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十麵埋伏(二)
字數:5868 加入書籤
刀尖上的大唐!
要說這平盧軍,本是範陽軍之一部,天寶初分立出來,駐在營州柳城,置平盧節度使,統盧龍軍及渝關等十一處守捉,鎮撫室韋、靺鞨等部,兵額三萬七千五百人。安祿山,就是在平盧節度使發的家。安祿山造反後,時任平盧節度使徐歸道是安大帥的人,但將領侯希逸不願附逆,便與駐紮在燕郡城的安東都護王玄誌合謀,殺了徐大帥歸順朝廷。
乾元元年,即西曆七五八年,平盧節度使王玄誌病死,部將李懷玉殺王玄誌之子,推大舅哥侯希逸上位。時安史之亂尚未結束,平盧軍孤懸在外,生存艱難,上元二年即七六一年,侯希逸棄守營州,領部分平盧軍渡海南下,攻陷青州以為基業。次年,安史之亂平定,侯希逸以平亂之功封平盧、淄青二鎮節度使,統領青、淄、齊、沂、密、海六州,大概就在後世山東濰坊、淄博、濟南、臨沂、諸城、連雲港一帶,地盤不小。
又三年,李懷玉幹脆趕走侯希逸自己上台,天子為了討好他,還給賜名“正己”。更名李正己後,這廝無法無天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裏,與田承嗣、薛嵩、李寶臣、梁崇義幾位明星選手相互勾連,跟朝廷作對。大曆年間,趁汴州李靈曜反叛之機,李正己占領曹、濮、徐、兗、鄆等五州,一度下轄十五州之地,自稱雄兵十萬,在諸藩鎮中最為強大,河朔三鎮都要甘拜下風。
建中初,成德李惟嶽造反時,李正己不但摻了一腳,還給朝廷狠狠上了一課。彼時天子主要靠東南供給財貨養兵養官,李正己同誌出兵截斷運河,掐了朝廷的錢糧,狠狠踹了皇帝一腳。
李正己死後兒子李納想接位,受了不少窩囊氣的唐德宗當然不許,李納就接過老爹的反旗繼續操作。可惜他沒有老爹的兩把刷子,屢吃敗仗,送了許多精銳。但這廝合縱連橫搞得好,同盧龍朱滔、魏博田悅、成德王武俊歃血為盟與朝廷拚刀子,最後硬是熬得朝廷挺不住完事。直到元和年間,眼看朝廷勢大,諸藩次第順服,此時李納已死,其子李師道在位,將領劉悟深明大義,兵變殺了李師道傳首京師,投降朝廷。至此,李正己一家的表演才算告一段落。
總之,平盧軍繼承了河朔藩鎮的優良傳統,在殺將逐帥和與朝廷作對這兩件事業上都很有建樹。正是趁著李師道滅亡,朝廷將淄青節度使一分為三,鄆、曹、濮三州為天平軍節度使,淄、青、齊、登、萊五州仍為淄青節度使,沂、海、兗、密四州為兗海觀察使,後建號泰寧軍。平盧軍,仍在淄青。對,朱瑄、朱瑾兄弟曾經盤踞的鄆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正是其中的兩部。
自元和以後,估計是實力不允許,淄青平盧節度使一直比較安分,基本聽命於中央。巢亂時,牙將王敬武兵變驅逐了大帥安師儒上台,王師範,就是王敬武的兒子。當時,黃巢占了長安,氣焰正盛,王敬武審時度勢就打算效忠黃王,想撈個開國功臣當當。好在聽了諫議大夫張濬規勸,及時倒戈歸降朝廷,沒有一錯到底。僖宗去世同年,王敬武亦死,軍推年僅十六歲的王師範接任。
時任棣州刺史張蟾拒絕支持,自己向請求朝廷另派節度使。當今天子剛剛上台,有心振作,想在淄青打開局麵,就順水推舟以太子少師、忠武軍節度使崔安潛為平盧節度使,由張蟾迎入棣州,準備拿下王師範。
王師範派都指揮使盧弘去棣州打張蟾,沒想到,盧弘出城就反了水。
別看小王年紀輕,本領可不小,一看局麵不好立刻示弱,提出讓位換命,請盧弘進城商議交接。同時安排了劉鄩做刺客,盧弘一到就被斬殺,連他黨羽也被團滅。然後王大帥親至軍中犒賞士卒,收攏了軍隊,又自率大軍攻棣州,擒斬張蟾,崔安潛跑得快,逃回了長安。天子眼看玩砸了,隻好承認王師範的帥位。
