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楚國的密謀,宋襄公能否逃脫陷阱?
字數:4275 加入書籤
通史演義!
宋襄公一直想要得到伯位,但是他拜訪小國的諸侯時,他們都不願意支持他。大國則選擇與楚國結盟,這讓宋襄公非常憤怒。於是他和公子蕩商議。公子蕩建議說“現在的大國中,沒有比齊國和楚國更強大的了。盡管齊國是伯主的後代,但他們一直在內部爭鬥,國家並沒有發展壯大。楚國則已經自稱為王國,一度與中原地區連通,其他諸侯都非常害怕。如果您肯出卑微的言辭和豐厚的財物向楚國尋求支持,楚國一定會答應的。您可以借助楚國的力量來集結其他諸侯,然後再借助其他諸侯的力量來抑製楚國,這是一時權宜之計。”公子目夷又勸諫道“楚國已經有了很多諸侯的支持,怎麽可能還會支持我們?我們向楚國請求支持,楚國又怎麽會看得起我們?這恐怕會引發爭端啊!”但宋襄公並不認同他的觀點。於是命公子蕩帶著豐厚的禮物前往楚國,請求拜見楚成王。公子蕩到達楚國後,向楚成王表達了宋國的來意。楚成王答應在明年春天和宋國的使者在鹿上地相會。公子蕩回到宋國向襄公報告。襄公說“鹿上地在齊國的領土上,我們必須通知齊侯。”於是他再次派遣公子蕩前往齊國,進行修好和聘禮,並告訴他們有關與楚國的會麵的事情。齊國的孝公也同意了這個提議。當這時候是宋襄公的第十一年,周襄王的第十二年。
到了第二年春天的正月,宋襄公率先到達鹿上地,建立盟壇等待齊國和楚國的君主。二月初旬,齊國的孝公也到達了那裏。宋襄公自認為曾經接納過齊孝公,因此在會麵時表現得非常慈祥。孝公感激宋國的恩德,也盡地主之禮以示回報。再過了二十多天,楚成王才到達。宋國和齊國的國君在接見楚成王時,按照爵位順序排列。雖然楚國號稱王,但實際上是子爵。宋公排第一,齊侯排第二,楚子排第三。這是宋襄公規定的順序。到了那天,他們一起登上鹿上的會盟壇,襄公堅決以主盟者的身份自居,首先執掌了牛耳,沒有謙讓。楚成王心裏很不高興,但隻好勉強接受這個儀式。襄公拱手說道“我父親作為前代的後代,作為周王的賓客,不自量力地想要恢複舉行會盟的政事。我擔心人心不齊,想借用你們二位的餘威,聯合各國諸侯在我國的盂地舉行會盟,日期定在秋天八月。如果你們不嫌棄,願意倡導和率領諸侯,共同在會盟中獲得好處,我希望我們兩國能世代保持兄弟般的友好關係。從殷朝先王開始,都感激你們的恩賜,豈止是我一個人呢?”齊孝公和楚成王互相推讓,拱手示意讓對方先簽字。他們推讓了很長一段時間,但還是沒有決定下來。宋襄公說“如果兩位君主不嫌棄我這個小國,那就請您們一起簽字吧。”宋襄公於是拿出了盟約書,但是卻沒有先送給齊孝公,而是先送給了楚成王請求簽署。齊孝公心中也感到不安。楚成王看了一遍盟約書,裏麵說了要召集諸侯會盟的意圖,效仿齊桓公衣裳之會的方式參加會盟,不帶兵器。末尾宋襄公已經簽署了盟約書。楚成王暗自微笑,對襄公說“諸侯自己能來,何必需要我呢?”襄公回答“鄭國和許國長期以來都在您的庇護之下,而陳國和蔡國最近又接受了齊國的盟約,如果不是仰仗您的威靈,我擔心他們會有異心。所以我要依靠強大的國家。”楚成王說“那麽,齊國君主在盟書上先簽上名,我隨後簽,也是可以的。”孝公說“我和宋國,就如同您對鄭、許一樣,是受庇護的。最難得到的,是貴國向其他諸侯發布的權威命令而已。”楚成王聽後笑了笑,然後在名冊上簽了字,把筆交給了孝公。齊孝公說“隻要有楚國就夠了,不必要有齊國。我曾經流離失所,幾乎死亡,幸好社稷沒有滅亡,現在能夠參加盟約,已經非常榮幸了。怎麽可以輕易地簽署盟約呢?”他堅決不肯簽字。了解齊孝公的心事後,我們發現他認為宋襄公先向楚成王求署盟約,說明他更加看重楚國,輕視齊國。因此,他拒絕簽署盟約。宋襄公自認在齊國有恩,但是他認為齊孝公的話是心裏話,因此他把盟約收起來藏起來。三位君主在鹿上地又一起相聚了數天,最終平靜地分別了。髯仙有首詩感歎道“諸侯原自屬中華,何用紛紛乞楚家?錯認同根成一樹,誰知各自有丫叉?”
