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1 章 鄭家祖宅

字數:6512   加入書籤

A+A-


    襄陽城比葉泠鳶想象中繁華熱鬧。
    雖然城門城牆沒有京城那樣巍峨雄壯,但是其規整精致,卻另有一番風味。
    經過城門的時候,葉泠鳶特意留意了一下守門的士兵。
    人數並不多,而且看起來也懶洋洋的,對於進出城的行人車馬都沒有太大興趣的樣子。
    這樣的士兵,如果遇到攻城,根本就沒有什麽戰鬥力吧。
    還不如京城的守衛,雖然同樣不是什麽精銳之師,但是至少精神麵貌要比襄陽的好很多。
    是因為襄陽武備鬆弛,還是官場有什麽因素導致的?
    這是葉泠鳶的職業習慣,來到一個陌生環境的時候,總是會留意周圍的細節,尋找隱藏在表麵之下的那些影響因素,準備不止一個退路。
    襄陽城沒有京城大,但是路上的行人並不少,而且能夠感覺到的是,整個商業繁榮程度比京城要高不少。
    路邊的小攤很多,商販臉色也沒有太多焦慮,行人的衣著表情看起來也都比較輕鬆,至少從第一眼印象來看,襄陽城的總體氣氛屬於相對不錯的。
    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襄陽城的管理者不是那種敲骨吸髓,將百姓壓榨到極致的風格。
    “公子,這是襄陽城裏最好的客棧了。”馬車在城中心一處繁華的街道邊上停了下來,車夫讓葉泠鳶看跟前那座兩層小樓。
    “悅客居。”葉泠鳶把小樓的招牌讀了一下,隨意看了看周圍,見門口的小二已經笑著迎上來,就點了點頭,付了車資。
    車夫和小二一起把行李抬到了客棧裏,衛家姐妹拉著手從車上下來,兩個人臉上不知道什麽時候也戴上了麵紗,倒是很有幾分淑女風範。
    葉泠鳶要了兩間挨著的上房,都在二樓。
    收拾了一下之後,衛家姐妹就拿出了自家的名帖,請葉泠鳶去鄭家投遞一下。
    到了這個時候,葉泠鳶才知道,衛家姐妹的親戚是當今鄭家家主的母親,鄭太夫人。
    衛家姐妹的祖母是鄭太夫人的娘家侄女,雖然隔了兩房,但是也不算太遠。
    這麽一算,衛家姐妹就是鄭家太夫人的……娘家……表……曾孫女?
    作為家中親戚關係簡單的現代人,葉泠鳶掰著手指頭都差點沒算清楚這其中的關係。
    嗬嗬,還說什麽“先父的朋友”,葉泠鳶嘴角扯了扯。
    反正就是一種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的親戚關係吧,在現代社會可能早就成了陌生人,見了麵也沒什麽感覺,但是在這個時代,那也是實打實的親戚。
    正常情況下,這種親戚家裏出了事,隻剩下兩個未成人的小姑娘,有不少心地慈善的老太太就直接接到家裏養著了。
    葉泠鳶估計鄭家這位太夫人也很有可能會這樣對待衛家姐妹。
    反正鄭家也不缺兩個人的飯吃,養上三五年,備上兩套陪嫁把她們嫁出去,也就完事了。
    鄭家不缺錢,不缺人,也不缺房子,安置兩個表親小姑娘,根本沒什麽難度。
    總比把她們兩個送回老家,靠著一群不知道是什麽心腸的陌生族親過日子要好得多。
    也許衛家姐妹也是打的這個主意。
    雖然衛家姐妹年紀不大,看起來也很膽小,但是葉泠鳶卻沒有覺得她們真的是任人擺布的弱者。
    林衛氏雖然去世了,可是衛家姐妹卻在沒有長輩庇護的情況下,安全地來到了襄陽。
    這其中看起來有葉泠鳶插手的原因,但是葉泠鳶確信,即使沒有她出手,結果也不會有太大區別。
    不過那是別人的隱私,葉泠鳶還沒有探究到底的興趣。
