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末路叁
字數:5538 加入書籤
次日一早,益都府府衙大堂之上,一人背手站在正中,五十餘歲,國字臉,一臉陰沉之色,抬頭觀望。
大堂之上,“公廉”兩字匾額,卻是被利劍斬為兩段。兩字分開,一左一右,各自垂吊下來。
堂上一幹衙役,各個噤若寒蟬。這府堂雖是重地,其中並無甚要緊物事,平素也無專人值守。但此乃益都府府衙,知府大人就在後麵住著,被人神不知鬼不覺進來斬斷了匾額,這人若想斬的是知府大人的腦袋?
蒯弘嗣單手背在身後,右手有些發抖。他手上拿著一張白紙,先前就壓在公案之上,上麵寫的卻是一個地址。離此甚遠,還在掖縣那邊。
府城之外,楊安國與沈放並排向北按轡徐行,兩人對昨日之事都是絕口不提。花輕語、柴霏雪和楊妙真策馬跟在後麵。阿鬼仍是駕著馬車,李全匹馬行在馬車之旁。後麵是兩百餘士卒。
這一隊人馬行在道路之上,聲勢也是不小。
再行一日,已經出了山東地界,來到河北東路轄地。越往北行,沿途漸有起色,雖也是餓殍遍野,但終歸不再是如山東一般整個村鎮的人空死絕。
楊安國大約是在益都府勒索了一番,隨行十餘輛大車輜重,補給不缺。行到一兩個縣城,也不再進去叨擾。兩百士卒這一隊人馬自不可能視而不見,兩地縣令也都派人前來打了招呼,隻是都是兩手空空,一臉苦相,張嘴就是賣慘。
楊安國奉旨進京,時間倒是充裕。沈放跟李壁卻是耽誤不得,所幸楊安國帶的這兩百人,皆是精銳士卒。每日跟著馬匹車輛步行,也能走上四十餘裏。
七八日功夫,已經離直沽寨(今天津域)不遠。
此地在商周時便有人居住,但築建城池卻是甚晚,要到明代之後,明成祖朱棣賜名“天津”,始成城市。
其於四千年前成陸,但在公元前四十八年前後又被渤海所吞沒,至隋代以後才露出海麵。隋朝開通大運河,此地兼有河海運輸之便,地位日漸重要。唐朝中葉以後,此地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時此地乃是遼宋反複爭奪之處。金人占據後,也是大量戍軍,以保漕運之暢通。
所謂漕運,乃是朝廷征集天賦糧草運往京城等地。女真建國之後,無比重視農耕,東北、山東、河北,皆是產糧大地。山東河北一帶征集的糧草,要到達此處,再運往燕京。眼下山東河北一帶崩壞,但燕京城裏的皇帝百官不能不吃飯,兩地強征的糧草還要源源不斷朝這邊來。
楊安國也要去此地補充糧草,先前益都府乃是特例,眼下各處州縣窮困潦倒,他又是新晉的官員,跟誰也不熟識,還是直接去尋軍部討糧來的方便。
他們兩百餘人,還兩百多裏就能到燕京,有個兩千斤糧食也就足夠。
到了港口之處,卻見一大群災民將港口圍的水泄不通。一問之下,山東、河北兩地大批流民北上,路過此地,知道此乃漕運要地,燕京的米糧也是從這裏上岸,爭相前來討要。
此地的守將自是不給,災民與守軍已經對峙了兩日。災民越聚越多,已超三萬之數。
楊安國說了來意,那守將倒未推托,偷偷摸摸給他們送了兩千斤大米出來。誰知人多眼雜,被災民瞧見。楊安國帶著沈放等人落荒而逃,兩千斤米也丟了一半。
李全大是氣惱,道:“奶奶的,以前都是老子搶人家糧食,這當了官,反被別人搶了!”
沈放幾人,見了災民慘狀,都是心情壓抑,話也懶得搭上一句。沈放在臨安,也見到流民之苦,但與眼前這些人相比,卻又算不得什麽。兩三萬災民之中,老弱婦孺都少,無他,這些人根本熬不過來。幾乎都是青壯年男子,一個個瘦骨嶙峋,眼冒綠光。彼此之間,弱肉強食,你爭我奪,已毫無人性可言。
李全還在喋喋不休,道:“可惜咱們沒糧,否則將這些人聚攏起來,豈不又是……”
楊妙真皺眉道:“你胡說什麽,還不閉嘴。”
沈放心道,官逼民反,這老百姓真能活的下去,又哪個願意造反?
循官道擺脫災民,直朝燕京而去。未走出五裏,又遇一群災民騷擾,被楊安國無情驅散。
行到天黑,夜宿道旁。
沈放心緒難寧,一人走開,尋個僻靜林子,練了會劍。正自酣處,忽然瞥見李壁站在一旁。他心神不定,竟是未曾發覺。
收了劍勢,上前道:“李大人何時來的?”
李壁道:“來了有片刻了。”
沈放道:“大人來的正巧,放有一事不明,想請教李大人。李大人可知邵雍麽?”他這幾日思緒繁雜,方才習武,腦中也是千頭萬緒,雖知李壁過來想是另有事情,還是忍不住先將心中疑問問出。
李壁道:“安樂先生名聲響亮豈能不知,隻是不知你想問什麽?”
沈放道:“聽聞此人能知過去未來?”
李壁道:“是有此說。”沉吟片刻,方道:“邵先生其實乃是理學大家,與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司馬光五人並稱道學六先生。他亦是易學大家,所著《皇極經世書》我也看過。觀夫天地之運化,陰陽之消長,遠而古今世變,確是精妙絕倫。至於知過去明未來,怕純屬子虛烏有。咱們讀書人,豈能信這些怪力亂神之事?他若真是陸地神仙,能掐會算,何以未有豐功偉業,壽命也不長久?”
