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異彩紛呈的市井文化

字數:5171   加入書籤

A+A-




    幻夢的逆旅人生!
    (4)異彩紛呈的市井文化
    四川,市井文化就更是豐富多彩,民間多有聖才、帥才、將才、雄才、奇才、怪才、秀才、曲才、仙才、玄才、鬼才、妖才、蠢才、奴才等人神混雜。既有治國英雄,也有亂世豪傑;梁上君子、下裏巴人、陽春白雪;秋雨梧桐;精粹與糟粕共存,高雅和粗俗為伍,這種現象在四川集中體現在「川劇」上,展示得淋漓盡致。大多數川人都會哼幾句川戲的國度,社會上的“玩友”更是燒得發狂,真如有位外國作家,調侃劣拙的發燒詩友在泰戈爾的鍾塔前誦詩與之比美一樣,“群犬圍在發出宏亮鍾聲的塔前汪汪狂吠一陣後,又停下來彼此妒忌地相互瞪眼,心裏在說;‘哼,你的叫聲算什麽?我的叫聲已和鍾鳴差不多。咋的,不服?’……”「川劇」的發燒票友常常在玩“圍鼓”(清唱)時,為比誰唱得更像某名戲子而在茶館裏爭得大打出手,往往把“唱戲”變成戰爭——像現在的足球迷、明星粉絲一樣的弱智和可笑與無聊!人類有時的行為真不可理喻,明明就是娛樂與消遣,卻把它幹成生死之爭;有時為了真理大義,他又偏偏膽小惜命……當然,如果真認為“人生如戲”的話,為“戲”而拚命,也許還是“值”的哈。
    每年春節前後,四川的市井文化,恰似“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般無序雜呈。什麽龍燈、獅燈、牛牛燈、高蹺、旱船、耍九聯環、舞霸王鞭、打蓮花落、跳端公、放炎口、天官賜福、嫦娥奔月、西天取經、劉十四娘遊地府、鍾馗嫁妹不一而卒,街上看得來眼花繚亂……宵最討厭的是,明明是男人,偏要在臉上塗銅錢厚的粉,伴成妖裏妖氣的女人演《劉海戲蟬》,在大街上甩頭扭屁股,依依呀呀地尖聲尖氣的唱,秋波滿地撒,怪有些市井無賴鼓掌跺腳地喊“好……幺同,再來一個!”有的甚至上前去掐屁股,親臉。醜態百出!
    “之音,亡國之調!國之將興,定現貞祥;國之將亡,必出妖異……這個朝代,怕是快玩完了……”私塾老師唐梨膏實在看不下去,搖搖頭走開了。
    有個爛崽無賴,窮極生賊智,才在西街玩了回“一文錢摸摸,兩文錢涮涮”的騙錢把戲(——即用甲土罐裝上大糞,乙土罐裝清水,先是故弄玄虛吹他的甲罐內藏的東西何等好玩……遊戲程序是先摸摸甲罐,上當後,再交錢到乙罐涮涮規則是;隻給玩不準說……不少好事者都因摸巴巴吃了他的啞巴虧,自己不說,又使下一人上當……)爛崽在西街見好就收。又從靈官殿偷來十八節鋼鞭,在東街舞了一陣,好歹扯起一個人圈子,於是吹開了;“各位父老兄長,兄弟我叫鄒維仁,浪跡貴地,囊中羞澀,萬般無奈才含羞拿出祖傳看家絕活……”
    眾人豎起耳朵。
    “隻要大家願意看”,無賴賣個關子,他故意停頓。
    “快說,啥子好看的,老子給錢!但不要耍騙哈!”
    “那你就罵我‘周圍人’是騙子!”
