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字數:3859   加入書籤

A+A-


    神魔述異誌!
    佛經有雲“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後四苦因人而異各有際遇倒也罷了,前四苦“生老病死”卻是萬眾一同誰也躲不掉的。
    然人皆好生而惡死,不光有情眾生,即便無情草木也都有求生的本能,更何況人類乃是萬物靈長,智慧遠超其它生靈,但凡有一線希望,都不會放棄求取長生的努力。俗世濤濤,不知有多少人窮盡畢生之力苦苦尋求超脫紅塵俗世的方法,希冀自身壽命能與天地一樣永存不滅,如日月那般萬古長明。然而興衰生滅乃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規律,哪怕是天地也難逃生死劫數。
    凡人壽以年計,七十便為古稀,若是能到百歲便是人瑞,而天地之壽則遠過於人,以“年”來計算之就有些難以窮盡了,為便於紀述,古人轍以“元”紀之。蓋言天地循環始終為一巡,稱之為“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故一元共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而人類自身壽數不過百歲,我們人類所處的這一方天地,也隻不過是無窮無盡時空中的一粒微塵而已,而由這樣恒河沙數般難以計數的微塵所構成的光怪陸離之時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宇宙了。
    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所謂宇宙,乃是於無極之中化生而出的時間、空間、物質之總和,浩瀚無垠,難以窮盡。而宇宙的生滅所經曆的周期往往以“量劫”來計數,遠非人類之眼界和見識所能認知,或許隻有一些在宇宙誕生之初先天孕育的不滅靈物,方能伴隨見證宇宙的生成與毀滅。
    我們所處之宇宙,相傳為亙古以來人類文明所知道的第一個由無極之中誕生的時間、空間、物質之總和,故稱之為元初宇宙。站在我們人類所處的這一方天地,通過肉眼來觀察這一方宇宙,所能看到的不過是白天的大日金輪和夜空中那難以計數或明或暗的滿天星辰,其宏大與浩渺,絕非人類憑肉眼所能感受得到。
    在夜空中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那無窮無盡綿延不絕的燦爛星海,絕大多數都是能夠自行散發無量光熱的星辰。因為其恒久長明的特性,所以被稱呼為恒星,也稱之為日宮,以一座或多座日宮為核心,往往會有多顆星辰依附於日宮軌道不斷的環繞旋轉。這種由一座或多座日宮所牽引和捕獲到的空間和星辰,即為一處世界。
    元初宇宙中成型的世界很多,但孕育了生命的世界卻不多,絕大多數世界都是荒無人煙、一片死寂。而我們人類文明所誕生的世界,據傳乃是由先天神祇於無盡虛空中開辟而成,並非自然形成的。此界有一座龐大無倫的日宮盤旋巡行於無盡虛空之中,散發著熊熊大日真火之力,以自身所發出的無量光明照耀溫暖著這一方世界。
    日宮周圍有九座星辰,或快或慢、或近或遠環繞日宮環繞盤旋,每顆星辰均有固定的巡行軌道,喚做天軌。上古相傳天有九重,古時曾有一名天資橫溢、文采燦然的大詩人曾在詩中向上天發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係,天極焉加?”意思就是“既然這個世界一共有九重天,那麽有誰能夠來環繞度量?這麽龐大的工程。是誰開始把它建築?製約著天體的運轉軸繩在哪裏?維係天體轉動的樞紐又是怎麽設立的?”其實指的就是這九條環繞日軸盤旋的天軌,詩人對自身所處周遭世界的無限迷茫與孜孜不倦的探求欲也由此可見一斑。
    自日宮起由內而外第三條天軌之上運行著一顆藍色星辰,一邊自行旋轉一邊盤繞著日宮,星軸略有傾斜,每自轉三百六十五圈時便可環繞日宮一周,正合三百六十五周天之數。若是從虛空之中遠遠的觀看,此星辰外層有天罡大氣包裹,雲遮霧障,內蘊一渾圓球體,清濁分明,仿如雞子。
    此星辰地表大部皆為藍色的海洋所覆蓋,其間隆起幾座大陸,或斷續相連,或獨立於汪洋大海之中,風景奇秀、山川儼然,為這一界最適宜生物繁衍居住之地,這一界的絕大部分生靈都生養於此。加之四季分明、植被茂盛,更是難得。據故老相傳,此一界自開天辟地後,便為先天神祇占據,作為豢養生靈、孕育物種之地。