沈放道:“我也如此想,但時有彭祖、陳摶等人,皆稱神異,能遙知後事,趨吉避凶?”
李壁搖頭道:“你道知過去未來就能逆天改命麽?”
沈放道:“請先生詳解。”
李壁道:“邵雍自己有言,術法有三境。第一境,為知天難逆,知未來,卻無能為力。第二境為逆天改命,雖可趨吉避凶,但終究難逃天命。第三境為知命自性,憑心豁達,順應天命。蓋因天命難違,若能更改,即非天命。人不與天爭,知命順天,方是自然造化之道。”
沈放眉頭微皺,道:“知命自性莫非說的是真知?”
李壁道:“不錯,小友聰慧,以三境論,知天難逆是知其然,不知其理。逆天改命為知其果,而擾亂其因。此其二都算不得真知,必有惡果。君不聞卜算陰陽之人,多五弊三缺。隻有知命自性,方是明因辨果,順應大道。”
沈放拱手道:“小子受教了。”麵上波瀾不驚,心中卻是潮湧。瞬息之間,廣陵城應聲蟲一番作為終有所指。這位前輩高人想是瞧出自己神遊之後,有所際遇,已在暗中提點。自己已經兩番有洞察未來之感,似真似幻。眼下看來,當真吉凶難料。如李壁之言,不得真解,便是誤入歧途。
知道李壁前來,定是有事,接道:“不知大人前來,有何吩咐?直言便是。”漣水相遇,他對這位朝廷命官並無半點好感,但此番再遇,一路同行,卻覺學富五車,更算得是一個好官,人品也是叫他敬重。
李壁也不拐彎抹角,開門見山道:“我們明日不去燕京,折道向西。”
沈放微微一怔,道:“向西?”
李壁道:“我約了鐵木真,在白韃靼部人之西相會。”
沈放看向李壁,難掩驚訝之色。
李壁道:“眼下大宋東線潰敗,西線吳曦已反,隻有中路還在苦苦支撐。亡國之禍,就在眼前。如今之計,隻有聯蒙抗金!”
沈放又覺震驚又覺激動,這大宋終究還有骨氣,還不肯認輸投降!問道:“白韃靼部之西是哪裏?”
李壁道:“白韃靼乃是突厥人後裔,這群部族乃是汪古部,在金國最西北之地,西接西夏,北接蒙古。百年前其人為遼人附庸,如今歸附金人。鐵木真聲望欲隆,這汪古部暗中已有投靠之意。”
沈放道:“什麽時候?”
李壁道:“三月三,屆時鐵木真會以遊獵之名南下,與我在邊境相會。距此一千五百裏!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沈放默算,皺眉道:“隻有不足二十五日了!”
李壁道:“鐵木真不會等我!”
林中靜謐,光禿禿的樹幹直刺天上彎月,兩人影子拖的老長,沈放靜默良久,忽然問道:“此行艱難,吉凶難測,李大人為何要親身涉險?”
李壁慢慢分開胸襟,露出胸膛,道:“你看。”
沈放看去,就見他瘦弱胸口,三條淡淡痕跡,分明是傷疤留痕,時日已久。
李壁道:“吾年幼之時,自覺聰慧,輕慢學業,又兼言語尖刻,好貶低他人,以戲弄他人為樂,屢教不改。十歲之時,又犯過錯。家父將我領到族中祠堂,綁在木上,當著族中長輩,對我鞭打。家父言道,這第一鞭,打你讀聖賢書卻不通人事!教你讀書認字,是叫你明事理,知道德,樹大誌,大無畏。不為你尖酸刻薄,妄議他人。這第二鞭打你頑劣不知上進。人生在世,隻求溫飽,但如草木,隻重私欲,不如禽獸。男兒在世,當濟世安民,忠君報國。這第三鞭,打你戒驕戒躁,日後不得為惡。”
沈放心念一動,卻是想到,自己幼時頑皮,被父親打手,一旁母親護著,鼻子跟著一酸。
李壁道:“這一路行來,你也看到,滿目瘡痍,處處淒涼,百姓悲苦。若不想大宋境內,也是如此慘狀,壁隻有孤注一擲。壁此去不為生,隻為死!”
沈放肅然起敬,拱手正色道:“大人放心前往,沈放一力保你無虞!”
李壁後退半步,一絲不苟還了一禮,道:“天佑中華,願你我馬到功成!”
尋來花輕語與柴霏雪,將此事說了,兩女都是驚訝不已,毫不猶豫,都要陪沈放前往。
又去尋楊安國。楊安國營帳之中已經睡下,聽他前來,披衣出來。
沈放開門見山道:“楊兄,想借你金牌一用。”
楊安國微微一怔,隨即笑道:“怎地,沈兄弟打劫打到愚兄頭上來了?”
沈放與李壁謀劃,早已想清楚,要去汪古部之西。先要到大同府,這一路不下八百餘裏。再向北,越長城,四百餘裏,至豐州(今NMG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境內)。過了豐州,就是汪古部地界,但到邊境,還要走上五百裏。
仔細算來,這一路過去,還不止一千五百裏。沿途若不勤換車馬,絕無可能到達。李壁原先計劃,海路走到燕京左近,自有車隊接應,一路向西。如今海上驚變,陸地上也耽誤了不少功夫,再依原計劃行事,已是不及。若非如此,怕也不肯對沈放全盤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