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5章 連山歸葬

字數:9893   加入書籤

A+A-


    土地廟中,嶽川手上金光一閃,符詔緩緩現了出來。
    看著安身立命的事物,嶽川陷入了深思。
    自己能有今天,能有今天的一切,大半是符詔給的。
    如果沒有符詔,自己落地的瞬間就沒了。
    就像……
    就像從低維世界過來的原蠱。
    如果沒有落在適宜生存的位置,適宜生存的環境,原蠱必死無疑,也就沒法繁衍生息。
    這一點,與自己太像了。
    如果自己的落點不是土地廟,如果土地廟裏不是壽數將近的土地公,換成其他任何神鬼妖魔,都不可能救自己,更別說一命換一命。
    重樓說過,原蠱的出現,是一係列機緣巧合的層層疊加。
    嶽川不知道自己的出現是怎麽回事,但自己能存活下來,必然像原蠱一樣,也是無數機緣巧合的疊加。
    無數個億萬分之一環環相扣的結果。
    “一直以來,我都是拿符詔冊封,幫仙家成員化為人形。”
    “可隕落世界……它竟然也可以做到。”
    “看樣子,討封的關鍵點並不是人皇,而是人皇手中掌握的氣運。”
    人族是天地間的主角,也就是氣運加持的種族。
    人皇,是人族的王者,自然就是氣運承載者。
    這一刻,諸多信息在嶽川心中交匯,明晰的脈絡緩緩浮現出來。
    “如果中原世界的人皇被其他世界俘虜、掌控,必然也會變得像隕落秘境一樣。”
    “對方會掌控人皇,將其變成不死不活的傀儡、工具,通過他竊取氣運。”
    “中原世界的人皇從絕地天通,到定鼎九州,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自保,為了守護此方世界。”
    “不過,中原世界的人皇,以及之前的曆代氣運承載者,死後都去了哪裏呢?”
    “寂滅之地,跟混沌之地又是什麽區別?”
    “女媧,究竟想幹什麽?”
    就在嶽川思考的時候,一道身影出現在門外。
    “師父,您交代的事,已經辦妥了。”
    嶽川招了招手,“大灰,進來說話。”
    “是,師父!”
    大灰坐在蒲團上,講述起自己弟馬搞破壞的經過。
    “師父,我入夢老黑的時候,看到天星閣裏麵有很多棺槨……呃,我們這邊稱棺槨。但他們那邊,是一種特殊的法器。”
    “棺槨中都是活死人,從其他世界飛升上來的飛升者,是一方世界氣運的凝聚。”
    “天星閣就是依靠這種方式攫取氣運,定位其他世界,開發秘境等等。”
    “不過……我有一種感覺……”
    大灰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說吧,沒什麽不可以說的。”
    “師父,我感覺,天星閣那些棺槨就像一片墓地,跟咱們這個世界的喪葬文化初期相似。不光是形式上,就連內在也……差不多……”
    “哎呀,師父您不知道,我差點從夢裏嚇醒啊。”
    “那地方太恐怖了,也太詭異了。”
    “我……我……”
    “我說不出這種感覺,師父,您自己看吧……”
    說著,大灰使用精神意念,將自己的經曆傳遞給嶽川。
    嶽川猛然睜開眼睛。
    青銅棺槨?
    墳墓?
    喪葬?
    諸多元素在腦海中串聯起來,嶽川嘴角緩緩勾起。
    嶽川隱約明白怎麽回事了。
    上輩子世界裏,人們非常注重喪葬,正所謂“事死如事生”。
    後人一直以為這是迷信,是浪費資源,浪費人力物力。
    但是看到隕落秘境的遭遇,看到天星閣開拓其他世界的手段,嶽川終於明白,事情沒有那麽簡單。
    十八門派所在的世界,存在了四萬年。
    中原世界,從炎黃時代到春秋戰國,充其量也就三千年。
    如有雷同,肯定不是巧合。
    大概率是中原世界模仿其他人的,這一切,很可能是天神傳授。
    嶽川又記憶起另外一個線索——《易經》有三卷,分別是《周易》、《連山》、《歸藏》。
    《連山》、《歸藏》為炎黃時代所創的筮書,均已失傳,後世流傳的隻有周朝文王時代的《易經》,所以也稱《周易》。
    關於這兩本經書,民間眾說紛紜。
    其中有一個說法,嶽川記憶深刻。
    “連山”是什麽?
