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戰柏鄉,前哨戰(一)

字數:9511   加入書籤

A+A-




    曆史上的柏鄉之戰大略圖,供參考
    開平四年,天佑七年,西曆九一零年。
    十一月廿八日。
    鎮州。
    故事又回到鎮州。
    薄如紙片的王教主難得一夜無事,清晨早起就著了禮服,引一眾將官出城。
    行至城西五裏,便有一行騎士緩緩行來,觀其軍容肅穆,正是遼王大駕。
    此前周式自洛陽回來,說梁帝無意伐趙,對大教主提出的過境安排亦無異議,甚至還敕令杜廷隱退出州城。
    初聞此言,趙王殿下也有些鼓舞,甚至動念召回梁公儒,免得惹禍。
    誰知使者帶著敕書入了城,就如泥牛入海,杜廷隱依舊閉門死守。
    做了多年節度使的大教主就納了悶,哪家的奴婢好大狗膽,敢不遵主人號令。詢問是否有人見過敕書正文,周式兩眼望天說不曾見,石公立這老貨也是左顧右盼直搖頭。
    又問事情經過。卻道入城時,使者是孤身被吊進去的,並無旁人在場,究竟說了什麽也是全無所知。
    王教主隻是身段柔軟,智商餘額那是非常充足。這就很明白了,不是敕書內容與周式所述不同,就是使者另有口信。
    總之,趙王是再不敢信梁軍無伐趙之意。
    他不瞎,梁朝治下數十個藩鎮,真正獨立的,如今就他成德一家。
    連魏博這個老刺頭都被削了,朱三哥能放過他老王麽。
    恰晉陽來信,遼王已親自動身來援。
    聞訊,王鎔哥很是激動了一宿,這就大清早跑出城來迎救星。
    大教主的態度那是相當到位,遠遠望見遼王人影就滾鞍下馬,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撲在雪裏,哭訴道“遼王仁義呐!”
    遼王今日著了身錦繡絹布甲,頭頂黑襆頭,肩上架著海東青,馬前走著細黃狗。嗯,正是左牽黃右擎蒼的造型,錦帽貂裘,千騎就來卷平岡。
    總之是非常拉風。
    王大帥這般客氣,遼王那也得懂事不是。
    緊走兩步上前,遼王將托起王大帥,道“趙王豈可。”雙手輕輕一提,就將大教主拉直了身子。
    心中慨歎,這小身板輕飄飄的,一點手感也無。
    要說這個“趙王”是朱梁所封,而遼王並不承認朱梁,盧龍、義武、河東的年號如今還用“天佑”。可是按唐朝的爵位,大教主就要低人一頭,此刻遼王願意稱他“趙王”,此中善意不言而喻。
    單薄矮小的大教主聞言,心中大定,擦了淚痕向遼王身後望一望,道“呃,遼王此來有兵幾何?”看著怎麽才千把人,這能行麽。
    遼王道“此乃一千親軍,大軍於土門關暫駐,未得趙王允可豈敢擅入。”
    聽遼王這樣講規矩,懂禮貌,趙王很覺有麵,忙向陪立在側的梁公儒道“唉,梁公未與遼王說明麽?”心想,都火燒屁股了,還不趕緊讓人進來,在土門關等什麽,等著給爺爺收屍麽。
    正所謂物傷其類。李存勖戰死,給鄭大帥衝擊不小。最讓王大教主糟心的,則是另一位王大帥的遭遇。
    隻要想一想王師範家被殺的二百多條人命,王大教主就總覺著後脖頸子發涼,對洛陽的這位天子,他就完全不能放心。
    真被梁帝得了手,鬼曉得自己是不是下一個王師範。
    不,那簡直就是必然。
    “主公之意俱已轉達,遼王執意如此,奈何。”梁公儒奉命出使之初,其實非常忐忑,畢竟不久前才打過一場,而且是成德偷雞不成蝕把米。
    河東就這麽被並了,這誰能想得到呢,著實是出乎意料哇。
    當時居然想掏盧龍一把。
    嘖嘖,老梁想想都覺著大夥兒當時是瘋了,這點自知之明怎麽就沒有呢。
    所以要去晉陽求援,身份夠的不願去,地位低的不便去,也就他老梁好說話,攤上這個好差事。他也不想去挨罵呀,提議讓周式去,但那小子還要去洛陽無法分身,趙王又等不起,隻好勉為其難。
    既然是成德有難求到門上,梁哥就做好了受辱的心理準備。結果到了晉陽,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樣。
    聽說成德有變,遼王片刻都不耽誤,領了親軍先來。又讓大軍在後跟進,同時還給義武派了信使,調李承嗣、鄭守義部南下備戰。
    甭管遼王如此積極有多少是為自身考慮,至少這份情誼梁公儒是認了。
    趙王眨巴雙眼,又道“呃,未知大軍幾何啊?”