    “什麽?周圍人……指我們看客嗎?小清醬。”有人似聽出了爛崽那一語雙關的弦外之音。
    “別誤會,兄弟我叫鄒維仁,不是周圍人……”他油腔滑調後清清嗓子說“隻要各位肯出錢,我當眾把這大鞭坐進去!……不信嗎,你們隻見過,把尺長的刀從喉嚨吞進去的吧,嘿嘿,小巫見大巫,我的絕技就是把鞭從下頭坐進去!”說完他還甩甩屁股。
    “這狗賊太損,沒臉沒皮……”老誠點的走開了“我信。你‘人不要臉,百事可為’”
    二流子們起哄了,丟錢買奇聞看。大家還相信真有可能,因很多人都親見過吞刀的遊戲。
    無賴不慌不忙拾起錢,裝進口袋說“我本不愛錢,龜兒子棧房老板愛錢,張裁縫貪錢,飯店王小二他媽愛錢,姚粉旦雞婆更愛錢……各位總不能叫我這條老光棍,夜夜都睡‘素瞌睡’吧!”
    “災舅子,給你朱義裙(豬一群)吧!”
    眾人轟堂大笑。
    “大哥,我從不奪人之美,留給你慢慢消受吧!”無賴從不吃虧。
    “別扯躲躲,磨蹭個啥?錢都拿了,坐呀!”
    “坐!”眾人吼起來。
    “嘿、嘿、各位大伯、小叔……”無賴恬著臉說“我們都是人生父母養的,那麽又粗又長的鞭,我的媽呀,我啷個坐得進去嘛?”
    “哇!這小狗日的在騙我們周圍人嘔……”
    “我不是早說了罵‘周圍人’是騙子嗎?”無賴就是無賴“好、好、好。哪個舅子雜種坐得進去,錢我統統給他!”
    “騙子,給老子打……”又是一場玩耍引起的戰爭。
    四川的茶館,恐怕是最具特色的消閑場所,三教九流、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藏汙納垢之所。舵把、袍哥、棒客、傷兵、小偷、妥神、流氓、騙子、媒婆、妓女、掮客……談生意的、拉皮條的、賣大煙的、傳情報的、解糾紛的、酒醉罵仇人的、買賣人口的、送茶的、遞煙的、掏耳朵的、修指甲的、捶背的、捏腿的、耍把戲的、說春官的、賣唱的、講評書的、打快板的、敲道情的……有個土地廟前的半副對聯,怕還可以貼在這裏“四麵為陰靈所聚,人何寥落鬼何多”宵還記得有個講單口相聲的老頭,他從“一”開始講開來;“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萬丈深淵一朵蓮、蓮上坐個不老仙、仙家修行道妙好、好個陳姑去趕潘;潘葛似像真相慘,參拜文武眾將官、官高必然要封相、相子出家在東南,南橋情人空相掛,卦兒撲來有點玄,玄母娘娘空中站、戰死沙場是王翦,剪發描容趙氏女,女中花魁是貂嬋。禪門尊師道三教,教子門徒有三千,千千兵馬打一仗,丈八蛇矛是張三,三國英雄有蔣幹,幹一個蛋,淡了放點鹽,言多必雜是廢話,話不投機六月寒,寒冬臘月實難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焉焉乎哉,栽倒田坎,砍你龜兒,兒不給錢,錢躲瞎子,子孫愛錢、錢、錢、錢。錢多好過年,年年難過年年過,過年難過難過年,年年難過年年過,過年難過難過年……”
    “哈、哈。就會‘年年年,’他娘的,沒招啦,接不下去了吧?”
    “老爺,不是接不下去,而是是揭不開鍋了!行行好,賞點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啊……”
    “啊,這才是真話……會說若多的典故,看來也怕是個沒落了的可憐讀書人,各位,多少都給他點吧。”有紳士提議。老頭的苦瓜臉上這才刮起一絲春風。
    彈道情的唱「十字坡」別有一番詼諧與幽默“孫二娘把武鬆來背過,吔……啥子東西杠了老娘屁趴骨!?