    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山”是什麽。
    墳墓!
    墳墓露出地表的部分就是一座山。
    對人而言,或許就是一個小土包,可是其他生靈呢?
    尤其是渺小如螻蟻的生靈。
    大小是相對的,但本質是不會變的。
    墳墓是山,那麽“連山”就是連綿起伏的山,或者說,一個接一個的墳頭。
    所以《連山易》的內容,就是與墳墓有關的內容。
    《歸藏易》從字麵上不容易理解,但是把《歸藏》換成《歸葬》呢?
    史記中《管蔡世家》有言:“ 悼公死於宋 ,歸葬。”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董府君墓誌銘》中也寫過:“明年,立皇太子,有赦令,許歸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歸葬的意思,就是把屍體運回故鄉埋葬,或者人死後遷墳回到故鄉埋葬。
    古人重視落葉歸根,無論死在哪裏,跨越千山萬水也要回歸故土。
    放眼全世界,也就華夏文明圈有這個習俗。
    因此才有了湘西趕屍這個特殊的職業。
    當人們無視生死,執著於一件事,隻能說明這件事有好處。
    即便他們不知道好處是什麽,但他們知道有。
    隻道這樣做就行了。
    《歸葬易》說的,很可能就是這方麵的內容。
    將《連山》和《歸葬》放在一起看, 不就是喪葬文化嘛。
    《周禮》中最重視的,也是這個。
    孔黑子這個最堅實的周禮擁護者,擅長的恰恰是白事。
    晉文公勤王救駕,向周天子請求“隧禮”。
    這是天子才能享受的禮節。
    周天子寧可賞賜晉文公大片的土地,也不願賞賜隧禮。
    後來晉國依仗這些賞賜的土地快速壯大,成為霸主國。
    人們嘲笑周天子目光短淺,卻不知,周天子才是真正的智者。
    與喪葬比起來,土地根本不值一提。
    嶽川不知道《連山》和《歸葬》講的是什麽。
    但嶽川猜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甚至順著這個線索,抽絲剝繭,直指女媧。
    這一章,寫出來不滿意,又改了,刪掉許多內容,還在改……)
    下麵是修改的內容,個別地方敏感的,就不提了……)
    首先,其他世界通過類似“棺槨”的法器,可以控製“人皇”級別的氣運之人,間接掠奪世界氣運,掌控一方世界。
    這說明,棺槨——人體——氣運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係。
    注意:是軀殼,而非靈魂意識。
    嶽川結合與蜻蜓王交流獲得的經驗,軀殼隻是是一個載體,是“心靈意識”在物質世界的具象存在。
    人的本質並非軀殼,而是心靈意識。
    所以心靈意識能夠超脫時間、超脫空間,但軀殼不能。
    軀殼與世界緊密相連,是世界的一部分。
    組成人體,以及其他生物的所有元素,都是世界的一部分。
    是世界自行衍生,又或者流星、彗星,從天外帶來。
    世界將自身的物質轉化為生命,通過生命滋生氣運。
    所以,生命自身就攜帶氣運,是氣運的化身。
    像玉米、小麥一樣,都是種子,一種特殊的種子。
    人族是萬物靈長,世界的主角,占據的氣運更多,這種特征也就越明顯。
    同時,嶽川明白了一點。
    這種承載氣運的特性與生死無關。
    活人身上氣運更凝聚,死人身上也並非氣運全無。
    嶽川上輩子世界裏,古人都講究墓葬的風水。
    在特殊的地方建造墓室,通過自己的屍骸凝聚氣運,保佑子孫。
    古人隻是古,而不是蠢。
    墓葬習俗延續了幾千年,肯定是有效果的。
    大灰在天星閣看到的墓葬群、棺槨群,就是這個道理。
    十八門派通過一個小小的墓葬,可以掌控一方世界。
    通過一堆墓葬群,可以掌控幾十個、上百個世界。
    古人的墓葬是粗糙了點、寒磣了點,但是保佑三五個直係後代,綽綽有餘了。
    這一刻,嶽川終於明白為什麽要推行火葬了。
    不是節約土地,絕對不是!
    華夏存在了上下五千年,這漫長歲月裏降生過的人接近百億。
    土葬了幾千年,也沒見占用多少土地。
    說白了,就是氣運!
