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近鄉情怯

字數:4316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重生之工商帝國 !
    葉秋的老家在東部一個三省結合部的小城市,四季分明,資源豐富,人口眾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整個城市的麵貌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於是傳統農區,工業發展基礎差,低子薄,第三產業更是剛剛處於起步階段,人均收入遠遠趕不上國家的平均水平。
    葉秋的家位於城市的東部,一條大河貫穿東西,把整個城市分成南北兩個部分,而葉秋家所在的小區就在一個棉麻公司的家屬區,整個建築群的由10棟五層高的樓房組成,風格當然是80年代流行的單元樓。當年棉麻公司可是國營單位中效益比較好的了,因為棉花是經濟作物,農民種棉花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收益也不錯,對於棉麻公司職工來說就更好了,逢年過節要發很多東西,所以好多人削尖了頭找關係才能進來。
    棉麻公司的家屬區就是那個時候建的,在80年代初期,屬於當時的縣城裏也是比較好的小區了,後來國家支持多種經濟所有製發展,國有公司因為體製僵化,競爭不過靈活的民營經濟,經濟社會出現了國有資產退出,民營經濟進入的局麵,大鍋飯越來越難搞了,鐵飯碗也不值錢了,國有工人紛紛下崗,而葉秋的母親就屬於那一次下崗大潮中買斷工齡、自謀職業的人之一。
    葉秋的母親知道,買斷工齡再指望國家救濟是不可能的了,於是就在小區附近的路邊租了一個小門麵,開了一家小商店,勉強維持住家裏的開支。
    葉秋的父親所在的單位當時叫發展計劃委員會,也就是現在牛b到不行的號稱小國務院、二政府的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當年的發展計劃委員會有多厲害,可能現在的年輕人想像不到,在90年代以前,國家還沒有加入到wto,屬於計劃經濟時代,想買東西可不是你有錢就行的,你得有票,比如孩子結婚什麽的,得要三轉一響吧,別人都買你不買,麵子上多過不去啊,好不容易把錢攢夠了,你以為在市場上能買的到,不行,還得找關係去換票,肉要肉票,自行車要自行車票,電視機需要電視機票,沒有票,對不起,物資短缺,你根本買不到。
    由於葉秋考上了大學,整個家族都很高興,可是上學需要一大筆錢,還有大學的生活費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把葉秋爸媽愁的不行,最後總算在親戚家裏東挪西借湊夠了學費。整個借錢的過程葉秋不清楚,後來聽鄰居說父母當時沒少求人,碰到不借的,還受了窩囊氣,反正當時社會情況就是那樣,地主家也都沒有多少餘糧,都過著緊緊巴巴的日子。
    現在想來,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錢對於個人、對於家庭都是一個無比重要的東西,沒有它,真的是寸步難行,吃、穿、住、行,人生的過程,隨時隨地都要錢。特別是到了後世,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錢甚至成為一個人地位、成就的象征,商業、商人的地位在5000年中華文明曆史長河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麽高,一切向錢看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快被顛覆了。想一想,國家後來確定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非常及時、非常有必要的,對於扭轉社會風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坐了一天的火車,又轉了兩趟公交車,總算是到家門口了。自從回到這個時空,葉秋就不斷的想像回到家裏是怎麽樣的情景,等他真真切切的來到小區門口,看到斑駁的小區圍牆,灰色的建築群,頭頂上天空中布滿了密密麻麻數不清的電線,心情依然控製不住的激動,看著小區旁邊那樣熟悉的雜貨鋪、小商店,各種場景不斷的在心頭閃過,手不聽使喚地輕輕顫抖。
    “大學生,回來啦,怎麽在大門口站著呀,看什麽呢?”從小區裏走出來一個大媽,手裏還拿一個鋁合金的飯盒,親切的對葉秋笑著問話。
