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李林甫的高明之處

字數:4279   加入書籤

A+A-


    【但是在實際打仗的時候,王忠嗣卻選擇稍稍保存了實力,並沒有讓麾下的士兵去強攻送死。】
    【在王忠嗣看來,這就是最優解。】
    【就算事後唐玄宗責怪他,他最多也就是被一擼到底,回去給唐玄宗看大門。】
    【而這個結果總比唐軍的幾萬精銳全部都死在這種不必要的戰爭當中,要好很多。】
    【王忠嗣的判斷,從軍事角度來說,其實沒毛病。】
    【可問題是,從政治角度來說,這問題就大了。】
    ......
    李隆基點點頭。
    這其中當然很大的問題。
    他需要的是忠心之人,而不是不聽話之人!
    王忠嗣不認同皇帝的決斷,這讓他的天威何在?
    況且,王忠嗣此前已經答應了他,會強攻。
    可表麵上答應他會強攻,實際上並沒有。
    這不是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嗎?
    今日是因為戰事,明日又會是因為什麽呢?!
    ......
    【果不其然,很快李林甫就發現了王忠嗣的破綻。】
    【隨後,李林甫果斷出手,但是他沒有提到關於王忠嗣的任何軍事問題。】
    【而是讓一個下屬彈劾王忠嗣結黨營私,勾結三皇子李亨,圖謀不軌。】
    【王忠嗣手握唐朝的半數精銳,本就令唐玄宗難以完全放下戒心。】
    【那偏偏在此之前,王忠嗣又和唐玄宗又因戰略產生了分歧。】
    【而且在打仗的時候,王忠嗣確實是有保存實力的意思,違背了唐玄宗的命令。】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但是問題是,李林甫沒有揪著王忠嗣戰敗的這一點,進行攻訐。】
    【他攻訐的點,是王忠嗣聯合皇子圖謀不軌。】
    【這恰好就是唐玄宗最擔心的地方。】
    【因為王忠嗣和李亨的關係,確實是很不錯的。】
    ......
    李隆基大驚失色。
    魏林真的與李林甫脫不了幹係!
    這一切的背後,竟然真的是李林甫在搞鬼!
    可是他覺得他的擔心,也是理所當然。
    這換成大唐的任何一位皇帝,都是會擔心的。
    畢竟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玄武門繼承製”在先,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為了上位謀反在後。
    他又如何不擔心,曆史不會重演。
    況且王忠嗣手握重兵,且在此前已經沒那麽聽話,搞上了陽奉陰違那一套。。
    最重要的是,王忠嗣和太子李亨自小一同長大。
    所有人皆是將王忠嗣看做是太子一黨。
    所以,他在收到王忠嗣勾結李亨圖謀不軌的彈劾之後,自然是無比的震怒。
    ......
    永樂年間。
    朱棣一陣感慨。
    “這正是李林甫的高明之處!”
    李林甫若以“違抗軍令”或者“戰敗”為由進行彈劾。
    最多也隻能削弱王忠嗣的威望,無法徹底扳倒這位手握重兵的節度使。
    所以李林甫就另辟蹊徑,將矛頭直指王忠嗣與三皇子李亨有私交,羅織其“結黨營私、圖謀不軌”的罪名。
    這一招可謂是,精準刺中了唐玄宗李隆基的痛點。
    王忠嗣與東宮的密切往來,在李隆基眼中,就成了威脅皇權的隱患。
    李林甫的算計也正在於此。
    拋開軍事問題,轉而利用起帝王對臣子結黨皇子的終極恐懼。
    尤其是,唐朝的皇帝都尤其害怕這一點。
    這便將一場單純的權力鬥爭,上升成為關乎大唐社稷安危的重大危機。
    ......
    【所以在李林甫彈劾王忠嗣之後,唐玄宗便立馬召回王忠嗣進行審查。】
    【以王忠嗣對唐玄宗的忠誠度,是絕對不會造反的,甚至他都不會靠著軍隊去和唐玄宗討價還價。】
    【所以,唐玄宗一召回,王忠嗣就乖乖回來接受審查。】
    【然後,這個局當中最精妙的一點就出現了。】
    【在王忠嗣回來之後,唐玄宗便下令按照正常的程序進行了審查。】
    【而在審查期間,李林甫就借助自己的影響力,再稍加影響。】
    【讓王忠嗣在監獄當中吃了不少苦,挨了打。】
    【最後的結果,是王忠嗣被無罪釋放。】
    【因為從始至終,王忠嗣確實是沒有任何不軌的想法。】
    ......
    李隆基此時細細想來,魏林的誣告之詞漏洞百出。
    “王忠嗣早與忠王同養宮中,欲尊奉太子”。
    這本就存在著矛盾之處。
    王忠嗣任河東節度使之時,李亨已被立為太子兩年。
    若王忠嗣真有擁立之心,時間上就對不上。
    且若是王忠嗣真的想擁立李亨,魏林應稱“與太子”而非“與忠王”。
    魏林曾任朔州刺史,後因事降級為濟陽別駕。
    李林甫或許是以可以讓魏林官複原職甚至是升遷為誘餌,讓魏林來構陷王忠嗣。
    而魏林作為降級官員,其告發行為本身缺乏可信度。
    若是他質疑魏林乃誣告,李林甫大可以將責任歸咎於魏林乃官場失意、胡亂攀咬之舉。
    通過構陷王忠嗣,李林甫便可趁機削弱王忠嗣兵權,防止王忠嗣入相後威脅其相位。
    又借誣告,將王忠嗣和李亨綁定成利益共同體,試圖動搖東宮地位。
    本來,輸了一場戰鬥而已,他也不會對王忠嗣有什麽實質性的處罰。
    而在李林甫指使魏林誣告後,迅速將案件升級為太子謀反的政治事件,迫使他介入。
    李林甫又利用自己的權利,通過三司會審,掩蓋其誣告本質。
    李隆基想通了這些之後,瞬間就勃然大怒。
    好個李林甫!
    借誣告之舉,排除異己!
    還動搖了他對王忠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