    鄭家祖宅的位置,整個襄陽城沒有人不知道。
    葉泠鳶一說是和鄭家有親,要去投帖,悅客居的小二的態度都更熱情了幾分。
    聽說鄭家祖宅距離悅客居並沒有太遠,葉泠鳶洗漱休息之後,幹脆步行前往。
    一路上正好看看襄陽城的景色,也順便了解一下這裏的風土人情。
    已經是傍晚時分,街上的人反倒是比白天多了一些。
    時常能看見一家人坐在門前搖著扇子聊天的景象,還有不少攤販在路邊走動吆喝,市井煙火氣息非常濃厚。
    路邊巡邏的士兵懶洋洋地走動著,所到之處也沒有看見百姓望風躲避,倒是還有幾家商戶主動給他們打招呼、送上食水。
    這樣看來,這裏的管理者至少不怎麽讓百姓痛恨畏懼。
    不過隨著葉泠鳶越來越靠近鄭家祖宅的方位,路邊的行人攤販也明顯減少。
    等到葉泠鳶看見那座被店小二描述為“特別宏大”的宅院時,路邊已經沒有了什麽行人,隻有兩隊看起來十分精明的士兵在穿梭巡邏。
    他們看見葉泠鳶眺望的方向後,直接就過來驅趕:“這裏不許閑雜人等停留,你快點離開吧。”
    葉泠鳶向他們點了點頭:“我受人之托,要去鄭家投帖,請問這裏便是荊襄鄭家的祖宅嗎?”
    幾名士兵打量了葉泠鳶一番,大概是她現在的容貌氣度和服飾打扮都不像是那種找事的人,所以很快就讓開了道路。
    鄭家祖宅占地極廣,直接整個一條長長的街道,隻有鄭家一戶居住。
    葉泠鳶估計沿著這座大宅子的一麵牆走到頭,得有兩三站那麽遠。
    光是一路走過來看見的角門、小門都有十來個了。
    葉泠鳶要投帖子,當然是從正門的門子那裏。
    襄陽城比葉泠鳶想象中繁華熱鬧。
    雖然城門城牆沒有京城那樣巍峨雄壯,但是其規整精致,卻另有一番風味。
    經過城門的時候,葉泠鳶特意留意了一下守門的士兵。
    人數並不多,而且看起來也懶洋洋的,對於進出城的行人車馬都沒有太大興趣的樣子。
    這樣的士兵,如果遇到攻城,根本就沒有什麽戰鬥力吧。
    還不如京城的守衛,雖然同樣不是什麽精銳之師,但是至少精神麵貌要比襄陽的好很多。
    是因為襄陽武備鬆弛,還是官場有什麽因素導致的?
    這是葉泠鳶的職業習慣,來到一個陌生環境的時候,總是會留意周圍的細節,尋找隱藏在表麵之下的那些影響因素,準備不止一個退路。
    襄陽城沒有京城大,但是路上的行人並不少,而且能夠感覺到的是,整個商業繁榮程度比京城要高不少。
    路邊的小攤很多,商販臉色也沒有太多焦慮,行人的衣著表情看起來也都比較輕鬆,至少從第一眼印象來看,襄陽城的總體氣氛屬於相對不錯的。
    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襄陽城的管理者不是那種敲骨吸髓,將百姓壓榨到極致的風格。
    “公子,這是襄陽城裏最好的客棧了。”馬車在城中心一處繁華的街道邊上停了下來,車夫讓葉泠鳶看跟前那座兩層小樓。
    “悅客居。”葉泠鳶把小樓的招牌讀了一下,隨意看了看周圍,見門口的小二已經笑著迎上來,就點了點頭,付了車資。
    車夫和小二一起把行李抬到了客棧裏,衛家姐妹拉著手從車上下來,兩個人臉上不知道什麽時候也戴上了麵紗,倒是很有幾分淑女風範。
    葉泠鳶要了兩間挨著的上房,都在二樓。
    收拾了一下之後,衛家姐妹就拿出了自家的名帖,請葉泠鳶去鄭家投遞一下。
    到了這個時候,葉泠鳶才知道,衛家姐妹的親戚是當今鄭家家主的母親,鄭太夫人。
    衛家姐妹的祖母是鄭太夫人的娘家侄女,雖然隔了兩房,但是也不算太遠。
    這麽一算,衛家姐妹就是鄭家太夫人的……娘家……表……曾孫女?