    這個大媽原來是棉麻公司的會計趙紅玉,後來因為身體不好,提前病退了。小時候葉秋總是喜歡和小夥伴們到麻棉公司去玩,公司後麵有十幾個棉花倉庫,一半放著剛收的棉花,一半是加工過打包後的棉花,還有一個非常大的養魚塘,主要的作用是為了防火蓄水用的。棉麻公司防火管理很嚴格,從來沒發生過大的火災,因此很少用到魚塘裏的水,所以魚養的特別好,每到過年,職工們總是能分到五六條大鯉魚,在當時,也算是很好的福利了。
    因為都是公司的子弟,葉秋和小夥伴們整天在棉麻公司裏玩,也沒有人管,棉麻公司收棉花的時候,就是小葉秋他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當時農民賣棉花的貨錢沒有四舍五入,都是精確到分,由於需要的分幣太多,公司準備不了那麽多,後來就形成了慣例,不夠一毛錢的一律用糖果代替,一個糖果一分錢。有時候,葉秋他們也會在賣棉花的棉農後麵跟著撿掉落的棉花,積少成多以後,可以到麻棉公司去換糖,多的時候還能從會計室換到錢。
    這可讓公司的小孩子高興壞了,有事沒有就去會計發錢的地方晃蕩,不給糖根本趕不走,而這個大媽當年性格很好,特別喜歡小朋友,隻要有小朋友在那裏,她就會從房間裏扔幾顆糖出來,久而久之,葉秋他們對大媽特別感激,也感覺到特別親切。
    後來葉秋在上學的時候聽說趙會計因為得胃癌去世了,自已也沒有來得急回老家送趙會計一程,心裏還難過了好幾天,這次見到趙會計和自己打招呼,心裏特別高興,連忙回答道:“這不星期了嗎,回家看看,趙大媽您這是又給孫子送飯去呀。”
    “是呀,咱社區那個小學,你又不是不知道,飯做的差勁的很,我孫子回來總是說不好吃,都吃不飽,這不,我在家也沒有什麽事,天天中午給他帶飯過去。”
    “您呀是隔帶親,咱們公司子弟在那裏上學的多了,送飯的不多,您孫子可享福了。”
    “那是呀,我家第三代就這一個孫子,我不疼他誰疼他呀。他以後如果上學爭氣,能和你一樣考上名牌大學,我就算沒有白費心思。好了,不給你聊天了,我要趕緊去了,晚上,孫子又該埋怨我了。”
    想起不到一年趙大媽就因為胃癌病逝了,估計是現在的醫療條件太差,沒有檢查出來,這麽好的人,可不能就這麽去了。葉秋馬上攔住大媽問道:“我看您臉色不好,是不是哪裏不舒服呀。”
    大媽詫異道:“你怎麽發現的,最近有段時間總是肚子疼,一陣一陣的,年齡大了嘛,毛病就多,沒有事的,忍忍就過去了。”
    “嗯,一個月沒有見您,我發現您比上次見瘦多了,沒事還要到醫院檢查檢查,我有一個同學的媽媽也是這樣,一個月瘦了十幾斤,後來發現是情況挺嚴重的。您家老三不就在縣醫院嗎?抽空去檢查檢查,就當是體檢了。”
    “你這孩子真是的,有見麵就讓人去檢查的嗎?”趙會計裝作生氣的問道。
    “趙大媽,我是關心您,您從小看我長大的,我是什麽樣的人你最清楚,我能咒你生病嗎?剛好我同學的媽媽也有這樣的症狀,所以提醒您方便的的時候去看看,當然,如果檢查沒有問題,不就皆大歡喜了嗎?”葉秋聳了聳望肩,苦笑著回答道。
    “嗯,謝謝你提醒,等給孫子送了飯我就去醫院看看。你也別在這裏站著了,去你家商店裏看看吧,你媽媽天天念叨你。”
    葉秋用手拍了拍腦袋,說道:“謝謝大媽,我知道了,忘記家裏現在也沒有人,我這就去,您趕快去送飯吧,再見”。
    和趙大媽分開以後,葉秋快步向自己家的小商店走去。
    小商店門前是一條寬敞的柏油路,店門旁有兩顆大桐樹,樹齡約有40年,粗細是一個成人剛剛能摟過來,葉秋記得每年秋天的時候,桐樹上長滿了豆蟲,綠的、黃的、紅的到外都是,掉到地上,就能聽到啪的一聲,汁水四濺,讓人惡心的不行,每次葉秋都會捉一些放到女同學的書包裏,看著女同學嚇得花容失色。可隨後葉秋就悲催了,女學生向老師告狀,葉秋會被老師扔到門外罰站一整天,可他仍就樂此不疲,滿滿都是童年的回憶。
    小商店大概有30多個平方,門臉上掛著一個簡易的招牌,名單叫秋蘭商店,是用葉秋和妹妹葉蘭的名字起的,讓人看了眼前一亮,區別於當時流行的名字。當年剛出生的孩子起的名字大多是建國、國慶、紅梅、愛萍之類的,商店開業起名也是紅星等年代感特別強的名字。
    一眼往裏望去,曾經熟悉的畫麵在腦海深處漸漸地顯現過來,小時候葉秋在放學和放假的時候,總是在店裏幫忙。商店的右邊是兩個大缸,一個盛放醋,一個盛放醬油,容量大概是100斤的樣子,旁邊是一個大盆,裏麵有成塊的結晶,是粗加工的鹽,不像現在,什麽都有包裝好的精細加工的產品,當年酒、醋、醬油、鹽等生活必須品大部分都是散裝的,便宜呀,比如醬油,五毛錢就可以打一瓶。那時候家長讓你出去打醬油是真的打醬油,做飯等著用,現在讓你出去打醬油內涵就豐富多了。
    站在商店門口,葉秋感慨良多,有些期待,又有些忐忑,葉秋雙手不停的揉搓,心情躊躇不定,雙腳邁出去又收回來,一直不敢進去,在商店門口慢慢的平複了心情,葉秋緩緩的向商店裏麵走去。
    沿著大缸旁邊有一個過道,再往左是一排用木板和玻璃打造的櫃子,90年代都是那種和國營商店差不多的櫃子造型,裏麵擺滿了日用品,針頭線腦、日化用品、廚房用品、小電器、煙酒什麽的應有盡有。