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2 章 劉璟的上中下三策。
字數:3587 加入書籤
“王弼、張龍、胡海、陳桓、鄭遇春這些老丘八,就分他們個幾萬人吧。”
“……”
聽到李文忠這麽一說,劉璟這才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征南軍中真是名將雲集,大明朝能征善戰的將領還活著的,超過半數都在征南軍中。
看到劉璟滿臉震驚的表情,朱樉嗬嗬一笑:“現在知道孤為什麽天天躲在營房裏睡大覺了嗎?”
“咱們遠道而來,差不多走了上萬裏的路。一個小小的元梁王和大理段氏,這點軍功還不夠朱驢兒、李保兒、沐文英三個人分的。”
“我不能讓大家夥兒跟著白跑這一趟。為此,把孤的頭發愁的白了不少。”
“……”
劉璟滿臉無語的表情,心道:“原來你老人家一直在為這麽點兒破事成天發愁啊,我原本還以為你老人家是害怕被朝廷給卸磨殺驢呢。”
劉璟鬱悶了好一陣,才問道:“軍中的將領人數倒是足夠多了,隻是兵員的數量好像還遠遠不夠。”
“要多占領五省之地,至少需要百萬大軍,還有六十多萬的缺額,大王又該如何補齊呢?”
朱樉麵露微笑:“雲貴川三省之地,世代居住著大大小小的土司,有數千個之多。還有二十多萬的士紳,本王正好有這個閑心幫他們挪挪地。”
劉璟心道:“用土司和鄉紳去對付中南半島上的土著,這種驅虎吞狼的毒計是人能想出來的嗎?”
對此,劉璟的心底還有一個疑問,“大王又如何保證這些土司和鄉紳會對您俯首聽命,不會跟敵國勾結在一起呢?”
朱樉嗬嗬一笑:“本王隻要發出一道王令,特許他們跑馬圈地。馬兒跑過的地方就是他們的私有地。”
劉璟又問:“如果沒有那麽多的土地可分,大王又當如何?”
朱樉發出一聲冷笑:“嗬嗬,隻要殺的足夠多,永遠都有地可分。”
“……”
劉璟心道:“這位爺的行事風格一點都不像中原的漢人,更像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
“老天保佑秦王的敵人還是識相一點,先投了吧。不然大軍所過之處,恐怕會寸草不生。”
看到劉璟不說話,朱樉主動詢問道:“如果孤掌握了西南數省之地,在這之後又當如何?”
劉璟回答道:“擁有西南數省之地,還有天府之國這個大糧倉。大王便可高枕無憂了。真到那時,大王盡可作壁上觀,以待天時,然後發兵進京,一舉定乾坤。”
朱樉想起《三國演義》裏麵的橋段,這些謀士說話都喜歡說一半,留一半的風格,於是他問道:“那中策呢?”
劉璟愣了一下,暗道:“他怎麽會知道我沒說完呢,秦王難道真的會讀心術不成?”
劉璟平複了下心情,才認真說道:“微臣的中策是大王有了西南數省之地作為割據,可以在名義上歸附朝廷,實則割據一方。有了這樣的實力,即使陛下也會對大王無可奈何。”
“大王再派二三使臣去聯絡諸王,一起給太子施壓。有大王出頭,諸王之中對太子心中不滿之人勢必會跳出來搗亂,這樣時間一長,太子作為未來家主的心裏必定會失衡。”
“如此這般,太子一定不會坐以待斃,等到太子方寸大亂之時,大王便有了可趁之機。”
不得不承認,劉璟的上策和中策實施的可行性都很強,太子朱標的性格是外柔內剛,他想當老朱家的家主,不光要得到現任家主朱元璋的認可。
還要下麵的弟弟們心服口服,這麽多年以來,朱元璋跟朱標父子二人一直是分工明確,由朱元璋派人收集各地藩王的罪證,以朝廷的名義下旨申飭。
再派出欽差把藩王叫到京城以貶為庶人為威脅,再由朱標出麵向朱元璋為弟弟們求情,事成之後,藩王們一個個的會對太子大哥感恩戴德。
太子朱標用這種手段以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
對此,朱樉早就見怪不怪了,他一個在京城的大街上買個燒餅都會給小販現錢的空頭藩王。
還能被太子大哥羅列出一大堆的罪狀,這天底下的藩王能有幾個不犯錯的?
諸王都不是傻子,總有那麽幾個明白人不會被朱標的演技給蒙蔽住的。
曆史上後來的永樂大帝對自己的好大哥朱標是怎麽做的?
就差在《明太祖實錄》裏把朱標給編成大反派了。
而且據朱樉所知,不管是老三朱棡和老四朱棣還有老五朱橚這幾個人,對自己的好大哥同樣很不滿。
隻是礙於好大哥的身後站著一尊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如來佛祖,底下的藩王們隻能對好大哥朱標的所作所為,裝聾作啞而已。
朱樉仔細一想,要是由他出麵帶頭串聯諸王一起向太子施壓,這計策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不過對於這種沒有難度的挑戰,朱樉一向是興趣不太大的。
因為就跟遊戲通關一樣,朱樉最想達到那個成就還是無傷單刷朱元璋。
某個被兒子當成最終大BOSS的黃袍男子在紫禁城又打了一個響亮的噴嚏。
於是朱樉問道:“那下策呢?”
還沒等劉璟說話,李文忠十分焦急地搶答:“你都有上策和中策,還要這下策幹嘛?”
朱樉說道:“諸葛亮還有隆中對呢,我湊一個整數,來個地道對不行嗎?”
“……”
李文忠一臉無語的表情,心想:“你都任性成這樣了,我還能說什麽?”
劉璟沉默了幾秒鍾,才沉聲回答:“下策就是將計就計,讓太子以為有機可趁,可以借此機會一舉扳倒大王。”
“隻要太子那邊沉不住氣,率先出手便會露出破綻。大王可以見機行事,尋找合適的時機,給於太子致命一擊。”
“隻是此計的風險很大,隻要略有一著不慎,不僅會讓大王的計劃全盤落空,搞不好還會令大王身陷囹圄。”
“因此,臣把這將計就計之計定為了下策,還望大王三思而後行。”
朱樉淡淡一笑:“你說的沒錯,目前看來上中下三策裏麵,上策看似最為穩妥的一個,實際上耗費的時間最長。沒有十年以上,很難看見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