    作為家中親戚關係簡單的現代人,葉泠鳶掰著手指頭都差點沒算清楚這其中的關係。
    嗬嗬,還說什麽“先父的朋友”,葉泠鳶嘴角扯了扯。
    反正就是一種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的親戚關係吧,在現代社會可能早就成了陌生人,見了麵也沒什麽感覺,但是在這個時代,那也是實打實的親戚。
    正常情況下,這種親戚家裏出了事,隻剩下兩個未成人的小姑娘,有不少心地慈善的老太太就直接接到家裏養著了。
    葉泠鳶估計鄭家這位太夫人也很有可能會這樣對待衛家姐妹。
    反正鄭家也不缺兩個人的飯吃,養上三五年,備上兩套陪嫁把她們嫁出去,也就完事了。
    鄭家不缺錢,不缺人,也不缺房子,安置兩個表親小姑娘,根本沒什麽難度。
    總比把她們兩個送回老家,靠著一群不知道是什麽心腸的陌生族親過日子要好得多。
    也許衛家姐妹也是打的這個主意。
    雖然衛家姐妹年紀不大,看起來也很膽小,但是葉泠鳶卻沒有覺得她們真的是任人擺布的弱者。
    林衛氏雖然去世了,可是衛家姐妹卻在沒有長輩庇護的情況下,安全地來到了襄陽。
    這其中看起來有葉泠鳶插手的原因,但是葉泠鳶確信,即使沒有她出手,結果也不會有太大區別。
    不過那是別人的隱私,葉泠鳶還沒有探究到底的興趣。
    鄭家祖宅的位置,整個襄陽城沒有人不知道。
    葉泠鳶一說是和鄭家有親,要去投帖,悅客居的小二的態度都更熱情了幾分。
    聽說鄭家祖宅距離悅客居並沒有太遠,葉泠鳶洗漱休息之後,幹脆步行前往。
    一路上正好看看襄陽城的景色,也順便了解一下這裏的風土人情。
    已經是傍晚時分,街上的人反倒是比白天多了一些。
    時常能看見一家人坐在門前搖著扇子聊天的景象,還有不少攤販在路邊走動吆喝,市井煙火氣息非常濃厚。
    路邊巡邏的士兵懶洋洋地走動著,所到之處也沒有看見百姓望風躲避,倒是還有幾家商戶主動給他們打招呼、送上食水。
    這樣看來,這裏的管理者至少不怎麽讓百姓痛恨畏懼。
    不過隨著葉泠鳶越來越靠近鄭家祖宅的方位,路邊的行人攤販也明顯減少。
    等到葉泠鳶看見那座被店小二描述為“特別宏大”的宅院時,路邊已經沒有了什麽行人,隻有兩隊看起來十分精明的士兵在穿梭巡邏。
    他們看見葉泠鳶眺望的方向後,直接就過來驅趕:“這裏不許閑雜人等停留,你快點離開吧。”
    葉泠鳶向他們點了點頭:“我受人之托,要去鄭家投帖,請問這裏便是荊襄鄭家的祖宅嗎?”
    幾名士兵打量了葉泠鳶一番,大概是她現在的容貌氣度和服飾打扮都不像是那種找事的人,所以很快就讓開了道路。
    鄭家祖宅占地極廣,直接整個一條長長的街道,隻有鄭家一戶居住。
    葉泠鳶估計沿著這座大宅子的一麵牆走到頭,得有兩三站那麽遠。
    光是一路走過來看見的角門、小門都有十來個了。
    葉泠鳶要投帖子,當然是從正門的門子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