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盛世的奧妙

字數:4409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龍遊大明 !
    朱佑樘登基十六年,民間已經半公開地做出一個評價——弘治盛世。這是個很了不起的成績,曆來蓋棺才能定論,很少有皇帝還在世就獲得如此評價的。
    隻是在這個評價下麵,卻隱藏著一個人們不太注意的奧妙。
    這個奧妙要操作起來比較複雜,但咱們盡量用簡單的話來說說。
    首先得承認,朱佑樘的確是個好人,善良、仁慈,懂道理。也很會用人,他用的人,都是朝野公認的正直、能幹、智慧的大臣。可以說,大明弘治一朝算得上眾星雲集,滿座清風。
    妙就妙在這裏。皇上會用大臣,反過來,大臣們更會用皇上!
    朱佑樘從小受的教育是用忠臣、直臣、能臣,盡量躲開奸臣、讒臣、弄臣。
    於是弘治朝的風氣當然好,大家都盡量發揚自己善、直、忠的一麵,紛紛跟萬歲爺出好主意,說難聽話。主意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嘛;話難聽,就表示說話直爽沒私心嘛。
    所以既然風氣那麽好,朱佑樘當然對自己治下的大明比較滿意,也就更願意賣力地奉獻自己,以他那麽差的藥渣身體,能堅持十幾年每天兩次視朝(坐著認真聽別人吐槽,自己不隨意發表意見),親手批閱奏章(內閣寫個意見,他簽同意),還要逢三聽經筵(這是個苦死人的活計,以後有機會就講,沒機會大家自己查資料),重大節日要穿上十幾斤重的衣衫開展超重體力工作·····
    他自己滿意,全國人民也滿意,大臣們更滿意。
    因為他符合了曆代文臣對皇帝的最高要求,嚴格自律、清心寡欲、決斷聖明、垂拱而治。
    可是這決斷怎麽聖明的?為什麽垂拱就把國家治理好了?
    這是有技巧滴,技巧就掌握在文臣們的手裏。
    舉個例子吧,比如某天朱佑樘閑得慌了,想出門旅旅遊,微服私訪也好,巡視領土也罷。號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到頭來自己連個北京城都出不去,隻能在皇宮裏打轉轉,哪怕那房子修得再多再大,也有個審美疲勞不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嘛。
    但這時候文臣們的技巧發揮出來了,一般是先冒出來一個比較公正的大臣,先說你老人家出門是大事,咱們先不說能不能去,隻說說要按什麽規矩去,依據在哪兒?喏,從古到今的禮儀規範就擺在那兒,自己瞧著辦。這時候朱佑樘就要去翻案例了,不看還好,一看就瘋,感情這出個門這麽麻煩的?要去太廟辭祖宗,要看黃曆,要安排儀仗隊伍,要預定沿途旅館房間,要有人保衛,要······
    就在他發怔的時候,就會有另一個大臣跳出來,指著他鼻子說:“老板,現在咱們算算賬,你出趟門得花多少錢?喏,這裏這裏這裏這裏·····”三下五除二算下來,劃拉出不少銀子的龐大預算。
    曆朝曆代的皇帝都是文科生,理科方麵包括算術就看不下去了。本來就懵,一聽就要嚇著,原來還得這麽多錢呐?那,來個微服私訪行不行呢?又省錢又輕鬆,窮遊、驢友嘛,這個可以有了吧?
    這個還真沒有,你想想你是誰?你是皇帝啊!你一個人可擔負著全國的責任,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天下豈不大亂?打住,你還別跟咱們說加強警衛,封鎖消息,這些沒用。要知道世上就沒有不透風的牆,奸賊們可是躲在暗處時時刻刻想算計你,你不動則已,茲要你一出大門,吼吼,飛鏢暗箭**硫酸水全都可勁朝你一個人身上招呼。那時候你怎麽辦?國家怎麽辦?
    到了這時候,本來就軟弱的朱佑樘已經開始打退堂鼓了,原來出個門還有恁多後遺症啊?那就、那就——可是我真的想出去逛逛啊!
    別急,第四個人就跳出來了,這回就不客氣了,直接開罵:知道你是誰不?知道你花的錢從哪兒來不?知道你的本職工作是幹啥不?動不動就想著玩兒,還有沒有點誌向追求了?你已經犯了四個錯誤了曉得不?第一你輕舉妄動,這就是不穩重的表現;第二你勞民傷財,這就是你不知道體恤百姓的表現;第三你本末倒置,這就是不以國事為重的表現;第四你沉湎享樂,這就是小資情調的表現。好了,話咱們都說透了,你再要去,就不是乖皇帝好皇帝了啊!
