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大師包國維才十七歲?
字數:8747 加入書籤
第147章 大師包國維才十七歲?
常凱申本是要為包國維發放嘉獎的,特別是表彰他關於杭城瘟疫的貢獻。
甚至想要為他發一個獎章,以用來彰顯國府對於此類事件的“重視”。
可是在看他的《活著》之後,常凱申便改變主意了。
“這個該死的包國維,本以為他和其他文人不同,如今我看來,跟他師父章太炎乃是一丘之貉,該死!”
常凱申將《小說月刊》扔在地上,在他看來,這種小說都是有偏向,此類小說故事隻會對他的統治造成麻煩。
粗略掃一掃,裏麵除了對於主角福貴的悲情故事描述之外,便是對於時代背景的批判。
滿清腐朽封建統治下,困苦的百姓忍無可忍,喊出的那句。
“滿清滿清,滿天下當傾覆之!”
這樣的怒吼。
還有對於時局馬匪、兵亂的各類批判,對於封建地主還有買辦資本的無情披露。
對於滿清的批判,常凱申樂於見之,不過是一具時代的殘屍罷了。
孫先生在國府之時,甚至還告祭過明太祖朱元璋,彰顯對於滿清的批判。
馬匪、兵亂也無可厚非。
可這些地主老財還有買辦資本,可是他的根子啊!
包國維這個家夥,是在刨他的根子,這怎麽能忍耐?
這和那些布爾什維克有什麽區別?
常凱申怒不可遏,他一拍桌子說道。
“抓了!馬上把這個家夥抓了!”
陳訓恩微微低頭,隨後逐字逐句地說道。
“怕是不行,首先這個包國維對於瘟疫防治有功,在民間頗有威望,影響力遍布電影界、音樂界、文學界,甚至於許多學生都是他的擁躉,許多名人大師都是他的支持者。”
他吸了一口氣,似乎還有很多理由,但隻是撿簡略的說說。
“況且如今這本小說雖隻有一萬多字,但受到各方文人墨客的追捧,不僅僅是赤派,甚至有一些外國人都對此評價頗高。”
“還有人說.”陳訓恩頓了頓,觀察了一下常凱申的表情,這才繼續說道。
“包國維能夠取得國內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什麽?”常凱申的瞳孔縮了一下,對於外國人的評價,他自然是要重視的。
若是包國維在外國人之中很有聲望,作品也頗受國際歡迎。
那他整治包國維,豈不是背道而馳?
若是隻在一個領域有相當的影響力,常凱申尚且可以用鐵腕鎮壓。
從前他一直都是這樣做的,遊行又不是沒有見過?
但如果是各個領域的大能,還有學生百姓都爆發呢?
常凱申深深地呼出一口氣,這會兒覺得,自己好像沒有那麽生氣了。
一時間,有一些感慨。
包國維。
這個家夥,竟然到了這個地步?
常凱申喝了一口桌上的綠茶,讓自己漸漸平靜下來,隨後想到了什麽。
朝著陳訓恩問道。
“這個包國維,如今幾歲了。”
後者思索了一番,回答說道。
“他如今是高二,今年應該剛剛滿十七歲!”
“嘶~”
常凱申重重吸了一口涼氣,一時間竟然有些感慨了。
他看著窗外說道。
“若是此人能為我所用就好了。”
陳訓恩的眼眸一抬起來,校長似乎有意要招攬這個包國維?
這倒也不奇怪,校長也是一個愛惜人才的人。
他隨即問道。
“那咱們該如何處置《活著》這部小說?”
常凱申思考了一會兒,用杯子在桌子上敲了敲。
隨後臉上又露出冷厲說道。
“一碼歸一碼,先封了《活著》,所有內容必須經過刪改之後,才能重新刊登!”