所以,為甚李聖聽說王師範相約勤王態度比較敷衍呢?你說王師範上台就差點被皇帝一竿子捅下來,再加上淄青這麽個反骨仔的人設,王大帥突然說要為國盡忠,這高風亮節的,誰他媽能信呐。
不過呢,李聖此番依舊派出使者去青州與他勾連。如今朱三勢大,別管他忠心不忠心,為了自家性命,王師範跟朱溫鬧一鬧完全可能。平盧軍畢竟流著河朔男兒的血,朱瑄、朱瑾能跟朱三對打十年,如今朱三比當年是強了不少,但盧龍也能在北邊扯後腿嘛,彼此配合,王大帥幹不了十年,能鬧個三年五載也行啊。緩個三兩年,就是跟老朱拚命,咱遼王也更有底氣嘛。
李忠的情報是準確地。
熱情見過盧龍使者,王師範將幾個兄弟、愛將叫來,眯眯笑道“仁者無敵,此是正理。受我相邀,遼王出兵勤王,已在晉陽大破汴兵,可喜可賀。隻是我鎮動作有些慢了。看看,遼王派人來催。諸君議一議吧。”
老王家兄弟多,王師範是老二,上麵有個哥哥王師悅,下麵還有弟弟王師克、王師誨、王師魯,都在軍中擔任要職。聽王大帥這樣開場,幾個兄弟卻都沒有立刻接茬。自打坐穩帥位,軍權有親兄弟和劉鄩這樣的愛將看著,王大帥是一心撲在文治上。辦學館,延攬儒士,勸課農桑,輕徭薄賦。閑了就與一幫儒士高談闊論,要麽就搜集古籍善本,家中藏書破萬卷,為大唐的文化建設工作費力不少,但就是不理軍務。
老王家怎麽上台的,你王師範是怎麽接的位,弟兄們都很門清呐。去年接了朝廷一個詔旨,明眼人都知道這是李茂貞、韓全誨搞事,頂不住了想拉大夥兒下水,但王大帥愣是痛哭流涕,說什麽吾輩為天子藩籬,君父有難,要勤王救駕。別說盧龍遼王不信,自家兄弟們也不敢信呐。而且說完就完了,盧龍倒是回信約兵,可咱王大帥也沒接茬啊。上次盧龍使者來見都沒見,怎麽這又提起來了。
看自家兄弟相互張望不開口,王師範也不惱,態度和藹地看向愛將,道“二郎,有何妙策。”
此二郎非彼二郎,說的是愛將劉鄩。因擎天保駕之功,劉鄩頗得王師範信重,現任淄州刺史、平盧軍行軍司馬,在鎮內是位高權重。劉鄩在家中行二,是以王大帥每每以二郎稱之,以示親近。
實事求是地說,按劉鄩的看法,王大帥其實是怕朱三。當初朱瑄、朱瑾兄弟與朱賊鏖戰十載,淄青便當在後麵撐著朱家兄弟,本來三鎮就出於同源,有鄆、兗在前也算有個屏障。奈何王大帥兩耳不聞窗外事,坐視鄆、兗敗亡。後來與東平王修好,劉鄩其實是認同的,實力不足又不想拚命,或者說,不論實力足不足,既然不想拚命,老老實實跪下是最不壞的選擇。
但是,既已決定低頭就該一跪到底。朱三敵人多的是,淄青算老幾。隻要他們不鬧,朱三且顧不上找這邊的麻煩呢。
此時卻要跳出來鬧,這就是有點作死了。而且大帥把仁者無敵搬出來,劉鄩更是覺著哭笑不得。盧龍救河東,那是唇亡齒寒,這次派人來淄青,也是看李茂貞要完,李鴉兒慫了,河北大地就剩他盧龍一個刺頭最顯眼,這是想拉淄青下水一起扛包呢。
關仁義何事?大帥這是真做此想,還是在飆演技?
“大帥!”劉鄩躬身行禮。王大帥雙眼還有點彌蒙,想必是昨夜的酒沒醒轉,“晉陽一戰,隻是折損河中兵一二萬,汴軍主力未損。若我鎮年初出兵,機會還有一些,但此時有些晚了。李茂貞雖仍未降,但屢戰屢敗,軍心士氣必惰。且鳳翔已圍困近一歲,城中存糧再多也吃不久了,敗亡必矣。且我軍準備不足,倉促出戰,隻怕會適得其反。”
“準備不足?”王師範晃晃腦袋,道,“不是早說準備出兵麽?”
劉鄩心說,你倒是說過一嘴,轉頭繼續吃酒去了,諸事沒有安排,你不說話,誰敢亂動。也就這一兩個月,才說讓隊伍回營操練。平盧軍多少年沒打仗了,能不能行心裏沒點數麽?
