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偏向虎山行
字數:4236 加入書籤
神魔述異誌!
這一日,燕七做完功課,閑極無事,出了自己所住的院子,在村坊中信步閑行。
這處村坊略有些莊園塢堡的雛形,之前是一處方姓豪族的別業,分家時分給了一個不甚受重視的庶子。
那方姓庶子當時是想把此處宅院打造成一個小塢堡的,怎奈財力人力不足,把主宅建好後便力有不殆了,隻得罷了。
後來這名方姓子在郡府中謀了個要職,後來郡守調任他處,又跟隨郡守去別地上任去了,便舍了這處小莊園。
這種離城頗遠的小莊園,一般來說富貴人家是不大肯要的,養不了太多人,還得分心照料,因此賣的也是極其廉價,燕七卻不嫌棄,便讓周掌櫃替他花了點錢買下了。
燕七來臨淮已經半年有餘,時值暮冬,天寒地凍,入眼盡是些衰草枯楊,極其冷清。
往常外麵奔跑玩耍的頑童都不見了,村邊小溪漿洗衣物的婦人也都不見了,雞鳴犬吠都之聲都少了很多。
這時節的人泰半都在自家屋舍中避寒,推開村口的柴扉,隻見陳老漢蹲在繞村而過的小溪邊的青石台階上洗蔓菁。
蔓菁又叫蘿菔,主要食用部位是蘿菔根,燉羊肉時放些進去味道頗為鮮美,莖葉也可食用,用滾水燙熟後曬幹,做成鹽菜,放進壇子裏可長期貯存,窮人家在沒有新鮮菜蔬的時候便以此佐餐。
陳老漢見燕七出來,忙站起身來垂手侍立,叫了聲“小郎君!”陳老漢跟了燕七,便算是燕七的家仆,除非燕七同意放免他,這一生都要在燕家服役。
燕七笑了笑道“陳翁剛去菜地回來?那劉家父子可有再找你囉唕?”
陳老漢忙道“不曾有,那日郎君教訓過他們之後,老實了許多。”
燕七點點頭道“那就好,劉家父子仗著家中丁口多,便想欺壓良善,陳翁你平時幫我盯著他們,要是有什麽不軌,我燕七可也不是什麽良善人。”陳老漢忙連聲應是。
陳老漢如今是徹底依附於燕七了,如今雖然不像古時動輒把人掠賣為奴隸,但依舊有類似於役使奴隸的製度。
如今的世家豪族,膏田滿野,依附世家豪族的的宗族、賓客、徒附為數眾多。
豪族中的宗族自不必說,賓客和徒附中除了作為私兵的部曲,還有從事耕種的田客、從事百工的匠戶等一應俱全,這些人均世世代代托庇於世家豪族,形同家奴。
當初燕七家族南遷之前,也有很多賓客徒附,南遷後依附他們家族的賓客和徒附等都散落了許多,實力大衰,跟隨南遷的寥寥無幾。
其實主要也是燕氏一族離了故土,勢力不在,無法奉養這許多人,就算跟去的後來大多都逐漸放免了,恢複了自由身。
自劉仲一家被收拾後,燕家莊的幾戶佃農見到燕七都多了些敬畏,不光主動來補交了秋糧,還加倍的討好燕七。
尤其是劉仲一家,見了燕七更是殷勤了許多。
燕七也不為己甚,這時節的風氣就是如此,人族文明發展到現在,仍舊不脫野性,遇見弱者便恃強淩弱,遇到更強的又自甘卑下的人所在多是。
劉仲被燕七壓服,把一身本事都露給了燕七,但也難保他不生出點別的心思來,與其把他趕走,倒不如讓他一家數口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劉仲想有點什麽心思總歸得要顧及自家妻兒。
現如今的生存環境就是如此,你隻有足夠強大才能獲得別人尊敬和忠誠,你弱勢了別人就會離你而去。
也正因為如此,那些傳說中的輕生死重然諾的俠士更顯的珍貴萬分,他們的名聲才得以名載史冊、傳揚萬世。
目下佃戶們願意在開罪燕七後仍然願意留下,其實也無他,唯利益爾,燕七把土地佃給他們,收的租子並不高。
因為燕七家中算上陳老漢也不過兩口人的吃用,所費不大。