包國維的書火了。
這次不僅僅局限於南方之江省地區,上到達北平津門地區,下到嶺南地區,都紛紛將包國維的這部作品出世,作為了頭版頭條。
因為前次的誌願者活動,再加上杭城衝突,他的名聲本已經被打響。
又有幾篇佳作醞釀,如今包國維這個名字,就代表了報紙的銷量。
各地的媒體甚至都沒有其他人的推波助瀾,自發的便為包國維宣傳起來。
茶館、酒樓乃至於街頭巷尾,無不在討論《活著》這部作品。
甚至連不識字的底層百姓,都來湊湊熱鬧。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包國維吸取了之前的創作經驗,對於《活著》的文字,不以詞藻華美為標準。
而是盡量平直,貼近底層人的生活用語習慣,更是加入了不少市井的俚語方言。
許多民眾聽人講起來,也更加明白貼切,對於其中針對老爺們的批判,平民們更是拍手叫好。
津門市。
這裏的茶樓文化一直很濃鬱,自從清代開始,最為主要的戲曲演出場所,便是在茶園之中。
後續演變出說書、相聲、大鼓等各類形式,成為津門市百姓茶餘飯後的重要娛樂、社交場所。
有錢的老爺自然都是去襪子胡同、北口路、金橋這些地方的著名茶園。
普通人去不了,但也能在普通酒家之中,點上幾個小菜,便可以聽上幾段說書、相聲。
當然這賞錢也是不能少的。
今日,慶元茶樓人滿為患,今日有先生說書,說得便是包國維的新作。
《活著》
桌上,一位戴著瓜皮帽的中年人說道。
“今日下工,倒是可以來找找樂子,聽說沒有?杭城那邊甚至都為包先生立起了供奉的祠堂!”
另外一名穿著長衫的男人說道:“按我來說啊,這位先生就該立一個生祠,寫出了防控瘟疫故事這樣的文章,如今還有一篇活著,特別是救助了杭城千千萬萬的百姓,這在古代乃是聖人一般的存在嘞。”
民間總喜歡誇大其詞,特別是在談天說地的時候,不把人說個目瞪口呆,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對桌有個男人轉過來接茬說道:“聽說這個包先生還是一個高中生呢?”
瓜皮帽中年人連連搖頭,一本正經地說道。
“這怎麽可能,你聽岔了,我聽的版本是包國維乃是南方某位大師的同門師弟,這些年出山,就是看不下去這肮髒的世道咯!”
“竟是如此?”
.
“嘿!莫要說了,你瞧瞧說書先生要來咯!”
話音剛落,在鑼鼓聲之中,一名身穿長衫的老先生走上台。
他緩緩地攤開一本手抄的冊子,吊著嗓子說道。
“各位看官細聽分說,今日乃是繼續為各位講述由一代文學大師包國維先生所作的《活著》。”
“前次大家夥應該都聽過一些,但未免有新聽眾沒有聽過的,我在這裏介紹一下。”
“本故事講得乃是之江某個村落之中,落魄地主少爺福貴的故事”
“上次講到福貴少爺遇到了馬匪,那好家夥.”
這邊全國各地正在讀《活著》呢,而在滬市則是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封禁工作。
帶頭的便是現任滬市國府ei員,科教組織的一把手。
陳德征。
這位也是一個奇人。
在曆史上,剛剛掌握權利便新官上任三把火,懟天懟地。
他貫徹常凱申的命令,對於胡適之、徐誌摩這樣的新派文人瘋狂打壓,痛罵抓捕。
甚至逼得迅哥兒逃離到租界避難。
但他也是一個極端反曰的名人,寫出的反曰作品比起迅哥兒來毫不遜色。
可他也很能搞事情,在執掌報紙的時候。
他突發奇想,發起了一次“民意調查”,選舉出當今“國人的心目中的第一偶像”。
不選不要緊,一選將他自己選成了第一名,常凱申還排在後麵,屈居第二。
常凱申這暴脾氣哪裏能忍啊?
當即給他押解到金陵,在牢裏蹲了幾個月,並且下令“永不得敘用”,可謂是戲劇性非凡。
而此刻,這件事情還沒有發生,陳德征還依舊是手握權柄。
“都給我把書收咯!除了《活著》還有另外幾部記錄在冊,統統沒收!”
陳德征一腳踹在新月書屋的大門,手一揮出,一群身穿製服的男子便衝進了書店之中,開始胡亂翻開,弄得店裏的顧客全部逃離,櫃子被推倒了好幾個。
他們各個手裏都拿著麻袋,見到有符合的書籍,全部裝入麻袋之中,像是一群強盜一般。
“你們這些家夥!給我住手!伱們憑什麽封禁《活著》?這都是各位先生看好的,還有其他書你們也不能帶走,你們有什麽證據?”