楚成王回國後,向令尹子文述說了盟約的事情。子文說“宋襄公太狂妄了!我們的國王怎麽會同意參加他的會議呢?”楚成王笑著說“我早就想要領導中原地區了,隻是一直沒有機會。現在宋襄公提出了召集諸侯的盟約,我正好借此機會來合並各個國家,這不是很好嗎?”大夫成得臣說“宋襄公是一個好麵子但實際上沒有實力,易於被欺騙,缺乏智謀的人。如果我們抓住機會利用武力來攻打宋國,他就能夠被俘虜。” 楚成王說“我的想法也是這樣的。”令尹子文說“我們在邀請其他國家參加盟約的時候,如果再劫持宋國的人,別人會覺得楚國沒有信用,怎麽能夠說服其他國家呢?” 成得臣說“宋襄公喜歡主持盟約,一定有著傲慢的心態。其他國家還沒有清楚掌握宋國的實力,不會想與他合作。如果我們通過武力來示威,然後釋放他們,就可以表現出我們的仁慈。其他國家會感到羞恥,不會歸順於宋國,而是歸順於我們楚國。因為隻有堅持小小的信用而放棄了大的勝利,這不是一個好策略。”子文奏道“子玉的計謀,非我所能企及。”楚王於是派成得臣、鬥勃兩人擔任將領,各自選拔五百名勇士,聽從命令操練,預先策劃劫持盟會的計策。這裏就不詳細說了,接下來的故事就會揭曉。
且說宋襄公從鹿上回來後,滿麵喜色地對公子目夷說“楚國已經答應我成為諸侯了。”目夷勸諫道“楚國是蠻夷之地,他們的心思難以琢磨。主公雖然得到了他們的口頭承諾,但未必能得到他們的真心,我擔心主公會被欺騙。”宋襄公說“子魚你想得太多了。我用忠誠和誠信對待別人,別人怎麽可能忍心欺騙我呢?”於是,宋襄公沒有聽從目夷的建議,而是發布檄文征召各路諸侯前來會盟。為了迎接各國的到來,宋襄公先派人到盂地築起了盟約的祭壇,修建了華麗的公館,並在倉庫裏儲備了大量的草料和糧食,以供各國馬匹和士兵食用。此外,為了表示誠意,他還準備了各種豐厚的祭品和獎勵。到了秋季的七月,宋襄公命令人準備車輛前往會盟的地方。公子目夷再次勸諫說“楚國強大而又沒有道義,我們最好派兵車前往會盟的地方。”宋襄公回答道“我們與其他諸侯約定了參加衣裳盟約的會議,如果我們派兵車前往,就是違反了自己的承諾,失去了信用,以後就無法在其他諸侯麵前顯示我們的誠信了。”公子目夷繼續建議道“既然您堅持要乘車前往盟約會議,我建議在三裏之外安排一百輛兵車,以備不時之需。”宋襄公回答道“你建議使用兵車,跟我使用兵車有什麽不同?這是不可能的!” 在出發前,宋襄公又擔心公子目夷在國內起兵來支援,這樣會破壞信譽,於是要求公子目夷跟他一起前往盟約會議的地方。公子目夷說“我也很放心不下,一定要跟您一起前往。”於是國君和臣子們一同前往會場。楚、陳、蔡、許、曹、鄭六個國家的國君都按照約定準時到達了,隻有齊孝公心情不爽,沒有來,魯僖公也因為沒有和楚國溝通,所以也沒有來。襄公派人去迎接六國的諸侯,並安排他們分別住宿休息,然後回報說“他們都是乘車來的。雖然楚王的隨從眾多,但他們也是乘車的。”襄公說“我知道楚國是不會欺騙我的!”