    自此界開辟後,不知經曆過多少次天崩地裂的災難,也不知見證過多少次的物種生生滅滅,也不知道什麽時候,人族先民開始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人族誕生之初,與禽獸其實並無多大區別,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壽命既短,智慧又低,既沒有嚴密的組織形態,又沒有強壯的個人體魄與神通法力,根本無力與神魔妖獸抗衡,甚至還淪落到不得不成為神魔妖獸的奴隸和血食的地步。因此古書中都流傳有很多率獸食人的故事,連古時的祭祀也多有以活人為祭品的,可見遠古時代人類與其他禽獸之屬並無多大區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世間萬物都不過隻是天地輪回的一個環節而已。
    相傳在人族文明尚未建立之時,人與猿本為同屬,甚至也有可能人就是由猿屬演化而來,以致後世把人、猿、猴、猩猩等都劃歸靈長目以下的不同分支。但人類由來的推測從來都不止一種說法,隻是並未有人能拿出可以讓所有人信服的依據。有人說人族乃是上古神祇以泥土和水捏製而成,也有說人族是由猿族的一種演化而來的,種種論斷讓無數代人為之爭論不休,但到底如何恐怕也隻有造物主才能知道了。
    當然,遠古時期的蒙昧時代自然是談不上什麽文明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族文明還是在這處小世界誕生了,這文明之起源就在人族中燧人氏所發明的取火用火之法。
    自燧人氏的出現後,人族逐漸掌握了鑽木、燧石等取火之法,並以之烹熟食物、抗拒嚴寒、抵禦野獸。飲食的改變可以說是人族變化之始,因為相較於生食而言,熟食更易入口,腸胃也更容易吸收消化。
    自人族開始熟食生活以後,這一代代下來,導致人族的身體生理機能產生了極大變化,大腦結構也變得越來越複雜,智慧更是得到了極大的增長,同時熟食也減少了疾病發生與傳播,延長了壽命。因此人族對火的掌握與運用,被視為人族智慧與文明之始,燧人氏也因之而被尊為上古人皇,為萬世所景仰,世世代代祭祀不絕。
    傳說燧人之後又有伏羲氏觀文於天,察理於地,俯仰二儀,經綸萬象,以圖書著其跡,河洛表其文,推演物象變化,變太素之質,探天地盈虛之道,窮萬物變化之理,令人族對周遭世界的認知更為深刻。
    伏羲之後又有神農遍嚐百草,觀察世間萬物的生長、興盛、衰亡的特點,總結其規律,並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創造許多器具,教人以耕種畜牧之法,以補漁獵與采集之不足,使定居成為可能,令人族文明得以鞏固。如此種種傳說,不一而足,可見人族先民在這處世界立足之艱辛。
    雖然去巢穴之居、變茹腥之食使人族生存條件得以改善,也為智慧的增長和知識的傳承了便利條件,但人族在先天上的形體孱弱仍然未曾改變,還是難以與神魔妖獸相抗,即便是一些未修煉成妖的普通獸類,在體魄上也是要比人族強壯。但人族智慧既彰,萬物靈長的優勢便開始逐漸顯現。
    在伏羲陛下之時,就曾經規天為圖,矩地取法,視五星之文,分晷景之度,祭祀天地鬼神以求護佑。
    在曆經了無數古聖先賢的探索和完善後,遂有諸如巫祝、神魔、煉氣等等諸般修煉法門逐漸流傳於世。伴隨著各種知識的儲備、傳承、創新,人族中不少秀出之輩修成蓋世神通,並將之發揚光大、護佑同類。
    到黃帝陛下之時,各種奇才異能之輩更是層出不窮,史皇作圖、巫彭作醫、巫鹹作筮……,並開始製定曆法、厘清尊卑、建立秩序,立禮教以導文,造幹戈以飾武,是為軒轅定製。
    後又有禹王治水平妖,收九州之金以築九鼎,以之鎮壓人族氣運。長此下來,方得以定下文明之基,人族也慢慢興盛起來,開始成為這一界的絕對主角。
    這些來自上古時期的種種事跡,就後來人來說是無法分辨真假的。隻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傳,慢慢的曆史變成了故事,故事變成了傳說,傳說變成了神話,也就有了後人口口相傳的三皇治世、五帝定倫。
    待到姬周定鼎、三教封神的時候,在中土世界、九州大地,神魔妖獸在陸地上早已無力與人類相抗,至此已是人道大昌,因此在域外空間也有把此一方世界稱之為人間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