戴望舒今日剛好在書屋之內,他見到如狼似虎的國府隊伍,各類書籍被隨意損毀,心如刀割一般。
這個時代的讀書人,有的時候看待書比命還重要。
好在,好友施蟄存一直攔著他,才沒有和這些人起了衝突。
陳德征身材瘦小,麵容也塌進去,戴著一副黑框眼睛。
臉上麵露得意之色,將一張蓋著紅印的紙張排在麵前。
“這是金陵送來的禁書,我告訴你,不僅僅是這裏的書要封禁,整個滬市乃至各地,所有的《活著》還有名單上的書,全部都得封禁,沒得商量!”
看到怒不可遏的戴望舒,他扯了扯嘴角,自顧自地找了一摞書,結結實實地坐在了屁股下麵。
自此,國府開啟了對於《活著》的調查,並且發了一份通知告誡包國維,讓他今後謹言慎行。
而《活著》可以出版,要在刪改審核內容之後,才可以重新問世。
但包國維對於此的態度是.
“去你媽的!!!”
若是刪改了,活著還能是活著嗎?他拒死不從,甚至還放出話去,讓常凱申盡管來抓捕自己。
包國維自然猜測到,常凱申並不敢動自己,對方並不是肆意妄為的西北軍閥。
常凱申的腦袋雖然禿,但他有腦子。
如今的包國維就像是刺蝟,一口咬上去他自己也會沾滿一嘴巴的刺。
某種意義,包國維甚至比章太炎還難動。
因為這個人,很得民心。
結果不出所料,對於包國維的調查不了了之,全國運動會在即,杭城不能再搞出什麽大亂子了。
但對於《活著》的禁止,卻是一刻也不停歇。
常凱申下令收繳現有的所有版本,便連茶樓酒館也不能夠傳播。
他本以為會像是從前禁止其他書一般,有所反彈,但很快便可以壓下去。
可剿著剿著,底下的馬仔,如陳德征之流,甚至把腿都跑斷了。
這《活著》怎麽還在傳播啊?
收繳完舊的又出了新的,特別是滬市的學生群體,還成立了專門的地下抄錄會,地下油墨印刷廠。
每天都會有工人學生,油印了新章節滿大街分發。
那時候每個人都會偷偷留著這些油印章節,與其他人私下交換觀看。
更加離譜的是,因為國府的禁止,《活著》這本書影響力還有擴大的趨勢。
一些不知道這本書的普通人,聽說了轟轟烈烈的禁止事件以後,便生起了好奇心。
常凱申都要封禁這本書,想必寫得很牛逼吧?
那我必須看一看!
連帶著原本一些受到封禁的布爾什維克書籍,都在民間打開了銷量渠道。
其中自然少不了,一些來自國內西邊,有識之士的助推。
這一現象級事件,也成為當時人們的言談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後世許多學生在學習文學曆史的時候。
“活著文學盛況!”
這一曆史事件,也是不得不學習的篇章!
活著作品中的不少經典語錄,也影響了不少當時文人的說話方式。
當然,這麽大的陣仗,外國人是不可能不注意到的。
滬市。
三月底春雨綿綿,公共租界的街道泥濘濕滑,行人缺缺。
偶有一些拚命的黃包車夫還在奮力地奔跑,與旁邊駛過的黑色福特a型轎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車子停在一處小院子門口,一個鼻子足有臉部三分之一,眉目深邃的歐美白人走下車子。
他戴著一副金邊眼鏡,頭上是紳士帽,手裏提著一把文明棍,對為他撐傘的長衫年輕男人說道。
“這裏便是林的房子?”
中文並不是太流利,但年輕男人還是聽懂了,他點點頭說道。
“是的,梅特蘭先生,正是那位翻譯了《回答》的華夏作家,林玉堂先生。”
梅特蘭點了點頭說道。
“你去敲門,這次一定要拜訪林,《回答》這首詩歌太妙了,在歐洲受到了許多文學家的追捧。”
“今天,我一定要知道作者包的聯係方式,好好的拜訪一次這位大師!”
又被申核了無語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