看愛將沒接話,幾個兄弟也都做紮嘴葫蘆,王師範可能感覺實在演不下去了,沉默片刻,直言道,“是我錯了。當初該幫一把朱瑄兄弟。”招招手,讓人拿來濕帕子擦把臉,王師範起身來回踱步,道“現下是七月,整頓數月。可遣使再與遼王商議出兵之事。李茂貞好歹還能再撐幾日吧,汴兵在外征戰年餘,若不休整,回來也是疲兵。我以逸待勞,機會很大。”英姿勃發的王大帥挺直腰板,看看幾個兄弟道,“遣人入鄆、兗各城埋伏,與城外大軍裏應外合,先一舉拿下二州。諸君,好做。”
“大帥。”劉鄩道,“開弓沒有回頭箭。”在他看來,淄青是可以繼續苟的。而且應該苟。實力不允許浪啊。看看邊上魏博,他覺著如今不該跟著盧龍瞎鬧,而應跟魏博好好交流。兩家都是強藩還很有淵源,又都是跪了三哥,彼此抱團取暖,隻要自己不作死,朱溫應該狠不下心來跟淄青玩命。
朱大帥的敵人多了,真輪不上淄青。
“二郎莫再多言。”不知王師範是吃了什麽槍藥,對愛將的規勸充耳不聞,大義淩然道,“我說了,李賊、朱賊皆乃逆臣。朱賊以當世曹公自居,顛覆朝廷必矣。我家為天子藩籬,君父蒙難,豈能坐視?大義所在,何須遲疑。”
劉鄩劉司馬總覺著主公是瘋了,吞了口唾沫,認認真真看向自家大帥。隻見王帥義正辭嚴,窗外的日光照進堂來,正好落在他的身上有如神光護體,一字一句皆發自肺腑,簡直就是真情流露。忠義無雙的劉鄩銀牙一咬,心說,君之視臣如手足,臣之護君如心腹。故王公對己有恩,大帥又以國士待我,便是陪著鬼門關走一趟又何妨。一躬身,道“職部這便去安排。”
王師範遂向堂中眾人一禮,道“諸君,且勉之。”
……
既然要給朱三添亂,李聖就決定還讓鄭守義來幹。
八月,鄭大帥得到李聖通知,讓他做好準備出征。
從晉陽回來,隊伍休整了數月,出戰倒是沒有問題。如今算是明牌,李茂貞眼看不成了,河朔大地就盧龍醒目,他們不去搞朱三,人家也得搞盧龍。與其在自己家裏打,不如出去打,打爛了也不心疼。
鄭哥將一眾弟兄約來,邊吃邊聊。一口大鍋咕嘟嘟冒泡,羊骨、牛骨熬得噴香,鄭哥一手捏著小半拉胡餅,一手端了盛著肉湯的海碗,湯碗裏飄著碎芫荽,其實就是香菜,花花綠綠且異香撲鼻,在唇邊輕輕吹風,吃了兩口。鄭大帥一雙虎目半眯,等著有人發言。
自從在晉陽獻策成功,張澤自覺在新老板這裏立住了。而且他發現,鄭大帥身邊全是一群大老粗,就他一個文秀的,劉老三沒騙自己,好好幹有前途。將李聖的公文看了又看,張澤瀟灑地將書輕輕放在幾上,道“遼王說得明白,此次是與王師範相約,義昌亦要出兵。我看咱動個三千精騎盡夠。”
老黑沒說話,大寨主嘴裏含著肉,嘟嘟囔囔道“三千不夠吧。”心說三千人,夠幹什麽的。
張澤解說道“兵貴精不貴多。咱是打出去,兵多了糧草轉運困難。何況王師範此人不足為憑,船小好掉頭哇,免得被他坑了。”
聽說王師範不足為憑,老鐵匠張順舉奇道“據說這廝智除盧弘,平滅張蟾,也算殺伐果斷。這些年治鎮有方,軍民兩安。平盧軍出身河朔,亦非羸兵,不至於吧。”產業越做越大,老鐵匠的視野也愈發開闊,沒事比較關注周邊各方鎮的動態,淄青是遠點,也沒逃過他的法眼。
“王帥為人寬厚,賞罰有度,亦愛民。淄青井然有序,在北方諸藩中堪稱樂土。”張澤對老鐵匠這個本家拱拱手先接住話,然後風向一轉,歎息道,“奈何方今亂世,容不得這等世外桃源呐。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初鄆、兗二朱在時,這廝便首鼠兩端。歲初他遣使來與遼王相約出兵,我軍在晉陽都打完了,那廝兵在何處?此次遼王約他,隻因我鎮太過醒目,欲禍水東引罷了,彼豈不知。況我觀這王師範一介富家子做派,哪怕真心要戰,也未必是朱賊對手。豈可不慎?不若多備馬匹,人少些。也莫硬打,若汴兵有隙,便去朱三家裏派捐,一俟情形不對拔腿就走。總比陷在裏頭要強。義昌劉帥終究也是外人,真有險情,未必靠得住。”
張順舉連連點頭,也不覺落了臉麵,讚道“張書記所言不錯。”
說到派捐,眾武夫們都很有心得,皆知朱三治下物富民豐,似盧八這等親眼見過的,更是非常讚同。鄭守義看大家想法一致,便拍板道“好。張書記,你回信問問李頭兒,幽州派多少兵馬過來。老盧,老王,此次還是你兩個跟我走。”最後對大舅哥道,“鎮中之事拜托嘍。”
張順舉果斷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