如果是一個人口多的主家,不光要上交更多田產,還要為主家出更多的長工。
所以燕七既然能夠證明自己的強勢,劉仲哪怕是得罪了主家也不願離開,道理很簡單,隻有兩口人的主家上哪去找去。
燕七隨口和陳老漢聊了幾句,看了看陰沉沉的天色,突然起了打獵的興致,這段時間一直忙於修煉,日子過得甚是枯燥,頗想出去打打獵散散心,便回身去敲村落中新搬遷下來那家獵戶的門。
那獵戶姓王,因為一對拳頭大的像大錘子一般,因此人稱王大錘,那時節有個名字都不錯了,誰還管他本名叫什麽。
王大錘有個兒子與燕七年歲相近,人長得也壯實,頗有狩獵的經驗,平日裏跟燕七也有些來往。
敲開了王大錘的門,開門的是王大錘的兒子王鐵柱,王大錘與婆娘正在蹲在火堆邊取暖,見到燕七進來,忙不迭的站起身來。
燕七說明了來意,想要拉王鐵柱去山上打獵。
王大錘一聽便有些做難的道“郎君有所不知,最近鳴凰山上來了隻大蟲,看爪痕恐怕體型頗大,若是撞見了不是耍處。”
王大錘雖然不是佃戶,但他們一家包括其他幾家佃戶所住的地方都是燕七的私產,雖然不是像陳老漢這類仆役徒附一般,但也是半人身依附關係了,輕易不敢忤逆燕七。
燕七聽說有虎,倒是更加有興致了,上次在塗山遇到老虎,他未曾占到便宜,近半年他對《太上內經》中的圖解又多了許多領悟,功力大進,自信再遇到那隻老虎,必定能夠拿下。
這半年以來,燕七努力修習那《太上內經》,對自身筋骨關節力量的掌握與運用更加精妙,內功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燕七在研習圖解的過程中,圖解中的有些身法要領令他想到了某些獸類,懷疑創出這門功法的高人是從獸類的姿勢動作中得到的啟發。
人族雖為萬物靈長,但卻隻是智慧方麵,在體魄上是遠遠不及獸類的,在運使自身力量上更是不及,故此人族中常有以獸類為師創立拳法。
不過這類拳法大多都隻是外功招式,很少有深入了解獸類的體態、筋骨以及發力方式的,而《太上內經》中所載的圖解就是這樣一門前所未見的內外兼修法門。
在傳說中,龍有折身之勢,虎有挪山之力,但燕七以往卻從沒見過龍如何折身,虎是如何挪山的。
上次在塗山遇虎,燕七倒是見識到了什麽是挪山之力,那虎體重五六百斤,體長不過一丈,一個縱躍卻能撲出三丈有餘,怎能不令人心驚。
隻是尋常人多半都不會思索這其中的道理,但燕七自從練了《太上內經》之後,對一身內外功勁與人體骨骼身形之間的關係頗感興趣。
虎又不是人族,靈智未開是無法修煉武技道法的,一縱、一躍、一撲卻有如此大的威勢,隻能說這虎依靠的是自身的本能,一種由天地造化經數萬年演變而來的本能。
縱然燕七是習練過武技的,全力縱躍也不過三丈遠近而已,而虎不需要習練什麽,隻需發揮本身既有能力就行。
故此燕七修習過《太上內經》後,對人體機能和內外勁功的掌握到了一定層次,越發對虎的身軀結構和發勁方式感興趣了,是以一聽到王大錘說山上有虎,反而興致更高。
隻是王大錘卻頗猶豫,顯然他認為燕七縱然有些拳腳功夫在身,卻也不是那吊睛白額猛虎的對手,尤其是不肯讓兒子去冒險。
王鐵柱縱然想逞強,怎奈父親那一對大拳頭恐怕比山裏的大蟲還可怕一些,也不敢應承。
燕七也不多勸,隻是詳細詢問虎蹤出現的地方,王大錘不敢不說,但又再三勸阻燕七不要上山,燕七隻是不依。
王大錘沒奈何,隻得與兒子一起收拾起一幹物事,渾身上下叮叮當當披掛滿各種打獵用具跟隨燕七出門。
燕七也不需準備什麽,隻在腰間革帶上插了兩柄短刀便出門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