    孫二娘反手摸一摸,呀,那個玩意兒有半斤多!……”
    烏煙瘴氣,一片叫好聲。
    春官敲著竹板來了;“春官來得早,碰上大娘在洗澡‘b春官!’說b就說b,說起b來有好些,貓兒b,酸雞雞,耗子b,甜,狗b像把鎖,牛b大家夥,人b……”
    “啪”的一聲,一隻爛草鞋飛了過去;“大過年的,你這些‘葷’菜留著你自己吃!滾開,汙了耳朵,一年倒黴!滾……”
    春官狼狽逃竄了。
    四川茶館,垃圾裏混珍珠,糞草內長芝蘭,有時還是民事調停的好地方。鄉裏鄉鄰間要有點糾紛,隻要不是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攔路搶奪、投毒縱火、推他人子女下井等惡案必須送官外,茶館就成了化氣場。
    兩家如有自身難解的疙瘩,雙方就把自己信得過和眾望所歸的人請來茶館“講道理”,想聽的街坊歡迎參與,雙方在一種平等的、民主的、心氣平和的、公開透明的方式下呈述自己的是非曲直,聽客邊聽邊評,亦說亦勸,在一種善意、溫情、真誠、和諧、親情的感召下,很多矛盾都可以化幹戈為玉帛,沒有官場暗箱作帶來的後遺症。輸家開茶錢,輸得心悅誠服者,還會主動請餐!“三杯通大道,一醉泯恩仇”,於是,皆大歡喜。
    茶館“講道理”並不是一概溫良恭儉讓,有時甚至是暴力的!那就是人們深惡痛絕的“孝子案”!
    “孝子案”有告必管,凡是遺棄、虐待父母的,人人皆可責罰!茶館就是鄉約的公堂。打罵父母,就是弒君弑父的十惡不赦的重罪,一句話“你死得成!”有點象阿拉伯人向所謂罪人丟石頭——打死了算球,隻消向官方備個案就行,沒人追究“殺人罪’的。
    “孝子案”有時民不告,官也要管!如果哪個地方出了“孝子案”官員受貶,地方蒙羞!跟出了叛逆(現在說的“反革命”差不多)。宵的家鄉的「橫江鎮」原名「環江」。大概是在明朝,有位官員微服巡視,突然聽到一個老太婆喊“孫子打奶奶!孫子打奶奶”那還了得,立即升堂,將人犯拘來看,是一個還沒滿三歲的孩子,他奶奶一個勁的向老爺磕頭求情,說孩子是在吃飯時和她鬧著玩,拿筷頭打她,是和孩子逗玩才喊的。孩子還根本不懂事。
    老爺沉吟了一下,叫人端來一碗飯菜,故意將筷子兩頭顛倒遞給娃娃,娃兒接過筷子後,將筷子理順“啪”的一聲驚堂木“拿下!”
    老太婆連連申辯孩子還不懂事,官員說;“知道筷子顛倒,就算成人,斬!”飛下一簽!孩子人頭落地還不算,地方也受牽連,奏報朝廷,「環江」改為「橫江」。至今,當地老百姓還稱「環江」。當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不是什麽空話,但這類極端政策,也是弊病繁多,讓一些不仁君父爛用,古代有些思想家也總結了這樣一條真理“父不仁,子逃他鄉;君無道,臣投外幫!”
    解放前夕,宵家鄉就出了一件荒唐事姓羅的一家大地主,乘兒子在外讀書,就扒了兒子媳婦的灰,兒子有聞,假稱返校,半夜探妻,用他父親左手戴玉琢的習慣去摸老婆,其妻以為又是公公來,哀告曰“爹!你不要來了,你兒子知道要鬧人命的……”兒子一聽,勃然大怒,把妻子拖下床來就地打死,第二天他想在茶館評理,遺老們遵循“子不言父之過,臣不議君之非”的陳規,避而不見,兒子氣不過,買了一背牛草,等到他父親每天習慣來喝茶時,對他爹大喊“來、來、來,吃草嘍!”茶館裏的人轟堂大笑,都知道他寓意其父是“老畜生”。羅老地主惱羞成怒,買一個殺手,殘忍地將親生子暗地槍殺了,當地人無不為此歎息!當時屬“家務事”,無人過問,不了了之。兩條年輕的生命,就無辜地消逝了。
    封建社會的禮教,很難保護人與人的公平權利。那些“忠孝節義”大石牌坊,不能不說沒對中華五千年道德建設起到加固的積極作用,然而它基石的元素是殘缺、偏頗、武斷、專製、偏袒、獨裁的。“民主”在我們這個民族中曆來是個陌生的詞匯,偶爾被一些曆史人物在需要時拿起來耍耍,一但發現如在玩火,就急忙丟開並馬上滅掉曆史的局限,很難包容全民的意誌和公平的利益均等,所以孔子感歎曰“吾不患寡而患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