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在廷推和打擊黨爭這兩條政策的驅使下,他的一係列善政,給百官創造了結黨的機會。
    不過還好,老朱尚在,朱標本人也是英明的君主,百官也隻敢私下搞小動作。
    不敢明目張膽的搞黨爭。
    可惡果還是很明顯的,那就是百官已經意識到,隻有結黨才能在朝堂爭取利益並存活下來。
    在麵對競爭對手的時候,他們抱團。
    當競爭對手是皇帝的時候,他們更會抱團。
    就連從來都不站隊的孔家,都在這次變革中,站在了保守派一邊。
    這才有了現在理學空前團結的局麵。
    他們內部之間,肯定是有競爭的,還很激烈。
    可是在麵對皇權的時候,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
    當然,將這一切的惡果,都歸結於老朱和朱標是不應該的。
    可他們的行為,卻在事實上造成了這個結果。
    不過陳景恪並沒有將這些話說出來。
    一來老朱已經明白問題出在哪裏,後續肯定會改的,沒必要再苛責於他。
    二來朱標也是無意為之,更何況他已經這樣了,隨時都可能退位。
    還是給他留點麵子吧。
    等後續這兩條政策廢除,大明的官場習氣慢慢被糾正。
    就不會再出現,前世明朝中晚期那種黨爭局麵。
    就讓這個微不足道的小黑點,掩蓋在曆史長河裏好了。
    想到這裏,陳景恪說道:“結黨可以很唯心,很容易擴大化不可收拾。”
    “曆朝曆代雖然打擊結黨,卻從來不將之擺在台麵上。”
    “更不會主動去搞擴大化,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陛下打擊結黨的想法是好的,隻是手法有些瑕疵。”
    “所幸還沒有造成惡果,找個機會將這兩條政策廢除即可。”
    朱雄英眼珠子一轉,忽然說道:“這兩條政策也不是沒有好處。”
    三人都看向他,等著他的高見。
    朱雄英嘿嘿笑道:“如果不是這兩條政策,理學派怎麽會如此團結。”
    “咱們的計劃,也不可能進行的如此順利。”
    明知道他是故意安慰自己,老朱還是笑道:
    “哈哈……乖孫你這麽一說,咱這心裏好受多了。”
    眾人都笑了起來。
    有一說一,還真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