    遼王道“一萬五千。”
    “少點吧。”趙王麵容頓時有點苦澀,道,“此次梁賊有十萬大軍,我鎮裏能出二萬,這才三萬多,不夠哇。”
    梁公儒還不知道自家主公是什麽德行,安慰道“遼王已調易定之兵南下。”
    趙王眼神頓時又是一亮,道“哦,又有多少?”
    遼王道“亦有萬五之數。”
    趙王剛剛提起的心氣又落下一半,啃著手指忐忑道“五萬,還少。”
    遼王道“梁軍十萬之數,趙王何處所知?”他麵上輕鬆,心裏也在盤算,梁公儒來時還沒說什麽十萬大軍呢,怎麽搞的就十萬大軍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據他所知,梁軍總共就準備了十幾萬人,怎麽十萬都壓到東邊了?
    那麽西邊堆著的大幾萬梁兵難道都是假的?
    還是朱三又從哪裏搖人來了?
    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是知己已經不易,想要做到知彼就更難呐。
    趙王道“周式使梁,親耳所聞。”
    遼王聽說就放鬆不少,這多半是朱三嚇唬人地,複笑道“加上輔兵夫子或有十萬,正兵就未必有啦。”
    趙王道“怎麽講?”
    遼王四下看看,眾將一個個在冷風中吹得直打擺子,好心說道“天寒,此非說話之處,入城詳敘如何?”
    他一說冷,大教主好像也覺風如刀割,忙將袍子裹裹緊,與遼王並轡入城。
    至於二王如何洗塵,如何籌謀,先放下不表。
    與此同時,懷遠軍與毅勇軍亦已魚貫出營。
    遼王令到,成德與盧龍唇齒相依,唇亡齒寒,要救。
    於是李承嗣、鄭守義議定,留牛犇在定州看家,毅勇軍全軍不到六千五百騎並懷遠軍二千騎南下,先來與遼王會師,懷遠軍其餘各部至深澤駐紮。
    十一月三十日。
    鄭守義抵達鎮州城下。
    見麵就向遼王稟報了義昌情況。
    劉守光派遣部分人馬入駐景城,估計有二三千騎,主力仍在清池。據信使觀察,義昌精銳二萬餘已在聚集,隨時可出境作戰。
    又道他與李承嗣邀請劉守光來瀛州一晤,卻劉二推說防備梁軍從滄、德北進不肯過來。
    末了,鄭守義忍不住提醒,劉二這是有二心呐。
    遼王則已同趙王議妥,兩家聯軍至趙州駐紮,防備梁軍北上。
    聞罷李、鄭二人的部署,遼王表示滿意,令李承嗣去深澤駐紮並統籌東邊瀛、莫諸州軍事,看住深州的梁軍,防備東邊的義昌。
    又令毅勇軍隨他南下趙州駐紮,準備應對梁軍主力。
    十二月初一。
    遼王入成德的消息已經確實,梁帝確認李可汗和回鶻遺種果然合流,遂與敬翔、李振、楊師厚、王景仁等計議,認為這是利弊各半,甚至可說是利大於弊。
    其弊,一在於從兵力此消彼長,二在於成德這個小弟反水,麵上也不好看。
    其利,當然是遼賊有意出境作戰,這就是拉長了遼賊的糧道,減輕了梁軍的困難。既有利於梁軍輜重轉輸,也利於梁軍捕捉戰機,聚殲遼賊。
    與利益相比,前麵這點弊端還真不是事。