太史選定了一個吉利的日子進行祭祀,襄公命令通知各國。提前幾天,已經預先安排好了壇上執事的人員。當天早上五更時分,壇的上下都設置了庭燎,照得明亮如同白晝。壇的旁邊,還有個休息的地方,襄公提前去那裏等待。陳穆公、蔡莊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五位諸侯陸續到來。等待了很長時間,天色即將亮起,楚成王熊惲才到達。襄公遵循地主之禮,和對方寒暄了一番,然後分左右兩階登上祭壇。右邊的台階是賓客登上的,其他諸侯都不敢冒犯楚成王,讓他站在最前麵。成得臣、鬥勃兩位將領跟隨著楚成王,其他諸侯也有各自的隨從,這裏就不細說了。左邊的台階是主人登上的,隻有宋襄公和公子目夷這對君臣兩人。當時登上階梯的時候,根據賓主之分,已經登上了盟約的祭壇,陳牲歃血,要求神明降下天矢來確認盟約,然後在文書上記錄各國的名字。這時候應該推選一個盟主,宋襄公指望楚王開口,於是他盯著楚王看,但是楚王低頭不說話。陳國、蔡國等其他國家的君主麵麵相覷,都不敢先開口。襄公終於忍不住了,於是昂首挺胸地說“今天我們聚在這裏,我打算繼承先輩齊桓公的事業,尊崇王室,安定百姓,停止戰爭,讓天下人民共享太平之福,諸位認為如何?”諸侯還沒有回答,楚王就挺身而出說“您說得很好!但不知道今天的盟主應該歸屬於誰?”宋襄公說“有功者按功勞論爵位,沒有功勞者按封爵論爵位,還有什麽好說的呢?”楚王說“我已經冒著爵位稱王很長時間了。雖然宋國是上公,但是難以與王國相提並論。我先道歉了。” 於是,楚王站在第一個位置。目夷拉了拉襄公的袖子,想讓他暫時忍耐,再做打算。宋襄公原本掌握著盟主的話語權,但楚王突然改變了主意,這讓他很生氣。他滿腹怒火,不禁語氣激動地對楚王說“我宋國代代都是先祖留下的福澤,我作為上公,天子也以賓客之禮待我。你說自己冒著爵位稱王,這不是在冒犯君王嗎?你怎麽能拿著虛假的王位壓製真正的上公呢?”楚王說“既然我是個假王,那為什麽你還請我來這裏呢?”襄公回答“您能來這裏,是因為在鹿上已經有了約定,這並不是我隨意邀請的。”成得臣在旁邊大聲喊道“今天的事情,隻問諸侯是為了楚國來的,還是為了宋國來的?”陳國、蔡國等國家平時都很畏懼楚國,一起說道“我們確實是按照楚國的命令來的,不能不來。”楚王大笑著說“宋君還有什麽話要說?”宋襄公看到這種情況不利於自己,想要與楚王講理,但又不知道如何掌握好主動權。他也想離開,但沒有人可以保護他,所以他現在很猶豫。隻見成得臣、鬥勃脫下禮服,穿上重型鎧甲,腰間各插著一麵小紅旗。他們將紅旗向壇下揮舞一下,跟隨楚王的人群中,不止有一千人。這些人紛紛脫下衣服,露出鎧甲,手持暗器,像蜂擁而至的螞蟻一樣,迅速奔上祭壇。各國的諸侯們都被嚇得魂飛魄散。成得臣首先緊緊抓住宋襄公的兩隻袖子,和鬥勃一起指揮士兵們搶劫祭壇上陳列的玉帛、器皿等物品。在場的官員們紛紛驚慌失措,四散奔逃。宋襄公看到公子目夷一直跟在自己身邊,低聲對他說“我現在非常後悔沒有聽從你的建議,導致現在陷入這種局麵。你快回去守衛國家,不要再為我擔心了!”公子目夷意識到現在跟隨宋襄公已經沒有什麽幫助,於是在混亂中逃回去了。想要知道宋襄公如何脫身,請看下一段故事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