    山川江河裏,藏風聚氣的寶地太多了,說不定哪裏就有一個沒被發現的好地方。
    如果繼續沿用古代的喪葬方式,這些地方遲早會成為鄉村百姓的墓穴。
    富人掌握的資源再多,可他們死後最多也就是埋一個墓穴。
    難不成大卸八塊,占八個風水寶地嗎?
    在死亡麵前,無論貧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隻要不是“死無葬身之地”,每個人都會占據一份氣運,保佑自己的子孫後代。
    就算下葬時候不是風水寶地,難道幾十年後、幾百年後風水格局變化,成了寶地。
    門閥世家追求的是千年榮華不衰,根本不敢搏這種概率。
    所以,他們一方麵為自己尋找風水寶地,一方麵禁止民間效仿。
    《連山易》和《歸藏易》的消失並非偶然,而是必然。
    它們即便不是消失在最崇尚禮製,最注重喪葬的周朝,也會消失在秦朝、漢朝……
    從古到今,曆朝曆代都在極盡所能破壞喪葬。
    有些人,可能是出於好心。
    比如墨子,提倡薄葬,是為了節省社會財富,節省民力。
    隻能說,他的出身和階層,局限了他的視野、格局。
    至於其他人,都是心照不宣的圍繞“氣運”博弈,或者敬天法祖的盲目效仿。
    人們總覺得,最大的曆史也就是王朝更迭、改朝換代。
    但這隻是人族的曆史。
    跳出人族範疇,縱觀整個天下,曆史又是什麽,歲月又是什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文明,又是什麽?
    這一刻,嶽川心中浮現出一絲絲明悟。
    生命的終點,都是連山。
    文明的終點,都是歸藏。
    兩者共同的載體,都是大地。
    嶽川腦海中浮現出自己在寂滅之地見到的景象。
    一望無際的水麵。
    水麵上一座山。
    高山。
    之前自己被山上密密麻麻的孔洞,以及孔洞裏彌漫的火光吸引,腦海中不由自主想到“火雲洞”之類的字眼。
    卻忘記了重點。
    那山,像什麽?
    一座墳!
    一座巨大的墳!
    一座層層堆疊的巨大墓葬群!
    寂滅之地那無邊的水域是什麽?
    嶽川不知道……
    有可能是歸墟吞沒的水,有可能是女媧補天時發現的大洪水來源處。
    還有可能——是氣運!
    億萬年來,無盡歲月,無數種族積攢下來的氣運。
    女媧可能也在竊取世界的氣運。
    如果真是這樣,每一個奉她為母的種族,都是汲取氣運的工具。
    嶽川倒吸一口涼氣。
    雖然一遍遍告訴自己,不可能是這樣,女媧怎麽可能是這樣的小人。
    但《連山》、《歸葬》以及十八門派控製世界的手段告訴嶽川,這些都有可能是真的。
    最重要的是手中的符詔。
    之前大黃等人討封,都會觸動符詔。
    從符詔中傳出的力量,令大黃他們化為人形。
    之前,嶽川一直以為這是人皇的力量。
    帝辛死了五百年,力量依舊沒有消散。
    嶽川也生怕自己把帝辛給抽幹了,所以有意無意控製討封的次數。
    能不動用符詔的力量,就不動用。
    可是隕落世界使用氣運加持灰家成員,幫它們化為人形,嶽川終於醒悟。
    討封的關鍵不是符詔,不是人皇,而是氣運。
    符詔隻是一個媒介。
    人皇帝辛……
    他每天孤舟牧雲,遊蕩在氣運凝聚的海洋上。
    帝辛窮得一無所有,可最不缺的就是氣運。
    “如果沒猜錯,那座山上居住的,全都是生前身負大氣運的人。”
    “他們的身軀塵歸塵、土歸土,重新融入此方世界,卻不是消失了。”
    “他們依舊在凝聚氣運。”
    “天星閣還以銅為棺槨,而中原世界——本身就是一個棺槨!”
    如果是這樣,就太可怕了。
    人族引以為傲的上下五千年曆史,不過是這座墳頭上最微不足道的灰塵。
    嶽川小心翼翼收起符詔,瞳孔中光芒跳動。
    這東西不但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還是攫取氣運的工具。
    通過“討封”,自己可以源源不斷抽取寂滅之地的氣運。
    女媧億萬年的積攢,都會成為自己的資源和助力。
    喜歡繼承土地廟,從教黃皮子討封開始請大家收藏:()繼承土地廟,從教黃皮子討封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