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4 章 摔杯為號

字數:3593   加入書籤

A+A-


    見到“沈複”如此爽快地答應了下來,呂震心中暗喜,他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
    然後,他緩緩地坐上轎子,對著一旁的師爺低聲吩咐道:“去,叫兩班捕快,埋伏在縣衙內堂,等本官摔杯為號!”
    這名師爺是呂震從京城帶過來的心腹,他聽到呂震的命令後,臉上露出了一絲擔憂之色。
    他猶豫了一下,還是忍不住對呂震說道:“東翁啊,俗話說得好,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啊。
    沈家雖然現在倒了,但是他們在官場上還有不少故交呢。
    一旦這件事情東窗事發,您的烏紗帽可就保不住啦!”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呂知縣竟然毫無懼色,反而滿臉不在乎地說道:“本縣的靠山,天官劉大人已然倒台,如今我又得罪了整個浙江官場,這可真是雪上加霜啊!
    要知道,古往今來,江浙兩地的士紳向來都是相互交好、同氣連枝的。
    我既然得罪了浙江人,那些江蘇籍的官員自然也不會輕易放過我。”
    他頓了頓,接著說道:“我若不將前任遺留下來的這一堆爛攤子給收拾幹淨,隻要瞿善那個老家夥還在吏部任職一天,本官的考評簿上就永遠都會是下下等!”
    話到此處,呂知縣的臉上突然閃過一絲狠辣之色,仿佛對瞿善充滿了憤恨與不甘。
    他咬牙切齒地繼續說道:“不過沒關係,等幹完了這一票,本縣不僅能夠填補去年的虧空,就連往後的幾年也都有著落了。”
    說到這裏,呂知縣似乎已經看到了自己的光明未來,不禁得意地笑了起來。
    然而,當他提到沈家時,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冷漠與不屑。
    “至於這個沈家嘛,”呂知縣嘴角泛起一抹冷笑,“樹倒猢猻散,就算本縣不去宰這一刀,那些對沈家財富垂涎已久的官員們,難道會眼睜睜地看著這頭肥羊從他們的眼前溜走嗎?”
    話一說完,呂知縣像是被激怒了一般,突然用力地一拉矯簾,隻聽“砰”的一聲巨響,那簾子就像被狂風卷起的旗幟一樣,猛地合上了。
    隨著這一聲巨響,整個轎子似乎都為之一震,而呂知縣的臉色也變得愈發陰沉。
    看到呂知縣發怒,年輕的師爺有些手足無措,他喃喃道:“殺人越貨,終究是違法亂紀之事,總有一天,會紙包不住火的。
    東翁就算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夫人和小少爺多多著想啊!”
    呂震坐在那裏,死死地盯著眼前的人,從鼻子裏發出了一聲冷哼,那聲音充滿了鄙夷和不屑。
    “這個世道上,不是你吃人,就是人吃你!
    本縣不想淪為別人的口中餐,那就隻能選擇先下手為強了!”
    呂知縣的聲音低沉而又冷酷,仿佛是從九幽地獄中傳來的一般,讓人不寒而栗。
    他頓了一下,接著說道:“況鍾,你最好給我收起你那點可憐的善心,否則,總有一天,你會被別人吃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的!”
    說完,呂知縣乘坐轎子,飄然離開,留下況鍾一個人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如紙。
    況鍾原本隻是應天府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吏,然而命運卻在不經意間將他卷入了一場意想不到的事件之中。
    這一天,他接到上司的命令,要他陪同太學生呂震一同前往浙江,負責稽查當地的田賦情況。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衙門裏的衙差、捕快、皂隸、胥吏等職位往往被人們視為陰險小人的代表。
    因為他們終日與罪犯囚徒打交道,習慣了用恐嚇和威脅的手段來對待良民百姓,所以在人們的眼中,他們並不是什麽值得尊敬的人物。
    而洪武大帝更是對這些人深惡痛絕,他認為這些人整日欺壓百姓,實在是社會的毒瘤。
    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大筆一揮,將全天下的衙差、皂吏還有捕快都劃為了“賤役”,並將他們打入了賤籍。
    一旦被打入賤籍,這些人便失去了許多基本的權利。
    首先,他們不得與良民通婚,這意味著他們的後代也將永遠被貼上賤民的標簽。
    其次,他們本人以及子子孫孫都不得參加科舉考試,這無疑斷絕了他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道路。
    更糟糕的是,賤民想要脫籍簡直比登天還難。
    除非遇到皇帝大赦天下,或者當地官府大發慈悲放他們還籍,否則他們隻能終身從事那些被人看不起的賤業,而且要湊齊贖身的錢也是難上加難。
    況鍾自幼家境貧寒,但他卻有著過人的勤奮和刻苦精神。
    通過不懈的努力,他終於在應天府的戶房謀得了一份差事,並逐漸成為了一名能幹的官吏。
    有一天,呂震偶然間注意到了況鍾的才能,對他的表現十分讚賞。
    於是,呂震決定帶著況鍾一同前往浙江公幹。
    況鍾對這次機會充滿了期待,他相信以呂大人的能力和才華,一定能夠出色地完成任務,並得到朝廷的重用和提拔。
    他暗自心想,自己的人生或許也會因此迎來轉機,擺脫那束縛在身上的賤籍。
    然而,事與願違。
    盡管呂震在浙江的工作表現確實非常出色,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呂震不僅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反而被降職為呂知縣,從京城一路發配到了合江這個偏遠之地。
    這一變故讓況鍾驚愕不已,他萬萬沒有想到事情會發展到如此地步。
    更糟糕的是,由於呂震得罪了江浙的士紳和官員,他作為呂知縣的副手,在應天府自然也難以立足。
    無奈之下,況鍾隻得跟隨他的伯樂呂震一同前往合江縣衙,重新開始他們的仕途生涯。
    不過,這一次,況鍾的身份不再是應天府衙的一名小吏,而是縣太爺身邊的一名師爺。
    況師爺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解,他實在想不通為什麽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呂大人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幾個月前,呂大人還是一個悲天憫人,充滿同情心、胸懷大誌的熱血青年,他對百姓的苦難深感痛心,立誌要為他們謀福祉,改變社會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