    認真論來,一個窩囊且不堅定的盟友究竟有多大用就實在難說,反正,在梁軍眼裏,有無趙軍意思不大,或者還能省些人手看著他們。至於成德讚助的那點錢糧,講良心話,大梁還真就不差這點錢糧。
    麵子上的一點不好看,嗬嗬,梁帝啥時候在乎麵子了。
    既然李可汗已到成德,梁軍也就沒必要扭捏了,向天子辭行後,王景仁將軍正式踏上了河北的征程。
    ……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此話斷然不假。
    人貴有自知之明。此話當然更真。
    能頂了楊師厚做這北麵行營都招討使,別人怎麽看不講,王景仁是真心覺著撈了個苦差事。
    天子說,換帥,是為了李可汗能放心大膽地南下。畢竟遼兵沒吃過他王景仁的虧,而楊師厚才在夏州大敗遼師。對上他王景仁,遼軍可能會比較浪,容易抓到戰機,楊師厚上去,遼軍卻可能就很持重,打得就比較艱難。
    這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李可汗又不是雛兒,那容易浪麽?這廝用兵分明是穩、準、狠的典範,不動如山,迅疾如火。
    再說,楊師厚在夏州也就跟周德威殺了個旗鼓相當,岐軍是垮了一部不假,但遼賊可沒慫啊。雙方最後是有序脫離接觸,哥們兒當時就在現場啊。
    而且王大帥可不信天子對此一無所知。
    大梁皇帝是馬上天子、創業之主,並非生於深宮的蠢豬。
    而且,我王景仁就這麽差麽?怎麽就能讓遼王輕視?
    以他揣測,這其實可能是聖人對楊師厚有顧忌?怕他功勞太高,尾大不掉?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
    放眼大梁朝,除了中央的侍衛親軍、禁軍,如今好像就數楊大帥麾下的二萬精銳精銳了吧。
    而此次北伐又是主力出動。龍驤軍萬餘騎全員開拔,神捷軍三千全部出動。別看這才一萬五六千,那可都是百戰老卒,精銳中的精銳。
    還有李思安那萬把號相州兵也不白給。相州,那不就是老魏博麽。
    魏博武夫還是很能打的,在羅弘信、羅紹威時代雖然比較拉跨,那未必就是兵不行。這批新人王景仁親自看過,都不差,一個個跟壯牛犢子似的,目中凶光讓他這個老武夫都看著肝顫。
    楊師厚資曆老又特別能打,這四五萬精銳交到他手裏,聖人睡不著覺吧?
    梁帝這些年猜忌之心漸重,這是軍中公論。
    換了他王景仁上來就很好。
    資曆淺,就算想鬧事,韓勍、李思安也不會聽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還有個楊師厚蹲在後頭,有事就上,沒事就看著。
    嘖嘖,好盤算。
    皇帝有顧慮,王景仁理解,但問題是仗就不好打了。
    韓勍、李思安,哦,還有個王彥章也是名人,有一個算一個,全是老資曆,實力又強。他一個外來戶,手下拚拚湊湊萬多兵,誰指揮誰呢?
    其實也有辦法,比如皇帝禦駕親征。
    從前晃哥就總親征的,隻是這回聖人沒提,王景仁也不好提。
    傳說聖人栽栽歪歪病了數月剛好不久,可能還不大利落?
