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嗚呼哀哉!

字數:5031   加入書籤

A+A-


    德陵,祾恩殿內。
    當朱由校的棺槨抬入殿中後。
    意味著整個國葬已進入尾聲。
    禮部官員和新皇朱由檢,將在祾恩殿內完成最終祭拜儀式,敕封廟號、諡號,為天啟皇帝蓋棺定論。
    而一旦廟號、諡號公布,站在殿外的文武百官要三叩九拜,最後一次拜別大行皇帝。
    隨後天啟皇帝會被抬入玄宮,點燃長明燈,封死宮門。
    宮門一旦被封死,象征著塵歸塵土歸土,一切盡數化作雲煙。
    恢宏的禮樂下,負責主持大典的禮部官員,開始邀請皇上進殿,欽點詔書。
    朱由檢卻依舊靜靜站在門外,歪著腦袋,一臉興趣頗深的模樣,看著祾恩殿外的雕梁畫柱,恍若不覺。
    “陛下……陛下……”
    見禮部官員喚了兩聲,朱由檢依舊不為所動,跟在他後麵的魏忠賢隻好輕咳說道。
    “陛下,您該進殿了!”
    魏忠賢想不明白,為何自己此刻還站在朱由檢的身旁。
    因為這會讓文武百官,尤其閹黨眾人看來。
    自己沒有失勢,依舊會得到新皇帝重用。
    但實際情況,隻有雙方心裏明白。
    幾乎已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等等……
    老閹奴心中悚然一驚。
    曹化淳去哪裏了?
    王承恩又在何處?
    為何到了這個時候,仍舊沒見到這兩個朱由檢最信賴的太監出現?
    一絲不安,浮現在魏忠賢心頭。
    “哦?嗬嗬……進殿?好啊!”
    朱由檢終於喚回神思,歪頭衝魏忠賢說道。
    “魏忠賢,你也陪朕進去吧!”
    “還有……你,徐光啟,一同進來……”
    “朕會告訴你們,封禮辛的下落。”
    說完,他終於抬腳走入殿中,一直走到皇兄朱由校的棺槨身邊站定。
    魏忠賢和徐光啟聽到小皇帝這一句話,驚的渾身發抖。
    什麽意思?
    為何要我們一同進入祾恩殿中?
    還要告訴我們封禮辛的下落?
    那家夥究竟在哪?
    此情此景,兩人卻再也猶豫不得,隻好對視一眼,齊齊跨步走入殿內。
    其實這和禮製不符,甚至嚴重違背禮製。
    時任禮部尚書的來宗道站在殿內,不由緊緊皺起眉頭。
    可他也聽見這是新皇口諭,不便出聲勸阻,隻好雙手捧著詔書走到朱由檢麵前。
    “陛下,還請揭開詔書,禦筆批紅,扣下印璽……”
    其實關於天啟皇帝的廟號和諡號,早就由禮部確定下來。
    此刻隻需朱由檢批下允字,再由掌印太監扣下玉璽大印,就算徹底為先帝蓋棺定論。
    可新任掌印太監曹化淳不知所蹤。
    秉筆太監魏忠賢倒是人在現場,卻讓來宗道有些不知該如何是好。
    這老閹奴掛著秉筆太監的職位,卻從未寫過一字。
    因為,他不識字啊!
    所幸,朱由檢根本不在意這些細節,隻是擺了擺手。
    “你自去公布就好,不用再什麽批紅扣印了。”
    “啊……這……”
    來宗道一愣,暗道也沒這樣的章程啊。
    你特娘不同意,算什麽追諡儀式?
    今日的皇上,為何如此與眾不同。
    “還不快去?其他人,也都出去吧。”
    朱由檢又淡淡交代一句,語氣裏透著不容拒絕。
    來宗道隻好歎了口氣,收起聖旨,連帶著其他祾恩殿內的禮部官員慢慢走出大殿。
    外麵的百官見狀,心頭一緊。
    眾人知道,儀式馬上結束,禮部尚書也即將公布天啟帝的廟號、諡號。
    果然。
    小皇帝不尊禮製,他禮部尚書來宗道隻能將禮儀做全。
    老頭走出祾恩殿後,看著台階下的文武百官們,清了清嗓子,一把攤開詔書。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嘩啦啦!
    外麵文武百官,太監侍衛全都跪了一地,靜靜聆聽。
    “嗚呼!”
    來宗道拿捏了一下情緒,悲憫痛呼。
    “昔皇天降於明,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冠德百王,表功嵩嶽,神武赫然,威震八荒……”
    “奈何中道崩殂,放勳殂落,四海如喪考妣,魂而有靈,嘉茲弘休,嗚呼哀哉!”
    “萬幸,大行皇帝承天禪位,仲尼盛稱堯、舜巍巍蕩蕩之功,傳位新皇齊聖廣淵,仁聲旁流,柔遠能邇,殊俗向義,乾精承祚,坤靈吐曜,稽極玉衡,允膺曆數,度於軌儀,克厭帝心……”
    幾百字的詔書,來宗道念的一氣嗬成。
    台下眾人卻直接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因為上述那麽多廢話可以用一句話總結。
    就是先帝朱由校很好,接任者現任皇帝朱由檢更棒。
    這種彩虹屁的無腦吹捧,聽著完全沒有任何意思。
    眾人隻關心,最終天啟皇帝朱由校會被追諡什麽樣的廟號和諡號。
    要知道,這裏麵可大有說道。
    因為從商朝起就有了廟號製度,用來追思先皇。
    到了周朝更是發揚光大,又增加諡號製度,來評價皇帝一生。
    雖然在始皇帝嬴政手中,廟號和諡號一度被廢除,因為他認為臣議君,子議父乃大不孝之舉。
    但到了漢朝又重新恢複,並一直流傳至今。
    畢竟那個皇帝死後,不願意讓後人給自己起個牛逼至極的外號?
    比如世人熟知的漢武帝、魏文帝、隋文帝、隋煬帝等,全部是後人所起的諡號。
    可惜到了唐朝以後,諡號越來越長越來越難記。
    人們隻好開始稱呼先帝廟號。
    比如唐太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等等。
    但要知道,無論廟號還是諡號,也有不小的區別。
    先皇駕崩後,文官集團會對先帝進行一個綜合性的評判,可能評出三種諡號。
    褒揚性的美諡、憐惜性的平諡、貶義性的惡諡。
    比如莊、武、文、宣等,就是美諡,得之永垂千古,萬世美名。
    比如悼、哀、思、殤等,就算平諡,多少有點無功無過,甚至同情的意思,一般用於亡國之君。
    朱由檢死後就被追諡為烈,廟號明思宗,妥妥的亡國之君。
    而最令古往今來的皇帝惡心的,便是惡諡。
    厲、靈、煬、惠……
    一旦沾染上,將會留下千古罵名。
    如果就連繼任者或者當朝百官都如此評價,還有什麽翻案可能?
    同時,諡號和廟號也代表著接任者對先帝的微妙態度。
    所以,當來宗道準備念出天啟皇帝的諡號和廟號的時候。
    所有人豎起耳朵。
    禮部尚書已扯著嗓子大喊。
    “今諡公明天啟皇帝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