    得,朱佑樘徹底死心,提都不敢提了。急忙收回:是朕錯了,朕沒有狠鬥私字一閃念,差點辦錯了事。各位,朕不去了還不成麽?光說這個可不行,還得說好話賠小心:你們都是忠臣呐,要沒有你們,朕真是犯了大錯也不知道,真要謝謝大家!給你們送錦旗,給你們開表彰會!
    當然,這事兒得互相給麵子。目的達到了也不能臭嘚瑟,要懂得回報領導。於是大家開始競相吹捧,天花亂墜地說一大堆惠而不費的好聽話,譬如領導聖明、從善如流,全國人民都誇你是個好領袖啊等等。不為別的,就為了讓皇上心裏平衡,舒坦地接受現實,下回再這麽弄,還上套。
    於是,本來有些鬱悶的朱佑樘這回心理就平衡了,就能安安心心呆在家裏繼續聽他們擺布了。
    這是阻止朱佑樘的技巧。
    那要是逼著朱佑樘辦事的技巧呢?
    照方抓藥。四板斧包掉過來使,也包他朱佑樘服服帖帖。比如前幾天朱佑樘被逼著處分了雲南指揮僉事王朝中,就是個典型案例。不用細說了,直接說流程。
    第一、先來個人說有件事情很要緊,恐怕要辦。第二、如果萬歲爺說不想辦,那就換個人出來分析事情不辦的嚴重後果;第三、要是皇上還堅持不辦,又另派個人說辦了事情的若幹好處;第四、他萬一還要猶豫不辦呢,好辦,就選個人出來罵他腦子不清爽,對國家對人民不好等等。
    如此一番,朱佑樘又會英明地接受意見,同意辦理。
    最後,當然是大家又吹捧領導一番,
    總之,結果一般都是文官完勝,然後皆大歡喜。
    也是夠囉嗦的對吧?不過應該也把這個盛世的奧妙大致解釋清楚了吧?
    也不那麽簡單,因為要達到這個效果,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要有一個團隊,這個團隊必須有某種共同的利益或者共同的政治綱領。而且,這個團隊必須是鬆散的、虛擬的,必須無組織有紀律。為什麽?因為任何團隊一旦成了組織,那就是朋黨。朋黨就意味著形成一股統一的政治勢力,就意味著有架空皇家權利的危險。那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能容忍的。隻要有苗頭,甭管你口號多高尚,目的多純潔,必死無疑。所以不能有組織。
    但是又必須有紀律,這紀律是什麽?是官場潛規則,是明確分工,是責任清晰。比如上麵說的四板斧,就是分工明確責任清楚的具體表現。而這個分工,又必須是隨機的,沒有長期任務的。一句話,事到臨頭,逮誰是誰。
    第二、要有一個共同的政治綱領或者共同利益。在大明,政治綱領是什麽?就是儒家治國的理念和方式;共同利益是什麽?那就很複雜了,每個時期每個朝代甚至每個團體都不一樣,但總而言之,這也是必須有的。比如眼下的共同利益,就是文臣們的權利、地位。
    第三、團隊裏麵必須有跟皇帝特別要好,能左右皇帝意誌的人,他們往往是虛擬團隊的頭。隻要是符合共同綱領或者利益,就可以替大家代言,達到目的。這樣的人可以是一個,但越多越好。
    第四、最關鍵就是這個,前三樣都比較虛,這個最要緊。那就是皇帝的理念、觀點和行為,必須符合團隊的要求。在這個社會這個朝代,皇帝就是綱,綱舉才能目張。抓住了這個大boss,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說到這裏,也許大家能看明白了,不光是要成為盛世必須具備這幾個條件。其實要成為亂世,這幾個也是必備條件。而所有條件的重中之重,它的核心,就在於皇帝這個特殊物種。隻不過盛世還是亂世,就看皇帝老兒親近的是什麽人而已。
    唉,用了將近一章的篇幅來討論這個,為什麽朱厚照同誌調個皮、淘個氣、騎個馬、背個書,這些看起來簡直微不足道的小事,那幾個老家夥咋這麽上心捏?
    答案就是,他們有把握控製老的,卻沒把握控製小的!
    連王嶽一起,五個人都在糾結這個事情。因為他們知道,太子朱厚照將來的發展趨勢,似乎不會是他父親朱佑樘這種能讓他們掌握的類型。
    透過表象看本質,那就別把小事真當小事了,得認真商量出一個妥善的法子來才行。
    現在什麽法子還沒想出來,不過不管是什麽法子,必須達到一個目的——把太子收拾服帖!
    會心亭,大家都會心地把目光瞄來瞄去看著彼此,希望有誰能出個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