    王景仁將軍懷揣著心事進了大帳,幾位將軍已經等著了。
    見他進來,將軍們一一起身,麵子倒是給足。
    迅速將帳內幾位主角看過一遍。
    左手這位驢臉將軍是韓勍,北麵行營副使,手下龍驤軍前後左右四軍,一萬二千騎,堪稱梁軍最強騎軍,沒有之一。
    右手邊隔了一座的這位,是個身長近七尺的偉男子,姓李名思安,據說對麵有個黑臉大漢鄭守義也這麽高壯。王大帥忍不住想,你說說,長這麽高還是騎將,你讓馬爺怎麽想,工作環境也太惡劣了。
    李思安對麵是指揮使韓瑭,所轄三千神捷軍是精銳的騾子兵。
    坐在右手第一位,夾在王大帥與李思安之間的,是個方麵闊口、麵簾紅光的壯漢,今天是頭次見。
    看他目光落在這漢身上,韓勍主動出聲介紹道“好叫王帥認得,這位便是邢洺節度使閻公。”
    哦,這是最新編入北麵行營的一位將軍,姓閻名寶字瓊美,又是個老資曆。
    天子說,將這閻帥麾下萬餘兵調入北麵行營,後麵天雄軍節度使羅周翰還要帶二萬兵過來匯合。
    “閻帥,久仰。”王景仁借勢就拱拱手。
    這句久仰不算胡柴,王景仁是打聽了地,閻寶與王彥章還都是鄆州人,隻是路徑有多不同。王彥章是直接在這邊混,閻寶早年卻是朱瑾手下,朱瑾事敗後才與胡規、康懷貞等一起投過來。
    反正也比他老王的資曆老。
    掰著指頭算算,行營七萬兵,王景仁說話算數的就一萬多點,連天雄軍羅周翰的根腳都比他根子深。人家阿爺羅紹威就跪了,本人則是天子女婿。
    人難搞。
    事難幹。
    難幹也得幹啊。
    王景仁與幾位主將一一拱手,道“邀諸公來,無他,正為河北戰事。”說著讓掌書記將皇帝的敕旨捧了,道,“行前,聖人囑我曰,此戰醞釀數載,非為一區區盧龍,亦非為撮爾成德。
    此戰,乃大梁一匡天下之戰。
    放眼四方,淮賊內亂不止,鳳翔宋文通無才,唯遼賊窮凶極惡。
    事,有先易後難,有先難後易。
    聖人決意先取難者,不欲遺禍子孫。
    遼賊敗,則我席卷河北、河東,混一宇內,如反掌爾。”
    宋文通就是李茂貞的原名,天子已經降旨褫奪李茂貞的一切賜名、官位、勳爵,所以,在大梁,這廝就叫宋文通。這些大多都是天子原話,先抬出來,就是告訴列位,皇帝年紀大了耐心不多,哥幾個都長點心,別往槍頭上撞。
    但眾人心中卻在想,“淮賊”?嘿嘿,你王景仁不就是淮賊麽。隻是老混蛋們一個個憋著壞,心裏不屑,麵上全是死人臉,平靜無波。
    看看眾人都很平靜,王大帥忍著搓搓眼角的衝動,繼續說“此乃滅國之戰,聖人囑我曰,不用急,要穩。
    掃平天下,固為聖人宏願,用兵卻不可莽撞。
    我大梁國運昌隆,國富兵強,不必急於一時。既李可汗將腦袋伸出來了,就更不必急。我軍錢糧充足,打他三年取勝亦無不可。”
    說到這裏,王景仁向洛陽防線拱拱手,道“聖人知兵啊。行前再三囑咐,委我全權,該怎麽打怎麽打。
    嗬嗬,說來慚愧。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奈何王某此來河北人生地疏,跟睜眼瞎也無異,豈敢胡亂指揮。諸公既是軍中驍將,又熟悉地理、敵情,我等當和衷共濟,為聖人分憂,為子孫謀福啊。”
    王景仁鼓唇弄舌暖場半晌,誰料想底下幾位一開始是死人臉,現在還是死人臉。老王感覺臉麵有點掛不住,後麵設計好的台詞全忘了。
    卻是閻寶道“王帥謙虛。
    王帥縱橫江淮,威名赫赫。這河北之地一馬平川,其實比南邊好打許多。天子聖明燭照,委以全權,王帥何必過謙。
    但有所命,我等無不遵從。”
    感覺總算聽著句人話的王大帥麵色緩和數分,決定接了這個梯子下台,道“閻公過譽。大軍雲集,我等先定下行軍路線,往何處屯駐,請諸公暢所欲言。”
    一說暢言,在座幾位將軍又成了紮醉葫蘆,連閻寶也成了啞子,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心,要麽就是看著腳尖。這天寒地凍的,連個螞蟻都沒有,王景仁心說,你們他媽的這是在幹嘛?
    咳,真是一點幻想都不能有啊。
    北麵行營的第一次大會,就在這樣祥和的氣氛中不歡而散。
    ……
    喜歡刀尖上的大唐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刀尖上的大唐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